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当选是对过往的认可,也承载着更高的期待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11-23 06:4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连线新科院士——

当选是对过往的认可,也承载着更高的期待

■本报记者 赵广立 倪思洁 胡珉琦 韩扬眉 李晨 沈春蕾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共有133人新当选为院士。《中国科学报》第一时间连线了5位新科院士,分享他们在得知获选消息后的心情和心声。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宏:

以后要更加心无旁骛,当好年轻人的标杆

“我刚到家没多久,正在厨房帮太太做饭。”获知当选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宏一如往常。他告诉记者,对他而言,当选院士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高的标准,以后要“更加心无旁骛地专注科研”。

“当选院士是对我过去几年或者几十年科研成果的肯定,并不代表以后一定会取得多么大的科研成就,所以这提醒我要加倍严格要求自己。”张宏觉得,能够专注科研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平时他就不喜欢“掺和一些与学术无关的事情”,未来也将如此。

张宏认为,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心无旁骛。“我感觉现在科研环境比较浮躁,年轻人很‘卷’,有些甚至追求一些没有实质内容的‘名词创新’。其实我特别理解他们,但这不是做科研该有的样子。”

“我觉得我们这代人要当好标杆,为年轻人树立榜样。”今年54岁的张宏受过贝时璋、邹承鲁等老科学家的熏陶,王志珍、陈润生、陈霖、饶子和、阎锡蕴等几位前辈也常提醒他,要关注年轻人、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导向。

“当选院士后,可能受关注度会更高一些,这更要求我发挥好标杆作用。以前的工作得到了肯定,以后要做出更有创新的工作。”张宏说。

被问及太太对他当选院士的反应,他笑说,太太比自己还平静,就在刚才还喊他过去帮厨。“我晚上可以申请喝一罐啤酒。”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臻:

评院士一事得到国际同行关注

“这是集体的荣誉,也是对我们第四代宇宙线科学家的肯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臻告诉《中国科学报》。

在他看来,宇宙线研究领域是一个大科学研究领域,不是靠某一个人就能做出来的,“‘拉索’已经是一个有280多人的大合作组了,没有大家的努力,‘拉索’是不可能做成的”。

曹臻申报院士之事,一直被国际同行关注着。“现在‘拉索’的国际影响力有了明显提升,我们在国际的各种研讨会上都做过重要的成果发布或宣讲。这些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重视。很多国际同行还在等待我们暂时没有发表的成果。”曹臻说。

未来,他有几件“最想做的事”。

一是拓展“拉索”现有的探测能力。“我们计划在‘拉索’上再建32台望远镜,让它有能力识别超高能宇宙线的发射位置,进一步逼近宇宙线的终极答案。目前这件事进展非常顺利。”曹臻说。

二是以国际合作方式在湖底或海底建设中微子探测器阵列。关于来自宇宙的中微子探测对于未来粒子天体物理发展的重要性,国内科学家已经逐渐形成共识。“所以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各种渠道的支持。目前国际合作方面已经有了一些进展,不过我们也知道,这将是一个超大型的项目,未来的路还很长。”曹臻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

让“小”学科也能有“大”发展

院士名单公布时,因疲劳而身体抱恙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徐星正在从医院回家的途中,家人、朋友、学生获知消息的速度比他本人快多了。而他的满足感,很大程度上来自这群人的“好心情”。

古生物学是大地学里一个很小的分支,也是冷门分支,即便如徐星这样的古生物学家,也经常会被问到“研究古生物有什么用”的尴尬问题。“我们确实会担心究竟该如何向社会交代这个问题。”为此,徐星几乎在每一次报告的PPT里都会加上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很骄傲的是,中国的古生物学研究为人类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科学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如同物理、数学、天文等学科一样,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回答最基础的自然科学问题,这也是我们最在乎的事情。”徐星说,这次能得到科学家共同体的认可,就是最好的“奖赏”。

而在纷至沓来的祝贺短信中,徐星强烈感受到年轻科研人员对学科和事业发展的期待。因此,古生物学如何与生物学以及地学领域其他分支进行交叉融合,如何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驱动下,通过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推动学科发展,正是他努力担负的责任所在。

除此之外,徐星还特别提到了科学家的科普责任。“在大科普时代,如何把科学更好地推向公众,古生物学者大有可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献龙:

