• 我的订阅
  • 人文

夏含夷|一个关于关中的新故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07 15:33:00 来源:澎湃新闻

中文里有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走马观花”,字面意思是“骑在疾驰的马上看花”,也有“概览一份详实的记述”“忙于生计以致忽略了让生活更有意义的小美好”等诸多词义。我读到兰德的这本优秀的新著时,这些词义都跃入了脑海。《惟王受年:从农业起源到秦帝国的中国政治生态学》(The King's Harvest:A Political Ecology of China from the First Farmers to the First Empire)这本书,一方面是对中国西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环境史的详实记述,另一方面则是赫然在目地提醒,这里的现代生活已经离地里长出的鲜花百草诸物很遥远了,这里曾经是中国大部分文明的中心地带,是周秦汉唐的都城。古人是骑在马背上观花,今人则是飞在一万两千米的高空上,高到看不见花,也看不见地面上的绝大多数自然景物。就算是在地面上旅行,我们也是坐在密闭的火车车厢里,以每小时三百公里的速度疾驶(至少在中国是如此)。车厢前头的电视屏幕里倒偶尔能看到花,但是谁知道旅游视频里的花闻起来是什么味道呢?

夏含夷|一个关于关中的新故事

The King’s Harvest:A Political Ecology of China from the First Farmers to the First Empire

夏含夷|一个关于关中的新故事

中译本《惟王受年:从农业起源到秦帝国的中国政治生态学》

这让我想起了三十年前骑行关中的几次难忘经历。我当时在准备西周(前1046—前771)文化的研究,有必要实地踏察西周的京畿。1992年夏,相随友人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李永迪,自西安出发,前往周原和周公庙,去往周人的故乡。我们在咸阳渡过渭河,再沿河谷西上,经过武功县,北转扶风县。到了周原后,我在工作中的发掘区漫步了一整天,对周原遗址的规模(仅十五平方公里)、对周原考古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有了基本认识。我们继续骑行到了周公庙,不过来得早了,这里的考古发掘十余年后才会开始,而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晚上宿在当地寺庙时被跳蚤咬了。次年9月,我和另一位朋友普鸣(Michael Puett)一起从西安转向东骑行,想要一路骑到东周都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不过我们没走多远,起码没在自行车上骑出多远。刚到临潼时,也就是周幽王丧生于骊山脚下、西周至此告终之处,普鸣声称他感到身体不适。于是,我们的自行车之旅也在骊山脚下告终了。我们把自行车装在高速大巴上,坐车继续往东到了华阴,即西岳华山之北。普鸣在当地一家宾馆休息,我趁那段时间去爬了华山。

两趟旅行走得都不远,往东、往西加起来也才一百多公里,但实地经历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亲身感受到周原台地高亢于西安西北的渭河滩地,感受到华山与秦岭山脉横隔关中之东南、卫护关中于其内。骑行穿过夏秋时节收获累累的田地,也让我对关中地区的精耕细作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料想西周时期的农业也应如此。

我自顾自地在兰德教授《惟王受年》的序言里作自传般的忆旧,是想说明:我在关中两次骑行数日之所见,比起兰德徜徉自然之所得可要差远了,他先是在加拿大的育空地区待过,后来又在中国旅居了五年。兰德将新兴的环境史领域与传统政治史研究的精髓相结合,细心关注考古学材料,为我们带来了一部长时段(longue durée)的关中历史。多数研究关注的是该地的人众和行政机构,偶尔涉及某几项养活大量人口的水利工程;而兰德关注的是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如何被人类改造并最终被人类重塑。

兰德首先介绍了关中地区的原始生活环境,始自公元前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那时的人们刚开始在小型社群中生活。书中对渭河流域的姜寨村做了详尽的描述,指出时人可利用的丰富自然资源: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犀牛、原始牛、熊和鹿,以及多种小型猫科动物和黄鼠狼等几十个物种,这些动物提供了肉食和毛皮;水生动物,如鱼、蛙、蟾蜍、乌龟,还有蝾螈、螺和蚌类,这些动物都是当时食谱中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鸟类,如麻雀、燕子、喜鹊、乌鸦。这儿还有丰富的野生水果、坚果树,以及各类可食用、药用或用作轻便衣料的植物。正如兰德所言,“这个地方之后的居民会眼馋姜寨人丰富的食谱”。

