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是“灯节”是“小年”,@南京人,准备好闹元宵了吗?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3-02 13:16:00 来源:精彩生活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一个全城狂欢的节日。2月24日就是元宵节了,自古以来,南京人把元宵节视为“灯节”,也把元宵节过成“小年”。除了赏花灯,南京人的元宵节还有丰富多彩的游乐活动,餐桌上更是少不了元宵节“限定美食”。

是“灯节”是“小年”,@南京人,准备好闹元宵了吗?

老门东城墙下《龙腾盛世》灯组。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董家训摄

是火树银花的“灯节”,也是南京人的“小年”

关于元宵节俗的形成与起源,一般认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点一盏花灯,是元宵节流传千年的习俗。

早在南北朝时,元宵节燃灯已成气候,当时人们都会出来观灯。唐朝元宵节比隋朝更热闹。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此后的朝代,元宵观灯的习俗愈发流行。

秦淮灯彩甲天下,南京人的元宵节,自然格外灯火璀璨。

秦淮灯彩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汇数万火盏,若星河灿天衢,人潮聚涌,广庭无隙也。”——《南史》中有关建康(今南京)上元节(元宵节)的描述,是中国最早对秦淮灯会历史的文字记录。1700年多前,宫廷里照明的彩灯流入民间,点亮了今南京夫子庙、老门东一带。

是“灯节”是“小年”,@南京人,准备好闹元宵了吗?

夫子庙景区灯组。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董家训摄

明代繁盛时期,秦淮灯彩品种达三四百种之多,当时生产花灯的手工艺人,主要聚居在“十里秦淮”两岸,之后将手艺代代相传,直到今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告诉记者,秦淮灯彩的文化跟南京的习惯和风俗有关。“比如,兔子灯寓意扬眉吐气;狮子灯是恭喜发财;金蟾灯叫招财进宝。”

关于古时南京人过元宵的赏灯盛景,被详细描绘在明代名画《上元灯彩图》里。此画内容创作时间大致在万历至天启年间,画中,三山街至内桥商贾云集,官宦贵人或骑马,或乘轿,伞盖相随,平民百姓三三两两,其中还出现一群年轻女性结伴而行,画面中各色人等摩肩接踵,场面壮观。今年的秦淮灯会,复原了《上元灯彩图》中的花灯,吸引了各地游客,获赞“美出天际”。

著名民俗专家陶思炎介绍,南京曾有三个“灯节”,分别在正月初八、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它们又分别叫作“上灯日”“试灯日”和“正灯日”。

在清朝,南京还形成了三个灯市,分别在评事街、笪桥和夫子庙。“灯期长,灯市多,是南京灯彩繁盛、冠于全国的重要之因。”清甘熙著《白下琐言》中提到:“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色十光,尤为冠绝。”《新京备乘》也提到了笪桥灯市,“上元月夜,鱼龙曼衍,火树银花,城开不夜。灯以料丝灯为最,亦有以绫绸制为各种人物,争奇炫异,入市者如身入广寒宫。”《金陵岁时记》中记载“府县学前、评事街,皆灯市也”。

除了是“灯节”,元宵节也是南京人的“小年”。和北方地区春节前过“小年”不同,南京人这个独特的习俗源于一个民间故事。

据称永乐帝靖难成功,打进了金陵城,恢复了太祖旧制、废除了建文帝的一系列仁政。就在这之后第一个元宵节,人们十分怀念建文帝,就在城里举行各种活动纪念他,一时盛况如过年,因此南京人从此就将元宵节作为“小年”。

“中国的过年是区间性的,前后持续的时间很长,就会有一些标志性的日期。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代表着过年开始;元宵节叫‘小年’也有道理,代表着过年活动的结束。不管是哪天,都是表达对我们庆祝活动阶段性的区分。”民俗专家表示,其实不管哪天过小年,代表的都是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祈盼。

尽情玩乐、遇见爱情、享用美食……元宵节就是要狂欢

元宵节用“闹”,因为元宵节最为热闹,人们跳出日常惯例与约束,以欢闹来祈福。

陶思炎介绍,伴随着元宵节的灯火,南京还有舞龙灯、跳马灯、打社火、打水浒、请紫姑、放烟花、打十番、登游子山“晒霉”等游乐与民俗活动,人们通宵达旦,乐而忘寐,使元夕成为全城的狂欢节日。

