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济公从灵隐寺迁居到净慈寺,并不是被人排挤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22 05:16:00 来源:戏说三国

济公是南宋时期最为著名的高僧,他的一副疯癫醉酒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留下了不少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时至今日,济公的传说仍旧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被改编成评书、戏剧、影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收到观众的广泛欢迎。在这些故事中济公是在灵隐寺挂单的疯僧,与监寺广亮发生了各种冲突。广亮看不惯济公疯癫醉酒的样子,多次以违反戒律为由找济公麻烦,想把他赶出寺庙。而济公却受到灵隐寺住持元空禅师的庇护,使广亮的阴谋无法得逞。

济公从灵隐寺迁居到净慈寺,并不是被人排挤

这些情节都是以济公在灵隐寺修行的故事为原型改编创作的,其中也增加了不少他在在民间扶危济困和行侠仗义的桥段。故事中元空禅师的原型,就是南宋高僧佛海瞎堂慧远禅师,他也是历史上济公真正的师父。而广亮则是以南宋朝廷派驻寺庙的僧官的典型代表,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融合了很多明清时期僧官的形象。在慧远禅师去世后,济公就离开了灵隐寺,拜在净慈寺德辉禅师门下,当了净慈寺的书记僧。很多历史文献上记载,济公离开净慈寺的原因是受到了灵隐寺众僧人的排挤,又没有慧远禅师的庇护,不得已才选择离开。

济公从灵隐寺迁居到净慈寺,并不是被人排挤

从南宋以后的各种历史文献来看,这种说法似乎成了定论,也是的济公传说故事中济公与广亮斗法的根源所在。由于济公传说的广为流传,民间百姓都相信这个说法。但结合济公在净慈寺的表现和经历来看,很难想象他是被赶出灵隐寺的。从济公在净慈寺的地位,以及净慈寺在南宋佛教的地位来看,即便没有慧远禅师的庇护,灵隐寺的僧人也没有权力和能力驱逐济公。因为济公看起来疯癫落拓,可在当时佛教中的地位是数一数二的。于是让人疑惑的地方出现了,那济公离开灵隐寺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济公从灵隐寺迁居到净慈寺,并不是被人排挤

解释上述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阐明的是济公在当时南宋佛教中的地位。济公在后世的地位是极高的,受到佛教各派系的广泛推崇,民间称其为活佛。虽然这是明清之后济公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的结果,但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雏形。熟悉济公的人都知道,他的出身很不一般,是宋朝顶级权贵的后人。他本名李修缘,祖上是宋太宗赵光义的驸马,也是北宋的开国元勋。李家在老祖宗李崇矩时期势力最大的时候,是当时北宋将门中数一数二的大家族。李崇矩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当过枢密使,这是掌握宋朝军权的职位,其地位是军方第一人。

济公从灵隐寺迁居到净慈寺,并不是被人排挤

李崇矩崇信佛道,在家里养了很多修行的佛道之人。据说他家供养的僧人最多时达到七十万人,是北宋贵族中对佛教最为虔诚的家族。由于这个家族传统,使得李家世世代代都信奉佛教,也为后来济公出家奠定了基础。济公出身时李家因为北宋的灭亡已经走了下坡路,但是在南宋也是出了名的富豪之家。他家住在天台县,县里大部分土地都是李家的产业。再加上李家有不少人在朝廷做官,与朝中权贵来往密切,家族的势力在当地也是说一不二的。可以说济公完全可以当个混吃等死的纨绔子弟,而不必出家去做疯疯癫癫的和尚。

济公从灵隐寺迁居到净慈寺,并不是被人排挤

济公出了家族势力强大外,他在佛门的地位也非常不一般。他的师父慧远禅师是当时佛教的第一高僧,在南宋一百余年的时间中,与其相比的高僧只有两位,其中一位便是济公。宋孝宗到灵隐寺烧香礼佛时,点名要向慧远禅师请教佛法,可见其在佛门中的地位。

由于慧远禅师的缘故,济公游历四方时也与很多高僧相交莫逆,受到全国各地寺庙住持的推崇。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火烧净慈寺之后,德辉禅师圆寂。济公写信邀请少林寺高僧妙崧出任净慈寺住持,这便充分证明了他在当时佛门中的地位。能与少林住持和长老书信来往的人物,岂是能被普通僧人驱逐的?

