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岑参曾经为何带着七匹马,飞驰塞外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26 14:3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岑参曾经为何带着七匹马,飞驰塞外

初衣解诗:在《长安十二时辰》里,我们看到一个超萌超搞笑的程参,他骑着马,拿着他的诗到长安来求职,结果他的诗也飞了,马也被狼卫抢了,他一怒之下,居然打死了抢马的狼卫,结果和张小敬关在了牢房里。当然由于他的博学,他替张小敬解开了“阙勒霍多”的含义,在电视剧里这句话意味着长安的末世火劫。

作为诗人的岑参,却远比电视剧来的光辉。因为他是爱国而奋斗的一生。

出生在湖北江陵的岑参,出生于书香门第,有一点环境对他的影响很大,一是他的祖上世代为官僚,第二他20岁之前是居住在名山大川之间。

岑参曾经为何带着七匹马,飞驰塞外

所以他不但书读得好聪慧,更养成了性格中的沉浑悠远。20岁的时候来到长安,希望靠自己诗文,获得一官半职。史书上没有记载,20岁到29岁之间,他经历过什么?据初衣判断,他和许多文人一样,投身在各种各样的幕府里,或者只是为了生存。这个期间,他应该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在唐代尚武的风气下,他应该在诗文之外,做的一些和武力相关的工作。

直到29岁,他考中了进士。授予他的第一份职务是兵曹参军。可以说岑参的工作和边塞和军事密不可分,而他在其中投入的热情,也远非一般的文士可以比。34岁的时候,岑参是作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掌书记,出使塞外,39岁的时候,作为安西北庭节度使的判官,再次出使塞外。我有时候在想,岑参为什么甘愿的沉沦下僚?因为在唐朝,作为进士是可以有朝廷封官的,不过一般所封之地,都是边远山区,或者只是朝廷的闲职。

但很显然,岑参的两次出塞,都应该是他主动选择,投身在幕府之下。一方面固然有建功立业的想法,跟随一个武将军,可能会获得更快更好的升迁,但是我却在他的诗里,看到了另外一种热爱。边塞生活磨砺了他,也成就了他的境界和生活。岑参最著名的诗句,都写在两次出塞的时候。我觉得,这种选择是基于男儿血性的一种热爱,是他个人意愿的表达。

岑参曾经为何带着七匹马,飞驰塞外

实际边塞的生活是相当的寒苦而颠沛的,但是诗人却从中间看到了唐朝疆域的广阔,塞外风光的雄奇,以及驰骋期间的自由自在,豪迈奔放。

近年来,在新疆的考古中,居然发现了岑参的一纸账单,这账单上写着“岑判官,马七匹,共食青麦三斗五升付健儿陈金”。也就是说,岑参等人的七匹马在驿站里吃了马草并将马草付清。他们肯定是有着公事,在马吃饱了草料之后,岑参又奔赴大漠的深处。

这浮现在人们眼前的,并不是一个文弱的书生,相反是一个边塞的年轻武将的形象。

岑参曾经为何带着七匹马,飞驰塞外

在塞外,纸张和笔墨都是稀罕物。马背上也不可能随时携带这些。因为在过去,墨是需要用水化开的。就像岑参的这张账单,在纸墨稀少的塞外,后来就居然成了给死人做随身冥器的材料。

岑参在塞外遇见了准备入京的官员,一时触动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故园东望路漫漫,两袖龙钟泪不干。”思乡之情是不被被勾起的。一旦勾起,那是眼泪长流。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同时又显现出一种身临其境的仓促与豪迈。我这里没有纸笔,写不了家书,希望你告诉他们我还好。

一个塞外为国效力的男儿跃然纸上!

岑参曾经为何带着七匹马,飞驰塞外

从仕途上面来讲,岑参并非官高位重,而且当代也有人讽刺他,说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错误的,他应该好好的留在京城,而不是去什么塞外,去其他的节度使幕府中打工。

但是初衣不这么想,这是一个主动将自己的爱国融汇到行动里的诗人,这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回到京城,本来有一个起居舍人的好官位,但是他非常爱直言,做了一个月便贬了。最后出任嘉州刺史。

岑参享年56岁,在他的仕途生涯中,他的大半时间是在塞外,和军事爱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他的诗里,我们看到了边塞风景的壮阔雄奇,看到了唐朝的将军和战士慷慨报国奋勇杀敌,看到了战场的环境恶劣,看到了睦邻友好,看到了大唐的武功气象。

这是一个爱国的人,他用他最大的热情,脚踏实地的践行了他的爱。流传下来的只是他的诗,已经够雄奇!

岑参曾经为何带着七匹马,飞驰塞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6 1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岑参一生经历了什么样的颠沛流离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趣历史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或许不是很熟悉岑参这个名字,但是这句诗我们却是
2023-06-16 17:03:00
盛唐除李白杜甫高适还有哪些诗人
...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6、岑参(公元715~770年)岑参是湖北荆州人,出身官僚贵族家庭,5岁读书,9岁写诗作文,15岁时移居河南登封,20岁到长安献
2024-07-20 15:42:00
...、建功立业的渴望。唐朝最著名的四大边塞诗人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我们从他们的履历展开一幅边塞诗人的画卷。高适是边塞诗人中最坎坷的一位,他未能考取功名,50岁之前一直游
2024-06-01 21:04:00
阿来:文学的生命与时代息息相关
本文转自:华西都市报当岑参与同时代的诗人交游阿来:文学的生命与时代息息相关阿来系列讲座之“岑参蜀中诗”第六讲现场。李惠军 摄公元766年,杜鸿渐受唐代宗之旨,以使相出镇西川,平定
2024-05-20 02:59:00
聊聊安史之乱中各诗人的命运
...唐朝廷的灾难,也牵动了无数诗人的命运。李白、杜甫、岑参等诗人的人生轨迹,因此发生了逆转。以下是安史之乱中他们的不同命运:1、岑参、高适,身为边塞诗人,共赴战场当仁不让。天宝十
2024-05-15 13:44:00
唐朝四大边塞诗人你最喜欢谁?他们的代表作有哪些?
...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位善于边塞诗创作,作品较为出名,因此史学其并称为\"四大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四大边塞诗人”的
2023-05-13 05:49:00
...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但姜文中还引用了唐代另一位大诗人岑参的《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认为诗中的“渭城”也是指渭南县城,我以为这是合理的。岑诗云:回风度雨渭城西,细草新花
2024-03-15 01:06:00
一起来欣赏来自唐代的爆火的旅游攻略
...代五大诗人的留下的“攻略”。他们追随着杜甫、李白、岑参、王维和孟浩然五位唐代诗人旅行的脚步,探寻那些篇中胜景,也在崇山峻岭之间,完成了与诗人的隔空对话。01故乡·他乡从出生开
2024-07-12 11:07:00
唐朝安史之乱中诗人们的命运
...浩劫,大唐的诗人们也没有躲过这场浩劫,李白、杜甫、岑参等诗人们的结局如何?一、王昌龄王昌龄,生于698年,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进士,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江宁丞、龙标尉等
2023-10-10 07:4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