宋代时,元宵节十分繁华热闹,总的庆祝时间有5天之久。南京文史作家侯印国介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为庆祝元宵节,皇宫前面从年前的冬至日以后,就开始搭建山棚。从那时起,游人就开始聚集到御街。御街两廊下汇集了表演各种奇特技艺的人,歌舞百戏,乐声喧闹,声闻十余里。

明代元宵节不但有灯可赏,还增添了很多娱乐项目。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宪宗元宵行乐图》,反映了成化二十一年,明宪宗朱见深元宵节当天在内廷观灯、看戏、放爆竹等行乐的场面,是一幅反映宫廷生活的风俗画。该图内容丰富充实,景物繁复,人物众多,疏密得宜,繁而不乱,各个景物表达得十分生动,为人们研究明代宫廷元宵节活动欢乐游戏情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是“灯节”是“小年”,@南京人,准备好闹元宵了吗?

《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图

除了玩乐,古时的元宵节还和爱情有关。

古代女子平时一般足不出户,一年当中唯有元宵节这天晚上可以出门赏灯,未婚男女在灯会上传情达意,成就了无数美满的姻缘。在《生查子·元夕》中,欧阳修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就相识于元宵节的赏灯会。两人可以说一见钟情,家庭条件也是门当户对,不久之后,他们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夫妻,李清照还在新婚时写下过很多有趣的诗词。

过节怎能少得了美食,元宵节有专属食物“元宵”。“元宵”最早叫“浮元子”,生意人为了讨个好彩头还称它“元宝”,正月十五吃元宵,有团圆美满之意。

是“灯节”是“小年”,@南京人,准备好闹元宵了吗?

视觉中国供图

吃元宵最早应是见《开元天宝遗事》,唐代管这种糯米制成的食物叫“面茧”。宋代《膳夫录》中记载:“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类似现在的炸元宵。到南宋时,“乳糖圆子”出现,被视为汤圆的前身。

南京人更是把花灯和元宵完美结合,《金陵岁时记》记载:“嫁女家必于上元日以麒麟送子灯馈女家,媵以汤团,俗名元宵。闺中即于是夕就灶前烧之以卜,尖者生男,团者生女,是其兆也。”过去,过元宵节,娘家人会送花灯和元宵给新嫁女儿家,以求添丁吉兆,早生贵子。

元宵之外,南京人还吃什么?可以在和南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经典名著《红楼梦》中窥见一斑。书中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和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细致描写了贾府元宵夜宴,“献元宵,吃果子,听戏说书,击鼓传梅,放炮仗……无不欢喜。”后来,贾母说:“夜长,不觉得有些饿了。”凤姐回答,预备了鸭子肉粥。

正如网友打趣说的“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游过长江”,南京人爱吃鸭,鸭子有各种各样的做法,元宵节来上一碗鸭子肉粥,做法也不复杂。把鸭子剁成小块,用黄酒和食盐抓匀腌上1小时,开水焯烫后撇去浮沫和过多的油脂,再倒入洗净的粳米,小火慢熬,讲究点的,还可以各色蔬菜丁。

过完元宵节,别忘正月十六“爬城头”

一般在人们看来,过了元宵节,年就算过完了。不过对南京人来说,元宵节的后一天,也有特殊意义。正月十六“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爬到高高的城墙上,祈愿健康常相随,这个年,才算完整。

是“灯节”是“小年”,@南京人,准备好闹元宵了吗?

春节期间,南京城墙游人如织。通讯员姚学勇摄

南京城墙是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主持建筑的旷世城垣,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市城墙,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爬城头”爬的便是南京城墙。陶思炎表示,正月十六在城墙上走一走,是从明朝开始一直传承的传统民俗,是“人无我有”的南京本地民俗文化。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时登高,包含着祛除百病、一年健康如意的祈望。

《白下琐言》中记载:“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金陵琐志九种·炳烛里谈》中也有如下记载:“正月十六日,以棘刺穿玉黍作假花,执以上城,谓之‘走百病’。”

南京城墙绵延70里,正月十六,爬的是哪里的城头?在过去,人们主要爬的是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通济门。

“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聚宝、三山、石城、通济四门为尤盛。”从《白下琐言》中可以看到,当时最流行去四个城门爬城头。《金陵岁时记》中也记述了当时的盛况:“正月十六日登城,谓之‘踏太平’,亦云‘走百病’。石城、三山、聚宝、通济四门之上,锣鼓爆竹之声相续。”陶思炎介绍,其中,“聚宝门”就是当今的中华门,而其他三门如今都已经不在了。人们登上城头,举目远眺,城内的街巷房舍和城外的河湖山岭均历历在目。

