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多方合力 摆脱“塑”缚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4-01-02 03:46: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浙江台州创新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

多方合力 摆脱“塑”缚

本报记者 刘发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1月02日 第 08 版)

多方合力 摆脱“塑”缚

工作人员在浙江台州的海边收集废旧渔网。

新华社记者 林光耀摄

【近镜头】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葭沚码头,“船老大”赵师傅正搬运着一箱箱从“小蓝之家”免费兑换回来的矿泉水。赵师傅说,渔民一次出海常常要喝掉几十箱矿泉水。以前喝完后,瓶子就随手丢掉,现在只要在中国海洋塑料可视化认证平台——“蓝色循环”上申报,不但能免费兑换矿泉水,而且会有专业的公司上门回收空瓶。

除了塑料瓶,渔网、鱼盆、浮标等也都在回收范围内。

“这样一来,从源头上减少了海洋塑料垃圾的产生,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现在海面上干净多了。”赵师傅高兴地说。

“小蓝之家”是“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以下简称“蓝色循环”项目)的一部分。2023年10月,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和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蓝色循环”项目,从全球25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海洋塑料是海洋废弃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洋生态环境危害很大,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是全球性难题。如何协同多方力量,破解这一难题?在一个特殊的手机壳里藏着答案。

在生态环境部2022年6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相关负责人拿出了一个手机壳。扫描手机壳上的二维码,就可看到该手机壳使用了约8.4克海洋塑料,约等于5个塑料瓶盖,还能看到制作这个手机壳的塑料是谁捡的、谁运的、存哪里、谁转运、谁再生、谁制造等。

这个手机壳正是来源于“蓝色循环”项目。

“蓝色循环”项目通过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根据海洋垃圾产生和分布的特点,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和实体化收集网络,用大数据赋能,形成了海洋垃圾的收集、运输、再生利用的可循环价值链,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不但大幅减少了财政投入,而且使参与的渔民有钱赚、企业有动力,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进入良性循环。

在椒江区大陈岛的海滩上,来自沿海村镇的李荷娇正在捡拾埋在沙里的塑料瓶和被海浪冲上沙滩的泡沫塑料、渔线渔网等。“我每天都会在海岸边捡拾塑料垃圾,送到‘小蓝之家’。”李荷娇说,捡拾塑料垃圾已成为她的一项新收入。

李荷娇收集的海洋塑料垃圾,会汇集到码头边的“海洋云仓”中,里面的设备对塑料垃圾进行倾倒、破碎、造粒、输出等工序,对入仓人员、地点、时间等信息实现全过程实时记录等。

据统计,经过“蓝色循环”项目的前端处理,塑料垃圾容量减少了90%,高效生产出的再生塑料粒子,通过智能算法合理规划的运输路线,被统一运送到规范化的企业,再生产成手机壳、汽车配件、行李箱、服装等产品。作为“蓝色循环”项目的运营主体,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构建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储存-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的闭环治理体系,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源头控制、低碳回收和循环利用。