济公从灵隐寺迁居到净慈寺,并不是被人排挤

济公虽然因屡犯戒律与灵隐寺众僧不和,但这些僧人拿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不仅仅是因为慧远禅师的庇护,也有济公自己背景强大的原因。济公游历四方时既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也时常出入于权贵之家。所以济公在南宋权贵中影响力很大,普通的僧人根本动不了他。灵隐寺虽然是当时南宋佛教著名的大寺庙,但只是在佛门地位崇高,在朝廷之中影响力非常有限。而与权贵有着密切来往的济公,又有着强大的家世和师门的传承,普通的僧人怎么可能驱逐他?以济公在当时佛教的地位,要做灵隐寺的住持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济公从灵隐寺迁居到净慈寺,并不是被人排挤

后来迁居到净慈寺之后,济公作为书记僧,外号济书记。很多人以为书记僧没有什么权力,是安排给济公养老的。实际上书记僧是佛教寺庙的高级管理职位,除了住持之外,地位仅在首座之下,济公一进净慈寺就能当如此重要的职位,可见他当时的影响力。而净慈寺的地位也本不一般,是南宋皇室的家庙。净慈寺多次发生火灾,除了济公发起募捐的那次,先后还有宋高宗和宋孝宗发起过捐献重修的事情。可以说净慈寺在南宋是佛门总庙的地位,等级还在灵隐寺之上。济公作为外来者,能在这里当书记僧,显然不是落魄养老的地位。

济公从灵隐寺迁居到净慈寺,并不是被人排挤

从上述的情况来看,济公拜入净慈寺就不是因被灵隐寺驱逐而无地栖身,灵隐寺的众僧人也没有这个权力和能力。从济公在净慈寺的情况看,这明显不是落魄的窘境,而是被赋予了重要的责任,他是带着自己的目的进入净慈寺的。于是有人要问了,济公进入净慈寺的目的是什么呢?

可以确认的是,济公进入净慈寺并非为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佛门事业的需要。如果为了私利,济公不需要出家就能坐拥万贯家财和李家的权势。以他在佛门的地位,当灵隐寺住持并无难度,在净慈寺也是如此。德辉禅师去世后,济公先主持重修寺庙,又写信邀请少林高僧入驻,显然不打算当住持。

济公从灵隐寺迁居到净慈寺,并不是被人排挤

以净慈寺的地位而言,在此当住持是佛门弟子无上的荣光。济公连如此重要的职位都要放弃,可见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来完成。从南宋佛教传播的情况看,济公进入净慈寺是为了在此传播南宋佛教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就是天台派五百罗汉现世弘法的传说。这个传说起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在北宋是逐渐成型,成为大乘佛教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说中国古人对佛教最大的贡献,便是创造了五百罗汉的文化和传教体系。这是佛教东传以来最大的发展和演变,而净慈寺便是这种演变中最为重要的圣地。

济公从灵隐寺迁居到净慈寺,并不是被人排挤

实际上在天竺佛教中并没有五百罗汉的说法,只有五百比丘之说。有一种说法是,释迦牟尼涅槃之后,佛祖弟子大迦叶召集了五百比丘进行了第一次的集体传经诵读。这五百比丘就是佛祖涅槃后入世弘法的第一批弟子,也就成了后来五百罗汉的起源。

