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司马懿
空城计是诸葛亮一生之中最精彩的一次智慧博弈,不费一兵一卒就吓走了人生大敌司马懿,虽然这场战斗的主要来源是小说《三国演义》,真实性有待确认,可这次计谋的确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
那么诸葛亮为何能够成功呢?
从各方面的细节可以看出,这次计谋的成功和两个人有非常重要的关系,那就是诸葛亮身后的两位书童,正是他们的出现,让司马懿最终下定了撤兵的决心。
空城计的来源
空城计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为了保障北伐的胜利,诸葛亮做出了详细的部署。
从客观角度来看,诸葛亮的大部分部署都是十分正确的,也给魏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唯独一个人的失误,让诸葛亮全盘皆输,这个人就是马谡。
马谡和诸葛亮的相识是在蜀国集团进入益州期间,马谡正式加入刘备集团开始不断升官。
对于马谡,刘备和诸葛亮爆发了不同的观点,刘备生前十分方案马谡,认为他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可诸葛亮却坚信马谡是一个有能力的,于是在北伐期间将重要的战略据点街亭交给了马谡。
结果马谡还是辜负了诸葛亮的期望,因为自己的一意孤行,让司马懿15万大军兵临西城,这可谓是诸葛亮人生中最大的危机。
当时西城的情况十分糟糕,不仅没有可以和司马懿正面对抗的大将,士兵数量也严重不足,西城原本的配置有5000士兵,在司马懿兵临城下前,一半士兵被派遣运输粮草,仅剩下了2500士兵。
此时,摆在诸葛亮面前的有两条路,一个是直接放弃西城,另一个则是死守西城,不过这两种方式事实上都是死路一条:“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关键时刻,诸葛亮决定放手一搏,使用了大名鼎鼎的空城计。
心理博弈战术
既然决定殊死一搏,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许多,其实诸葛亮决定使用空城计,也有西城“地利”的因素。
西城是三国时期的一座大城,战地面积接近50平方公里,并且西城是标准的战略城池,城墙非常坚硬,即使司马懿有15万大军,也很难对西城造成直接破坏,只能通过现有的城门进入城池,这给了诸葛亮充分的自信。
接下来就是诸葛先生的布局了。
在他看来,既然西城内的士兵数量非常少,全部拉出去也无法和司马懿正面对敌,索性就一个士兵也不派出去,全部留在城池的内部,难道诸葛亮是要进行死守吗?
当然不是,诸葛亮不仅没有死守,甚至都没有防守,他将大门彻底敞开,还派人在大门进行清扫工作。
至于诸葛亮本人,干脆也不去躲避,带着一把古琴来到城墙之上,静静的等待着司马懿大军前来,当司马懿大军到达后,诸葛亮二话不说,默默的开始弹琴,即使征战多年的司马懿也被这一幕搞的摸不着头脑,默默的开始了对峙。
诸葛亮一生见过了太多的大场面,因此表现的非常镇定,探亲时也没有丝毫紧张的情绪,可诸葛亮不紧张,司马懿就要紧张了,他一直在纠结要不要直接冲进去。
虽然此时司马懿有足足15万大军,可一旦进入城池内部,相当于瓮中捉鳖,只要城门一关,司马懿注定有来无回,不过司马懿也不甘心放弃击杀诸葛亮的好机会。
那么这次精彩的心理博弈最终花落谁家呢?
很多人都说,这次对峙是诸葛亮利用了司马懿生性多疑的性格,让他选择了退军。
其实这只是一部分原因,真正让司马懿退军的原因,还是诸葛亮身后的两个小书童,他们的状态使得司马懿最终选择了放弃。
神来之笔
根据记载,当时诸葛亮并不是一个人走上城楼,他还带着两个书童:“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换句话说,这场布局当中最重要的人不是他,也不是在城中埋伏的士兵,而是他身后的两个小书童。
如诸葛亮等人,早已学会了将情绪压制在心底,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可小孩子不同,小孩子的情绪都写在脸上,因此这也成为司马懿的主要判断依据,如果两个小书童看到司马懿大军后会害怕,说明这就是一场计谋。
即使诸葛亮占据了西城的地利,他也可以拿下这座城池,将诸葛亮生擒。
那个时候如果能够拿下诸葛亮,意味着蜀国大势已去,不再是需要重视的敌人。
可如果两个小书童没有丝毫紧张的情绪,说明城中诸葛亮早已进行了妥善的埋伏。
在经过观察后,两个小书童面不改色,司马懿无奈选择了撤回大军,也成就了空城计之名,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两个小书童面不改色的呢,司马懿撤回真的是因为多疑吗?
