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清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嘉道中衰”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14 11:5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嘉道中衰

大清帝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之后,就走了下坡路。朝廷人浮于事、因循迂腐。百姓生计凋敝、穷困潦倒。国势日渐不振,最终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中,走向屈辱,沦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嘉庆道光两朝可谓是清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可称为“嘉道中衰”。

从财政上看,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大清国库积蓄为8182万两白银,但到了嘉庆以后,情况不断恶化。道光三十年(1850年),仅余896万两。

从社会经济上看。乾隆末年到嘉庆初年,粮价布价上涨了4-5倍。百姓生活艰难、常有冻馁之虞。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在1796年,爆发了持续9年、横扫川楚湘豫陕五省的白莲教大起义。清政府耗银2亿两,“竭宇内之兵力而后定之”,阵亡提督总兵十余名,才将起义镇下去。这次起义中,朝廷的官兵绿营、八旗已经彻底腐朽,不堪一击。朝廷最终依靠的是乡勇团练,这为晚清地方实力派崛起,清朝朝廷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清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嘉道中衰”

上图_白莲教叛乱

日薄西山

嘉道中衰的根本原因是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

一是人口的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的激化。

在封建王朝的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人口大量损失,土地大片荒芜。随着统治秩序的稳定,人口逐渐增长,土地资源就变得紧张起来。清代由于引进了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朝廷又“摊丁入亩”,废除了农业税。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乾隆六年(1741年)中国人口总数是1.43亿,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达到了3.64亿,这种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山地尽被开垦,林木采伐殆尽,经济发展空间越发狭小。而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还是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工商业不甚发达,难以容纳多余的人口。发展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大量的人口在有限的耕地上不断“内卷”,维持着低生产低消费的生活。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停滞。

清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嘉道中衰”

上图_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

二是贪官和豪绅的盘剥侵占,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社会矛盾激化。

乾隆后期以来,吏治日益腐朽。出名的大贪官和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各种贪官污吏和土劣绅狼狈为奸,相互勾结,对百姓强取豪夺,使得官僚地主“膏腴万顷”、贫苦百姓无立锥之地。本来土地资源即已稀缺,土地的兼并更使得百姓“收获毕无余粒,此债未清,又欠彼债”。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四处逃亡,称为“流民”,最终酝酿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清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嘉道中衰”

上图_清朝官员们斗酒赏乐

异常的气候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依据。外因则是诱发条件。上面描述的原因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内因。而酿成嘉道之衰的外因重要之一,就是异常的气候环境。

古气候学家分析道光嘉庆年间的中国气候,发现在19世纪初期,中国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寒冷事件。1816年左右,全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1-2.5℃。之后几年,可谓是风不调,雨不顺,给本就不堪重负的大清,又加上沉重的包袱。

清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嘉道中衰”

上图_山西全图

山西运城是华北地区的一个普通州府。1815年八月,运城府下属的平陆县居然连续下了40天的雨。1816正月,闻喜、绛县、夏县、芮城、平陆发生霜灾。七月,平陆发生水灾,赋税未完征额。1817年,又发生了雹灾;1818年芮城、偏关、平陆、闻喜大旱,“应征米谷及欠”。

这种灾害是全国性的,江南的松江府,1816年以后进入了气候剧变且不稳定的时期。“奇寒”“大旱”连绵。到了道光三年(1823年),整个松江府七县一厅以及附近的苏州府等爆发了水灾。大雨从阴历二月开始下,一直下到九月,中间仅在六月和八月间略有停歇,最终使得松江地区变成一片泽国。

时任江苏署布政使的林则徐说“苏属被灾之重,为从来所未有此数十万饥饿余生,将何术以处哉?……总之灾分太重,灾民太多,灾区太广。”大水使得水稻绝收,并严重伤害了土壤肥力。直到1834年,土壤都尚未恢复灾前状态。

清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嘉道中衰”

上图_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

受灾最为严重的还是西南地区。1815年—1817年,云南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灾荒延续了三年,波及云南全省88个县。出现了大面积的人口死亡、逃亡,并在许多地方造成了云南历史上罕见的争吃“观音土”事件,是云南近代以前有记录的规模最大,最严重的一次饥荒。

1815年,云南滇中的昆阳、楚雄、大姚,滇西的大理、腾冲、滇东的曲靖等地,开春以来,接连不断地下雨,“春风不遣湿云散,淫雨连绵及夏半”,连旬苦雨,导致“大麦小麦芽潜生,戎豆连萁作泥烂”,粮食作物绝收,大姚等地出现了“斗米三两,饥者食草根树皮土粉”的情形。