从五百比丘演化成五百罗汉,全部都是由我国古代的僧人完成,与天竺僧人没有任何关系,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东晋高僧法显和昙猷。法显是最早到天竺学佛的东土高僧,他比玄奘还早了三百年。他在游历天竺时写了一本书叫《佛国记》,里面留下了“佛言震旦天台山方广圣寺,五百罗汉居焉。”的话语。

济公从灵隐寺迁居到净慈寺,并不是被人排挤

后来高僧昙猷在天台山和赤城山修行,看见崇山溪涧之间有五百罗汉或坐、或卧、或立、或行。他住在天台山万年寺时,又见五百罗汉留连于八峰双洞之间。从此天台山一带不断传有“罗汉显圣”、“罗汉化身”、“罗汉转世”的传说。于是,天台山石梁就成为了五百罗汉现身应真之处。这个事情经过整个唐朝的发酵,在天台山一带形成了特有的五百罗汉文化,但具体五百罗汉是哪些人,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说法。实际上五百比丘在天竺时也只是一种普遍的约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具体人物。

济公从灵隐寺迁居到净慈寺,并不是被人排挤

到五代十国时候天台山中五百罗汉的尊崇更加兴盛,吴越王钱氏造五百铜罗汉于天台山石梁处,加速了五百罗汉的成形。后来道潜禅师得吴越钱忠懿王的允许,迁雷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于净慈寺,并首创五百罗汉堂。宋太宗时期,又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奉安于天台山寿昌寺。到了宋真宗时候,为了对应法显在《佛国记》中的描述,佛教在天台上修建方广寺供奉五百罗汉,并在宋仁宗时期得到朝廷的敕书。于是五百罗汉在宋朝的佛教寺庙中兴盛起来,各地寺庙纷纷修建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而这其中最为特殊的便是净慈寺。

济公从灵隐寺迁居到净慈寺,并不是被人排挤

本来净慈寺在方腊起义中被焚毁,只剩下寿宁院。可宋室南渡后,宋高宗又在此基础上重建了净慈寺,然后下诏命湖州佛智寺的道容禅师到杭州,主持寺庙的修建工作。道容禅师在净慈寺修建了田字殿,并在其中安置了十六罗汉和五百罗汉的塑像。据说塑像都出一僧之手,而仪貌各异,神气如生,像塑成而僧化去;所建田字殿,将五百罗汉分四层背座,尊尊异形,位置曲折,屈指多迷,为一大奇观。宋高宗对此很满意,他大赦天下,为表示奉祀宋徽宗,特将净慈禅寺改名为“报恩光孝禅寺”。于是净慈寺成为南宋皇室的家庙,在南宋佛教中地位最高。

济公从灵隐寺迁居到净慈寺,并不是被人排挤

净慈寺的十六罗汉和五百罗汉是全国罗汉堂的标杆,就连灵隐寺的罗汉堂也是仿照净慈寺的田字殿修建的。而且净慈寺的罗汉堂也是第一个由皇室出资修建,第三个获得朝廷敕书承认的罗汉堂。因此在此基础上五百罗汉的文化不断兴盛起来,南宋和后来的僧人不断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形成了现在特有的罗汉文化。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这些罗汉本是虚数,佛门弟子竟然将天竺和中国历朝历代的高僧纳入其中,予以命名和塑造故事,于是有了现在看到的五百罗汉排位。而济公更是在圆寂之前,就被人列入了五百罗汉之中。

济公从灵隐寺迁居到净慈寺,并不是被人排挤

既然被认为是罗汉转世应真,济公继续呆在灵隐寺就不合适了。毕竟灵隐寺的罗汉堂是高仿,虽然用料和技艺不下于净慈寺,但净慈寺毕竟是皇帝认证的正品,所以济公入净慈寺修行是理所应当的。一方面净慈寺作为皇家寺庙地位特殊,来往的都是达官显贵,更易于传播佛法。另一方面,济公的身份、地位与罗汉堂相得益彰,在民间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吸引了广泛的信众。所以济公进入罗汉堂你,实际上是为了弘扬罗汉佛法的选择,也是当时佛教发展的需要。济公还让少林高僧入驻当住持,使得净慈寺得到禅宗的认可,佛法地位再进一层。