是荣誉,更是新的起点

“很多科学家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我能够当选院士,很幸运。”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献龙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也是一种荣誉,但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今后我要围绕棉花育种、人才培养、服务产业作出更多贡献。”

棉花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张献龙当前最为关心的问题。他说,我国棉花科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棉花生产水平都处于国际前列,但我们的成本投入还比较高,绿色生产也有待提高,从育种到种植再到收购加工等整个产业链,还需要继续努力。

未来,张献龙希望能够在保证现有产量和品质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实现绿色生产,增强我国从原棉到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绍铃:

当选与否不重要,还得干好自己的活儿

得知自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时候,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绍铃正在实验室里和学生探讨问题。

“其实是否当选不重要,活儿还是照样干。只是以后要求更高了,要为国家的梨产业和果树产业发展作出更多努力。”张绍铃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我希望有一天,‘梨业强、梨农富、梨园美’的‘梨园梦’在中国大地上成为现实。”

“我这辈子就专注做了一件事——梨的基础研究和产业推广。”张绍铃说,“做事情就是要专一和专注,要心无旁骛潜心做研究。我们长期关注梨产业发展,就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另外,他还强调搞科研一定要勤奋、精益求精和勇于挑战。

张绍铃表示,下一步,梨产业发展要在如何培育出突破性品种、保障种业健康发展方面下功夫,着重解决梨产业中的重大关键问题,进一步提升果实品质和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他和团队还将继续在梨的新品种培育、果实品质提升和周年供应上努力。“争取做到老百姓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尽可能满足老百姓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