随后,兰德回顾了接下来近四千年里不断扩张的农业和行政管控的发展历程。其中的各个节点,首先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即将结束之时,然后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孔子的时代,一直到公元前207年秦朝覆亡。在公元前2000年,人们依旧生活在小村庄里,但他们此时主要食用驯化植物,尤其是各种黍类;牛、羊自中亚传入,与最早驯化的猪和狗相伴。虽然一部分人积累起了财富,但相对而言,绝大多数人都比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姜寨先民生活得更贫乏,至少在营养方面是如此。考古学证据表明,过度依赖黍类为食会导致龋齿,而单一栽培也增加了因气候或疫病而导致的作物歉收的风险。

贫富分化和生业难题促使地方强豪统治下的城郭兴起,最终发展为君王乃至皇帝统治的大型领土国家。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引入关中的生活环境,包括同样来自中亚的马——统治者控制了马匹,高高凌驾于平民之上。人民为换取安全保障而向这些统治者交税,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税收主要用于供养日益庞大的军队,以此扩大国家的规模,从而进一步扩大纳税人群。上述步骤成了秦国的国策,兰德对此有十分细致的研究,书中不仅讨论了一般称为秦朝的十四年(前221-前207)间的历史,还包括了此前秦国从一个地方小势力发展为古代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国的六百年开拓史。秦国的崛起,不单是靠攻伐同时代的其他诸侯国,而且是从渭河流域向外扩张到南部的深山密林和北部的干旱平原,及至秦帝国建立,自然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秦国以弓弩刀剑尽灭诸国,却是靠犁的革新和大规模灌溉工程才使边缘的林地和草原皆可耕作,甚至使远在北方的盐碱地也变得多产。

这些变化的背后都有高昂的代价。兰德将《孟子》中的牛山故事置于篇首: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孟子(约前372-前289)时代千年之后,唐代大诗人杜甫(712-770)写下《春望》一诗。这首诗是杜甫的名作之一,作于安史之乱后的伤怀之时,但却有着乐观的首联第一句——“国破山河在”。三十年前的自行车之旅,使我看到山河确乎如旧,但已不尽如人意。1992年,我第一次去西安,到后第一天早晨,醒来看到伦敦一般的雾霾时,还觉得有些好看。等到1993年底离开时,我就不再这么想了,断断续续在西安住了几个月,只见过一两次太阳。曾经生长于此的野生动物,在那时要么是被猎杀殆尽,要么是因栖息地被破坏而离散消亡。曾经盛产各种鱼类的江河溪流,已被化学品和化肥染黑了。兰德说道,据他所见,该地区古时已有的动物仅有会飞的鸟类至今仍保持着一定的数量。

兰德的《惟王受年》讲述了一个关于关中地区的新故事。它曾经是君王之所获,但现在是凡人之所获。牛山之木不可复生,但通过《惟王受年》这样的书,我们知道了历史上的得与失,我们至少可以理解一些“山之性”。明白了山之性,至少能理解一点人之性。