济公从灵隐寺迁居到净慈寺,并不是被人排挤

实际上后世所谓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的说法来自于清朝,乾隆皇帝认证十八罗汉前还没有这种说法。十八罗汉被清廷认可后,济公因声望卓著,又是天台山本地高僧,还在净慈寺圆寂,天然的成为五百罗汉的代言人。然后在佛教的推动下,济公高升一级,成为十八罗汉中的降龙罗汉。

而这些操作都是佛教为了传播佛法,兴盛佛教教义的需要。济公当时选择离开灵隐寺也是配合其他佛教寺庙的操作,不存在什么排挤打压的说法。只是济公在民间扶危济困和惩罚权贵的故事太多,使得很多人主观臆测。可仔细一想,在世时就被认为是罗汉转世的高僧,又怎么可能被人打压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22 07: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详细介绍济公是什么佛
...再也没有听他说起过。在国清寺待了一段时间后他又转投灵隐寺,灵隐寺因他而成为十大古刹之一。他济世救人,大家都称他为活佛。他疯癫破衣褴褛,大家又叫他济颠。他扶危救济、好打抱不平等
2024-02-18 22:08:00
历史上真正的济公和尚智慧高深,法力根本谈不上
...堂禅师,是南宋著名的得道高僧,后来瞎堂禅师去了杭州灵隐寺,济公也追随师父来到灵隐寺。济公的一生,的确富有传奇色彩,和电视剧中塑造的一样,他展现给世人的,就是一个疯癫和尚的形象
2023-03-05 16:16:00
《济公外传》中的降龙罗汉与伏虎罗汉:智慧与勇气的传奇
...智慧和慈悲来教训他们。在《济公外传》中,济公被逐出灵隐寺后,来到了南屏山下、西湖边上的净慈寺。德辉长老慈悲为怀,又怕五百弟子怨言,便让济公出去寻镇寺之宝,若能寻回,便可名正言
2023-12-04 22:44:00
“爷叔”演的济公,那也是经典
...而“济公”也是其中之一。据说历史上的南宋年间,杭州灵隐寺的确有位名叫“济颠”的疯和尚。他平时像个疯子,不拘小节,又喝酒又吃肉,不守寺庙规矩,常常在城里流浪。可他确有超人的本领
2024-01-15 22:39:00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济公,他到底有没有法术?
...道济下山后,先后在祗园寺、观音寺挂单,最后来到杭州灵隐寺。灵隐寺也听说过他的名字,知道他的怪异举动,很多僧人主张不予收留。但寺中方丈很有见识,认为佛门广大,予以收留。据《灵隐
2023-07-13 13:41:00
历史上真实的济公有3重身份,他到底是人还是神仙?
...,衣服也是藏污纳垢,他先在国清寺出家,后来又到杭州灵隐寺、净慈寺为僧。这位大和尚不守戒律,吃肉喝酒样样都来,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没有一点出家人的风范,但其学问渊博,一生行善积德
2022-12-10 15:57:00
《灵隐寺志》 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编 西泠印社 出版 2015年1月 最早为明万历间白珩所修。康熙二年(1663年)孙治加以增删撰成新稿,后又经徐增重加改订。对了解灵隐寺的建置史
2024-01-26 10:50:00
历史上济公和尚真的存在吗?为什么济公那么受欢迎?
...转世的由来。因为自小深受佛法的熏陶,李修缘18岁就在灵隐寺出家,不过他和其他和尚有所不同,他生性喜欢云游四方,漂泊无定。而且并不是衣衫整齐,而是打扮随意,甚至吃也不讲究,有什
2023-04-19 09:30:00
历史上济公和尚的传奇人生是什么样的
...道济。年长一些后,道济开始四处云游,最终来到了杭州灵隐寺。抛开在寺院里念经拜佛,道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游历中度过的,他继承了父亲的乐于助人,常常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尤其是穷苦
2023-05-19 14:2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明初定都南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都城建设,对今天的南京依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大历史的叙事中
2025-08-08 07:46:00
十余年访古积累大量一手资料 100张照片,打开南京“成长史”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从山脉到水系,从古建筑到石刻,从秦汉以前到近现代……古都南京,文学昌盛、人物俊彦,各种历史遗迹如珠玑般散落在大街小巷