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很多人都是“愚钝”的,自然包括这两个书童。
即使他们是诸葛亮亲近之人,对于战场的了解依旧有限,只要诸葛亮告知他们一个假的情况,例如我已准备好的大军,就等着司马懿进来将他全歼,两个小书童自然对司马懿有恃无恐,甚至会流露出挑衅的情绪,因此,这两个小书童才是整个空城计中最大的疑兵。
不过以上种种情形,全部建立在诸葛亮的角度,如果从司马懿的角度来说,空城计又是另外一个故事。
这虽然是诸葛亮主动摆出的一场计谋,同时也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一次无声交流,诸葛亮或许并不是用计谋战胜了司马懿,而是用天下大势战胜了司马懿。
狡兔死、走狗烹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阶段,无数人对三国时期的武将如数家珍,可遗憾的是,不管三国时期如何的精彩,最终的获胜者只有一个:司马懿,他才是整个三国最大的胜利者。
那么司马懿是如何获得最终胜利的呢,答案只有一个字:“忍”。
司马懿虽然得到了曹家人的重用,可这份重用只是暂时的。
换句话说,只有在曹魏对司马懿有需求的时候,司马懿才是重臣,一旦三国完成统一,司马懿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弃子,司马懿明白这一点,诸葛亮自然也明白这一点。
西城之上,诸葛亮的潜台词并不是要司马懿去赌,而是要让司马懿明白一件事:诸葛亮可以死,司马懿也能轻松的拿下诸葛亮。
可这样做的结果便是魏国从此一路畅通,司马懿会失去他唯一的价值,毕竟在三国晚期,司马懿是唯一能够和诸葛亮对抗的人,司马懿的价值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由诸葛亮决定的。
因此,司马懿最终选择了撤兵,这次撤兵,他最多会落下一个延误战机的罪名,遭到一顿训斥罢了,不过他却给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
诸葛亮不死,蜀国的北伐还会继续,曹魏满朝文武包括君王都不敢轻易得罪他。
所谓空城计,并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的表演,是三国最后的两只老狐狸达成了某种协议。
不过与此同时,司马懿还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现阶段他可以明哲保身,可以功成名就,如果三国完成了统一,他又该如何是好?
是接受君王对自己的批判,成为平民或者被杀掉,还是走另外一条路呢?
在《绣春刀》中,由张译扮演的陆文昭从战场之上活下来之后,曾感叹的说到:“要想不这么死,就得换个活法。”
这同样是司马懿内心的想法,他和诸葛亮不同,诸葛亮只要活着,他就是蜀国的丞相,是后主刘婵的相父,是蜀国地位最高的人之一,即使他打了败仗,也没有人敢于责罚他,如果蜀国完成了统一,他一定会是蜀国功绩最高的那个人,位极人臣。
可司马懿最害怕的就是完成统一,因此,他也想到了要换个活法,这个活法就是自己掌握全部的权力,这也奠定了曹家失败的基础。
在三国时期的末端,司马懿以及他的家族逐渐掌握了权力,在获得大量支持的情况下完成了改朝换代,建立了晋朝,虽然晋朝没有成为长时间延续的国家,可司马懿的确改变了自己的宿命。
结语:
空城计是一场彻彻底底的阳谋,利用的就是敌人自己的疑虑,让敌人陷入进退两难的状态。
同时,这种计谋也会将敌人内部的矛盾扩大化,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如果当时司马懿选择放掉心中的想法,全力对西城发动进攻,他手下的将领也会进行阻拦。
想要破除这种计谋,必须有一个对部队有绝对统治权,达到说一不二的将领,司马懿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对于他来说,赢不重要,士兵的牺牲不重要,他能否活下来才最重要。
对此,你怎么看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0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