*本文系《惟王受年:从农业起源到秦帝国的中国政治生态学》一书“中文版序”,[加]兰德(Brian Lander)著,王泽、杨姚瑶译,东方出版中心即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7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中国的称谓始于西周?周人何以史诗级逆袭?
...安阳博物馆内的牧野之战油画(局部)。图/FOTOE今天,在关中平原西部的陕西宝鸡,岐山的地名,数千年未变。岐作为地名,在这里随处可见。在历史上,“岐”这个字与周朝密切相关,这
2023-06-09 08:49:00
周人如何“翦商”?
何以为周?周何以强大?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关中发现的公元前二千纪的遗址很少,人们或许不会想到灭商之人来自于此。关中人烟稀少,但此地的居民与他们东部的邻居有很多共同之处。关中东部的
2023-09-26 11:34:00
周人起源的“豳地”何在
...”的具体位置,但结合文献与考古看,“豳地”大致是在关中泾河中游区域。或许,夏后氏政衰后,周人来到了这里生活了400余年,与狄戎杂处。难怪古公亶父迁岐史书记载,因为狄戎威胁,即
2024-04-29 16:44:00
2025年首趟宝鸡—渭南Y800次“畅游关中平原”旅游列车开行
1月22日上午8时,2025年首趟宝鸡—渭南Y800次“畅游关中平原旅游列车”开行。这是西安铁路局继2024年开行畅游关中平原旅游列车的基础上,2025年开行的首趟列车。此前,为
2025-01-25 13:46:00
《春秋》没有记载的春秋明君,闲看晋文勤王郑武扩张秦文据周
...国崛起之前,淮河以北有三大战略区域:西周时,宗周(关中)、成周(洛阳)与晋国支配大关中,齐国与燕国大致支配河北,陈蔡宋卫鲁为中原强国。燕国偏远,发展落后,于是齐国很长时间就是
2022-12-31 14:21:00
巧计渡河,智勇双全:徐晃助力曹操定关中
公元211年,马超韩遂联军作乱关中,曹操亲率大军征讨,马超以潼关为据,双方一时相持不下。此时,徐晃给曹操献计道,“公盛兵於此,而贼不复别守蒲阪,知其无谋也。今假臣精兵,渡蒲坂津,
2024-02-23 19:37:00
致敬一条倔强的河流——作家彭与《横河》新书西安首发式圆满举行
...首发式\"在西安SKP RENDEZ-VOUS书店隆重举行。这部被誉为\"关中大地当代史诗\"的长篇小说,以横跨半个世纪的宏大叙事
2025-08-17 12:30:00
2025年 西安咸阳渭南空气质量努力退出全国重污染城市行列
...业优化能源结构1.发展新能源和清洁低碳能源2.稳步推进关中煤电结构调整3.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量4.积极推进燃煤锅炉关停整合5.加快关中地区工业炉窑燃料清洁替代6.持续推进散煤治
2024-04-18 07:31:00
隋朝修建运河时关中地区衰落,运河修建后洛阳更加兴盛
在古代很长时间之内,长安地处的关中平原都是整个北方乃至整个天下的中心所在,这里易守难攻而且水源充足,更有沃野千里,最早的“天府之国”指的就是关中平原,只不过在三国时期被诸葛亮用于
2023-04-14 06:3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一唱一叹皆是爱!《大唐贵妃》演绎千年缠绵。
2025-08-23 08:58:00
贤哲言行铸成语!齐文化中流淌的千年智慧
从稷下学宫的思想交锋到朝堂上的治世箴言,从战场谋略到市井百态,每个成语背后都是一段鲜活故事。或讲处世之道,或述为政之德
2025-08-23 09:27: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带你回望解放长春那段历史
备受瞩目的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已经拉开帷幕,在展览现场,“热烈庆祝长春解放”几个大字一下就抓住了大家的目光,也将人的思绪拉回了20世纪40年代
2025-08-23 11:05:00
我们的抗战|铁血村庄:守家即守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岳致呈 刘志坤 邱明80多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齐鲁大地上的一个个村落,以血肉之躯筑起全民抗战的铜墙铁壁
2025-08-23 11:14:00
...近日,中国电影《东极岛》在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上映,引发了海外观众的热议。这部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生动再现了1942年东极岛渔民勇救英军战俘的感人故事
2025-08-23 12:08: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杨洋,你把掌天瓶落吉林了
热播剧《凡人修仙传》里,杨洋扮演的韩立靠着神秘的掌天瓶一路逆袭,可谁能想到,这只让修仙者趋之若鹜的神器,竟悄悄把“同款”落在了吉林
2025-08-23 13:11:00
父辈的抗战丨百岁老兵邓传丙用一生书写家国情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 通讯员 韩学平“为啥要参军?为了保卫家国!为亲人报仇!”已到期颐之年的邓传丙,忘记了很多往事
2025-08-23 18:00:00
壹点笔墨|无棣朱氏溯源考
2019年清明节期间,我曾倡导并组织青州衡王府的衡恭王后裔族人,举行了首次集中、统一、大规模的“衡恭王后裔祭祖恳亲”活动
2025-08-23 18:34:00
8月23日,“河北五超”承德主场对阵保定,“皇上”又来给承德加油,上次喊出夹子音,这次直接上设备!
2025-08-23 21:45:00
抗战中的太原:作家胡正的抗日足迹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山西作家胡正(资料图片) 山药蛋派作家以赵树理为代表,还有被称为“西李马胡孙”的西戎、李束为
2025-08-22 08:06: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投身抗战
2025-08-22 09:38:00
1965年上映的中国戏曲电影《节振国》,讲述了1938年开滦赵各庄煤矿工人纠察队队长节振国不畏强暴,率先带领工友们掀起五矿同盟大罢工的浪潮
2025-08-22 10:14:00
一份《救国时报》串联起万里之外的东北抗战记忆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众多泛黄资料和照片中间,一摞新书映入了中国吉林网记者的眼帘,这本书就是《远隔重洋的呐喊:〈救国时报〉东北抗战史料选编》
2025-08-22 13:06:00
在吉林这片土地上,藏着一群人的热血与不屈——东北抗联的故事,你必须知道!
听,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展厅里,吉林省博物院讲解科科长崔玉卓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周保中这样表述这段艰苦的岁月:‘听不到党中央的声音
2025-08-22 13:07:00
海报图品 | 齐国那些不可错过的历史名场面
AI图生成:刘伯垚、孙莹长图设计:王岩文案:孙莹、田泽文
2025-08-22 17: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