2025-08-08 07:46:00
潍县集中营被关押侨民后代向潍坊捐赠集中营日军指挥官手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昊 王钟玉8月7日,潍县集中营实物捐赠仪式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举办。英国籍人士保罗·基尔布莱德及家人将其岳父——潍县集中营被关押侨民罗伯特・杰里米
2025-08-07 23:41:00
激荡八十年的山海回响 | “为人民而战”,汪口蹈海七烈士的如山誓言
大众网记者 宁晓洁 林啸 威海报道在胶东半岛最东端,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南,那片惊涛骇浪的汪口海域,七名八路军战士曾以身躯守护黎明
2025-08-07 10:44:00
李丹平长诗《北海道山神》出版,礼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鲁网8月7日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潍坊高密诗人李丹平根据二战劳工刘连仁生前经历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北海道山神》由新加坡浩宇出版社出版
2025-08-07 15:01:00
电影《长安的荔枝》看来像一场紧凑又扎心的“职场历险记”,把一个小吏李善德为杨贵妃送荔枝的荒诞任务,写得既充满烟火气,又藏着对人性和当时体制的叩问
2025-08-07 15:05:00
大众网记者 张勇 刘涛 崔智琪 定陶报道定陶,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定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民政部首批命名的“千年古县”
2025-08-07 16:59:00
山河铭记|新四军武器匮乏 传奇女子变卖家私购3000支枪千里驰援
大皖新闻讯 新四军建立之初,一万多人的部队有枪的还不到一半人。这时,一名女子做出惊人举动,解决了新四军燃眉之急,这名女子就是叶挺将军夫人李秀文
2025-08-07 17:11:00
这张“脸”有戏|“薇约”屯堡·系列微短剧之二
六百年前,明朝数十万大军奉旨“调北征南”,从江淮流域跋涉至黔中腹地。他们以石筑城、以武戍边,将江南风物与军事智慧镌刻于贵州的喀斯特山峦之间
2025-08-07 18:22:00
龙云,原名龙治贞,1903年生,贵州省锦屏县人。1926年7月,龙云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三十师,19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5-08-07 20:59:00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电影《731》宣布定档9月18日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2025-08-07 21:57: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做个粮仓也是爱你的形状
在集安博物馆里,藏着一件超萌的文物,它的名字叫做“陶仓”,通高92厘米、底径24厘米,爱心“眼睛”千百年来凝视着时空,浑身上下都透着古早味的浪漫
2025-08-07 19:19:00
闹市寻迹西安都城隍庙 宛如历经沧桑的智者
西安都城隍庙坐落于西大街,宛如一颗遗落人间的历史明珠隐匿于闹市之中,散发着独有的神秘与古朴。作为统辖西北数省城隍的西安都城隍庙
2025-08-07 07:36:00
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京举办130余件(组)文物在中国考古博物馆集中亮相,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后首次展出本报讯(记者龚正龙)雄安古州城出土的两件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后首次展出
2025-08-06 09:01:00
高山仰止、史笔昭世、河山之阳……穿过一座座木牌坊拾级而上,一步一脚印登上拔地40余米高的汉太史司马迁祠,放眼望去,大河奔涌,长桥飞跨,史圣凝望!#大河奔涌万象新#来源:华商网 相
2025-08-06 11: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