1816年,气候继续反常,夏秋两季出现异常低温,滇西北剑川“七月雨雪,秋不熟”,滇西蒙化“秋,连夜雨,大雾三日有冰,田禾尽坏”。灾情在云南全省弥漫开来,楚雄“斗米一千八百文,民有食堇土者,多由之死”,邓川“是岁大饥,路死枕藉”,定远“斗米银三两,穷民求食不得,有毙于路者,甚有以草根泥土充饥而死”,大理“邑中大饥,城乡饿殍载道”。

1817年,小春蚕豆等作物成熟,灾情有所减轻。但弥勒、剑川等地仍“六月落霜”“夏雨雪”“八月飞霜”五谷不熟。但灾情整体上有所缓解。到次年基本饥荒才基本结束。

清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嘉道中衰”

上图_坦博拉火山

祸起千里外

异常气候出现的时间节点是1815年,1815年发生了什么大事?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是1815年春天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上的坦博拉火山的喷发,导致了这一历系列史上罕见的气候灾难。

1815年4月10日,积蓄了几千年力量的坦博拉火山大爆发。浓烟弥漫到空中25公里处,炙热的岩浆沿着山坡飞奔之下直冲大海,将一切树木、房屋、船只化为灰烬。这次大喷发,直接造成了印尼松巴哇岛和邻近的龙目岛上9万余人丧生。

坦博拉火山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生的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火山爆发指数高达7级。而致古罗马庞贝古城毁灭的维苏威火山爆发,指数也仅为5级。坦博拉火山喷发将150万立方千米的灰喷入了大气。这些火山灰进入了大气平流层,形成了高反射性的二氧化硫云,飘散到世界各地,数年难以消散。这层二氧化硫云,大大降低了太阳辐射的透射率,从而影响了气候。地球另一端的西欧因此气温急剧下降,成了一个“无夏之年”。

清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嘉道中衰”

上图_印度尼西亚

印尼距离中国可比西欧近得多,故气候受到影响更为强烈,时间更为持久。1816年—1817年,台湾两年冬季居然下起了大雪。而江西在这两年间则“浩山皆白”。降温又对雨水、土壤、农作物造成长期的复杂影响。产生了延续数年的次生灾害和农业减产,让本就走下坡路的清王朝雪上加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4 12:45:2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嘉庆在用人方面不善,导致大清衰败
...隆朝的制度,使其王朝暮气沉沉缺少活力,成为盛及衰的转折点。其实嘉庆帝登基时的时局,雍正帝登基时面临的状况差不多。嘉庆帝本人是一个品质修为较好的人,无奈能力有限更缺少魄力,既没
2023-02-21 20:37:00
清朝: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科学技术一直遥遥领先全世界。但是为何到了近代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而且这个差距直到今天还未能追赶。其实这要从一个朝代说起,那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科学
2023-10-21 08:32:00
道光皇帝在位时处在历史转折点上,他都干了哪些大事?
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结束,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正处在清道光年间,作为这一历史上社会转变时期的道光皇帝,在中国封建历史上,也算是比较悲催的一位了
2023-02-01 21:18:00
寻找失落的夏朝:火山喷发、自然灾害与华夏文明的起源之谜
...农业生产也受到很大影响。这也是克里特文明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反映夏王朝的图画既然这是一场全球性的地质灾难,那么当时的夏朝史书中是否有记载呢?实际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过夏朝的
2024-02-24 09:07:00
...会召开前发布的新闻公报中强调此次全球盘点“必须成为转折点”,并要求各方采取果断行动,在2030年前弥补关键性差距,对全球盘点作出强有力的回应。主题为“团结、行动、落实”的CO
2023-12-01 07:59:00
聊聊汉唐宋明清五朝代的区别
...年,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东汉(25年-220年)汉朝转折点:以汉武帝死公元前87年算转折点。原因:汉武帝因为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导致“百姓凋敝,十室九空”。国库空虚。
2024-02-17 17:18:00
嘉庆处死和珅之后,清朝为何越来越没落了
...努力和强劲崛起提供了机遇。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024-06-26 22:07:00
清朝衰败和嘉庆有没有关系
...的“康乾盛世”到道光年间鸦片战争打开国门走向末路的转折点,到底是怎样开启清朝衰败之路的吧。实际上清朝的衰败是从乾隆时期开始的,乾隆作为一个“十全老人”,他所消耗的都是祖宗打下
2023-06-29 21:17:00
...若隐若现的分水岭,一个见证了清王朝从昌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此后数年,浮沉乱世,皇室贵族多化身懦夫,成为残酷现实的渺小缩影,微不足道。可嘉庆皇帝在位,发生了两件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2023-03-06 22:0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