截至目前,已有237家企业、1.02万艘船舶加入“蓝色循环”项目,沿海妇女、老人和渔民等参与人次达6.18万,项目累计收集处理海洋废弃物1.09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2254吨,减少碳排放约2930吨,一线收集人员年增加收入约1.3万元。项目还将海洋塑料交易的20%作为“蓝色共富基金”,并精准惠及收集群体,渔民累计获得1.2亿元绿色低息贷款等,实现了海洋治理、资源循环、共同富裕的融合发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2 05: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可追溯系统。陈光辉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用海洋塑料制作的手机壳,扫描手机壳上的二维码,可以看到手上这款产品的原材料回收、储存、运输、转运、再生、制造等各环节信息。中国经验与世界共享
2023-10-31 04:25:00
浙江椒江“蓝色循环”项目如何成为“地球卫士”?
...理规划的运输路线,统一运送到规范化的企业,再生产成手机壳、汽车配件、行李箱、服装等产品。海洋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共同富裕融合发展在椒江大陈岛的海滩上,低保户李荷娇等人会定期捡
2023-11-07 18:53:00
(年终特稿)爬坡越坎,民营经济大市如何创新求变?
...泡沫塑料、渔线渔网。这些海洋塑料废弃物,最终会成为手机壳、行李箱、鞋服等生活用品。面对海洋塑料治理这一全球性难题,一场由渔民、船舶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环保革命正在台州先行先试——
2023-12-30 07:53:00
...发布会上。2022年,是相关企业用回收的海洋塑料制作的手机壳;今年4月底,是相关企业用回收的海洋塑料生产的“货架式”产品清单,其中既有各种海洋塑料粒子,又有漂亮的文具日用品和
2024-06-14 07:28:00
破解海洋塑料污染治理难题 “蓝色循环”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卫士奖”。其中,由浙江省申报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得了这一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蓝色循环”是浙江探索实施的一个可持续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模式,破解了海洋塑料废弃
2023-10-30 15:06:00
...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荣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它用数字化手段追踪标记每一项回收环节,进而提高了废弃塑料的转售价格和收购价
2023-11-01 09:11:00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为解决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世界性难题贡献中国方案浙江“蓝色循环”项目荣获“地球卫士奖”记者 胡静漪 吉文磊本报讯 (记者 胡静漪 吉文磊) 北京时间10月30日,
2023-10-31 05:49:00
海洋塑料垃圾的新生
...变成有用的资源?来自中国浙江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给出了答案——通过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追踪并监控塑料污染的整个生命周期,涵盖收集、再生、再制造、再销售等环节
2023-12-25 03:26:00
“小蚂蚁”,大卫士!
...文转自:台州日报“小蚂蚁”,大卫士!搬走2254吨塑料废弃物,台州“蓝色循环”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11月13日,法国小伙马捷得知陈夏方老人每天在海边捡拾海洋废弃物,专门赶到
2023-12-05 01:21: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广东清远一水库旁多人放生猫只?官方通报
中国网11月2日讯 据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人民政府网站消息,11月2日晚,清远市清城区龙塘镇政府发布情况通报:2025年11月1日
2025-11-02 23:00: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应洁 通讯员 徐丽麟)作为本届文博会活动之一,昨日上午,以“数智文创发展·智能共生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四届白马湖文化交流活动暨2025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会议在厦举办
2025-11-02 08:11: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林桂桢 通讯员 王晓真)近日,厦门港首台自行式高压岸电转接车在嵩屿码头投入使用。该设备解决了岸电桩布置与船舶靠泊接电位置适配冗余度不足的难题
2025-11-02 08:11: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郭睿)中外青年钢琴家昨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音乐厅联袂献艺,以精彩的开幕式音乐会拉开2025中国·PIANO中央音乐学院厦门钢琴音乐季的序幕
2025-11-02 08:11:00
厦门市202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入户登记启动
昨天,厦门市202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入户登记正式启动。(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摄)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通讯员 刘倩 颜艺芬)“您好
2025-11-02 08:11:00
品鉴文创 集章打卡 VR探险 到文博会来场文旅奇遇
市民在文博IP授权展选购新奇文创。(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摄)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人爱不释手。 市民积极参与“来猜茶”游戏
2025-11-02 08:11:00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机动车保有量越来越多,人行天桥作为城市立体交通的一种形式,能有效保障行人过街通行的安全,是许多市民特别是老年人使用频率较高的设施
2025-11-02 08:21:00
河北大名,全国一等奖! 纵览(河北)传媒有限公司获突出贡献奖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李健敏)数智赋能,强农兴村。11月1日,2025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在邯郸落幕。来自河北省的“邯郸市大名县‘直播电商富农服务平台’”获一等奖
2025-11-02 08:29:00
江苏南京:聚力攻坚“组合拳” 激活产业新动能
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聚力攻坚“组合拳” 激活产业新动能今日关注数字6.2%关键词产业攻坚前三季度
2025-11-02 08:41:00
江苏南京:赛事经济效应持续释放,消费市场热力升级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黄琳燕李子俊储笑抒赛场上,球员们奔跑如风、拼抢激烈;赛场外,商圈、景区、住宿餐饮三大消费场景同步升温
2025-11-02 09:13:0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南京高校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姜静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2025-11-02 09:14:00
2025仙林大学城龙舟赛擂鼓开赛
2025仙林大学城龙舟赛擂鼓开赛11月1日,2025仙林大学城龙舟赛在风景秀丽的羊山湖擂鼓开赛。现场20支高校龙舟队挥桨竞渡,在湖面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水上“速度与激情”。 南京
2025-11-02 09:14:00
驶向G334,穿越时光,邂逅千年“回”字古城
G334国道,东起吉林龙井,西至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在吉林省境内绵延的895公里中,不仅串联起长白山麓的林海与松花江畔的湖光
2025-11-02 10:13:00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东志编辑 黄镇华二审 彭玲三审 李枫
2025-11-02 11:21:00
河北新闻网讯(刘志刚)清晨的京哈高速九门口复线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加紧施工冲刺年底通车目标;国道G228昌黄路至秦唐界段宽阔平坦
2025-11-02 1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