现代人爬城头,不拘是哪个门了。每年的正月十六,在中华门、解放门、集庆门、武定门……都有络绎不绝的市民游客前来“爬城头、走百病、踏太平”。

“爬城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陶思炎介绍,古时中国有“走三桥”的传统。所谓“走三桥”,又叫“走桥”,是当时农村女性在元宵节开展的游乐活动,她们往往七八个人聚集在一起,在田野里通宵漫游,直到鸡叫天明方各归其家,在漫游的过程中,她们要跨过三座或三座以上的桥梁,故有“走三桥”之称。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周边农村的农民迁入京城(今南京老城区),将上述风俗带了过来。不过,“走三桥”的习俗被改成了“爬城头”,因为城市里走桥不便,便转换了空间,登上城头去走,时间也从正月十五晚上通宵走改成了正月十六白天走。

从“走三桥”变成“爬城头”体现了南京人的智慧。陶思炎说:“能把城头看作是桥梁的象征,令人叹服。由于城门内外有护城河,它与河道又紧挨着,故城门洞就有如桥孔;又由于城门可供人出入,而城头上亦可走人和跑马,因此,城头就俨然是一座放大的‘立交桥’。”他表示,在没有立体交通设施和“立交桥”概念的明朝,古人能视城头为“桥”,从而转换风俗活动的空间,使乡村风俗与都市风俗产生自然的整合,确实是文化传承中的突出案例。当时,聚宝门等城头处有城门三四道,登上一走,就等于走过了三座桥,能满足人们“走三桥”的愿望。

古时爬城头举家出动,边爬城头边买买买,是难得的乐事。“由于上城头一般都带着妻子和孩子,因此,正月十六慢慢就成了南京人全家出游的快乐节日。”陶思炎说。南京文化学者薛冰回忆:“过去正月十六,城门附近都很热闹,聚集了各种卖小吃、花灯、小玩意的商贩。如果能恢复这项民俗传统,也是城墙历史文化传统的一种再生。”