面对已取得的成果和荣誉,张绍铃丝毫没有松懈。他说:“虽然我国梨研究的部分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我国从梨生产大国到世界梨产业强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实现‘梨园梦’仍需继续努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3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光:科学与应用》期刊同科学家共成长
...研究人员搭建了全新的交流平台。科学进步的关键是突破过往。想起2014年,科研人员率先提出用数字编码表征超材料的新思路。由于其打破了超材料的固有概念,在同行评议时遇到了困难。但
2024-03-29 02:42:00
...科研,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情。”陈士林感慨,“院士是对过往成绩的认可,可以说是科研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但不是目标,我相信对所有科研人员来说,我们最大的成就感还是来自重量级的成果,
2023-11-27 02:06:00
君集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彭永臻及其团队开展厌氧氨氧化技术交流
...,并就中试试验方案等内容作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在君集过往技术研发和项目应用过程中,彭永臻院士多次进行指导并给予支持。此次与彭永臻院士及团队的技术交流,进一步加强了君集公司的研发
2024-06-26 18:51:00
不忘初心!她4次落选中科院院士,被评为美国院士后,仍为国效力
...教授的申请,但是她的才华却被美国官方科研机构看到并认可。美国评选院士的政策相对比较宽松,没有中国把握的这么严格,2007年,美国将李爱珍教授评为美国外籍院士,李爱珍教授获得如
2024-08-29 19:39:00
​最新!王中林院士再获全球大奖:“开创让西方跟随的研究领域”
...传统能源”奖项空缺。“很高兴我们的研究再次得到全球认可。”听到获得2023年全球能源奖的消息,王中林备感振奋,“这说明我们在中国不仅可以开展高质量的原创研究,而且能开创让西方
2023-07-06 18:22:00
Arogyaswami Paulraj加入欧洲经济研究院
...会名人堂(2022)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20)IEEERCC技术认可奖(2019)中国友谊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2018)美国专利商标局国家发明家名人堂(2018年)
2025-02-09 19:50:00
吉林省两位院士荣获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
...,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两位院士在化学科学领域杰出贡献的认可,也是对吉林省科技事业发展的极大鼓舞。两位获奖院士的研究成果对吉林省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一定带动作用。吉林省科协一直致力于发
2024-05-24 22:24:00
4次落选中科院,反倒成了美国外籍院士,她最后回国报效了吗?
...,她尝试进行转型。因为能力上的出色,她受到了学校的认可,在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当研究员。正是因为有了李爱珍的存在,中国在半导体行业才走入领先水平。这一领域的人才在当时是十
2024-08-26 14:55:00
重组胶原蛋白千亿市场待发 丸美领衔“中国成分”走向世界
...产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成为生物医药新风口。与过往不同的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迭代让产业难点不断被突破,重组胶原蛋白越来越受到市场和资本的重视,一个千亿市场喷薄欲出。巨大
2023-09-19 10:26: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数盒科技“文化猫”携手甘肃文交和澳交所,打造自贸港文化出海“新支点”
2025年10月24日,第三届崖州湾知识产权论坛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拉开帷幕。由数盒科技承办的版权合作对接会暨国家版权交易中心联席会议主题分享会(崖州湾专场)
2025-10-29 10:59:00
10月28日,山西省市场监管局公布了部分轻微违法不予处罚典型案例,其中,涉及我市的有2起。2025年2月12日,太原市杏花岭区市场监管局在现场检查中
2025-10-29 08:11:00
被筋膜枪“振”伤眼球 男子视力骤降影响生活
林先生术后复查,恢复良好。林先生曾用来放松眼部的筋膜枪。●时间:10月21日(术后复查)●地点: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张玉榕 见习生 陈煜凯 通讯员 芳草 图/厦门眼科中心 提供)短短半年内
2025-10-29 08:12:00
2025年第四季度“央媒话厦门”采访团昨走进四家单位
厦门人工智能企业硕橙科技工作人员为“央媒话厦门”采访团介绍公司创新产品和演示模型。采访团走进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车间
2025-10-29 08:13: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张玉榕 通讯员 张玉辉 黄语晴)骑行运动后突发意识丧失、心跳骤停……近日,在重症医学首席专家张民伟教授的统筹指导下
2025-10-29 08:13:00
重阳节丨“老人忘事很正常”? 6大健康陷阱藏在“老了就这样”里!
大河网讯 人老了,忘性大很正常?所有锻炼都有益,越“卖力”效果越好?“千金难买老来瘦”,真的越瘦越健康?……你知道吗,这些看似科学的“老年常识”
2025-10-29 08:26:00
枣庄市荀子文化研讨会在山亭举行
鲁网10月28日讯(记者宋树斌 秦力虎)近日,由枣庄市荀子文化研究会举办的第三届一次会议及荀子文化研讨会在山亭区王家湾礼堂召开
2025-10-29 08:43:00
老有福丨八旬语文名师王立根的“浪漫”晚年
开栏语:重阳敬老崇文,笔墨绘染“老有福”。今日起,特别推出聚焦老年朋友诗、书、画等各类分享和创作的专题系列,展现福州老年群体的生命风采
2025-10-29 08:44:00
危险!草丛里藏着“黑井口”
危险!草丛里藏着“黑井口”“听语+”记者介入后,破损井盖被更换窨井盖修复前后对比图。南京日报 / 紫金山新闻记者 于志兵 摄南报网讯(记者于志兵)秦淮区石杨路的南侧
2025-10-29 08:59:00
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京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沈杰群)10月28日,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北京开幕。开幕式暨主论坛以“视听赋美中国精品奉献人民”为主题
2025-10-29 09:01:00
鲁网10月29日讯秋日午后的阳光把项目部后院的小球场晒得暖洋洋,草皮上几处斑秃露出泥土,边线还是用石灰粉画的歪歪扭扭的线条
2025-10-29 10:00:00
鲁网10月29日讯初到中交一航局二公司烟台项目部办公室那天,晨间的阳光正斜斜淌过玻璃窗,落在离门最近的那个工位上,瞬间攫住了目光
2025-10-29 10:03:00
莒南县坊前镇中心小学开展“浸润书香,悦读成长”活动
鲁网10月29日讯为让阅读成为孩子的日常习惯,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探索兴趣,近日,莒南县坊前镇中心小学低年级组全体师生共同开启了一场充满童趣的整本书阅读之旅
2025-10-29 10:43:00
大钟楼、四古巷……AI工程师打印出一众合肥微缩景观
大皖新闻讯 2025年9月10日,在合肥市安庆路一小区的一楼一间工作室中,一台3D打印机经过10个小时的忙碌,袖珍版的“大象滑滑梯”出炉
2025-10-29 10:49:00
4大板块、38项活动 第二十一届临沂书圣文化节圆满闭幕
鲁网10月29日讯 (记者 李文静)第二十一届临沂书圣文化节已于10月20日圆满闭幕。10月28日,临沂市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
2025-10-29 10: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