爬城头这一习俗与南京城拥有的雄伟高大的明城墙息息相关。因为民间相传此风俗能够强身避邪除百病,所以深受当时老百姓的喜爱。就现代人来说,在饱食佳肴的新春佳节登高一游,在城头散步远眺,对于健康也有所裨益。陶思炎一直呼吁,将正月十六定为“城墙节”,用动态形式将民俗文化传承保留下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2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叶兆言做客“牛首十二讲堂” ,解码南京AB面
...历史悲怆。叶兆言看来,正是这深重的历史积淀,熔铸了南京人骨子里那份近乎哲人的豁达与淡然。无论面对何种变迁,南京人总有一种举重若轻的从容,这是历史赋予的底气。另一面,则是深入骨
2025-06-21 19:52:00
...它参与建构了城市风景线,代表着城市的壮丽。明城墙,南京人最爱的“民城墙”,蕴藏了南京丰富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是南京人得以栖息的一处精神家园,是对石城南京最形象最具体的补充和
2023-11-09 14:21:00
洪秀全精心打造“天”牌,政权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
...上有一个大缺口,是清朝政府军与太平军作战时留下的。南京人至今仍称该地区为“龙颈”。另外,“天宝”二字出自《诗经小雅》中的“天宝”篇,其中有“天宝丁酉亦孔固基”等诗句。洪秀全以
2024-05-04 15:47:00
大一新生,欢迎来南京上大学 敞开怀抱迎新 携手共创未来
...给新生。学校供图金陵科技学院校长刘永彪现场迎新。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摄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开心合影。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谈洁/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
2023-09-08 07:05:00
寻味江苏年俗,各有各的春节味
...史的明城墙。俗话说,“正月十六,爬城头。”这一天,南京人要和亲朋好友登城览胜,民间称之为“走百病”“踏太平”。图源:中国新闻网微信公众号南京的年俗还藏在菜市场里,在老南京人青
2025-01-27 11:51:00
...转自:南京晨报年轻人已经担当春节主理人电子商务拉动南京人年货消费晨报讯(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金磊 摄影报道)春节将至,年味渐浓。南京人开始到处去赶年货大集,准备年货,添置新
2024-02-02 05:40:00
“一家人聚在一起,才是过年”
...,各客运场站迎来客流高峰。2月7日—8日,记者走进铁路南京南站,在游子归乡匆匆脚步里感受家的召唤。来到候车大厅,家就不再是远方;新的一年,未来值得期待。提前5个小时到火车站候
2024-02-10 04:41:00
...加强长三角城市的交流,吸引更多头部企业投资南京,为南京人带来更具品质感的改善型住宅,更好地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居住需求。”市土地储备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我市还将在土地供给、
2024-04-11 07:35:00
冬至已至  一锅鸡汤“煲”出南京味道
...至大如年”的说法。记者近期走访南京发现,懂吃会玩的南京人已经在为冬至做准备,整个南京都充满了节日的氛围。懂吃:老母鸡汤、豆腐齐上阵民以食为天,老南京的字典里,“吃”是一个跳不
2023-12-22 01:05: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对话陈铎:让更多人关注沙滩文化
多彩贵州网讯我觉得应该加大对沙滩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此来扩大影响力。”11月11日下午,受邀参加遵义沙滩文化诗文名篇朗诵会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
2025-11-11 22:04:00
2025网聚美好安徽 | “穿”上它,还能多走一公里!
大皖新闻讯 系好腿带、扣紧腰带,穿上“机械护膝”爬楼梯,竟然毫不费力。11月11日上午,“皖美十四五 再启新征程”2025网聚美好安徽网络主题活动来到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25-11-11 21:29:00
融合艺术与体育,袁熙坤“艺术照见未来”展览在穗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林洁)近日,袁熙坤“艺术照见未来”展览在广州香江1号艺术广场拉开帷幕。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本次展览遴选雕塑家
2025-11-11 21:29:00
上海博物馆特展“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启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11月1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魏其濛)今天,上海博物馆特展“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开幕
2025-11-11 21:29:00
多国诗人相聚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与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
2025-11-11 21:29:00
中国网11月11日讯(记者 孙晓彤)日前,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九届文明与区域国别研究学术论坛暨《文明研究》新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5-11-11 13:45:00
短视频带火动物园 彰显流量向善价值
郭海英近日,贵州凯里市一家位居深山的动物园在抖音平台意外走红。70岁退休教师冯元勇守护的这家动物园位置偏僻、设施陈旧,但动物们被照顾得很好
2025-11-11 13:49:00
冰层下千年共谱的时光:曹保明《最后的渔猎部落 》
“最后的渔猎部落”概念,最早来自于吉林省著名文化学者曹保明先生的著作《最后的渔猎部落》。上世纪70年代,当时曹保明在吉林大学当教师
2025-11-11 13:52:00
普定县:一碗黔面闯市场 让“黔味”飘香全国
一把深山寻常的面条,经过匠心打磨与模式创新,从贵州大山走向全国市场,成为热销爆款。位于普定县工业园区的贵州苗干妈食品有限公司以小面条撬动大产业
2025-11-11 11:29:00
第十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将于11月13日至14日在开封举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点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凯中 刘昱渤编辑:申久燕审核 :范昭
2025-11-11 11:35:00
为进一步发挥毕节市旅游协会搭建行业桥梁纽带、助推城市文旅事业发展的宗旨作用,全面展现毕节市独特的城市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025-11-11 11:35:00
贺 信贵州省体育代表团:在11月10日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拳击男子51公斤级比赛中,我省运动员张家茂不畏强手、奋勇拼搏
2025-11-11 11:35:00
小叶医探 | 刚上床就打呼,却说没睡着?医生科普:这是“浅睡眠”错觉
大皖新闻讯 “明明听到他打呼噜,叫醒后却说自己没睡着?”近日,合肥市民朱女士几次推醒丈夫时,却遇到这样的困惑。社交平台吐槽引来了不少“同款”
2025-11-11 12:12:00
西电程鹏飞教授团队研发“人体痕量气体探测装备” 助力重大灾害救援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程鹏飞教授团队接连收到来自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科技处的两封感谢信,信中对该团队在“12·4深圳深江铁路坍塌事故”和“8·7兰州榆中山洪泥石流”两次重大灾害救援中的突出贡献表示高度肯定与诚挚感谢
2025-11-11 12:06:00
山西太原一地下管道爆裂喷出粪便?当地辟谣:系暖气管道破裂喷水后带出泥沙
大皖新闻讯 11月10日下午,有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一处地下管道爆裂,褐色水柱喷射而出。有网民在评论区称有粪便喷出
2025-11-11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