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13 14:32:00 来源:戏说三国

沈括在中国古代正史中仅仅是个一笔带过的人物。《宋史·沈括传》只简单地记载了沈括的生平及为官经历。

对他的科学成就仅以一句:“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加以总结,就再无赘述了。

沈括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先驱,他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造福了百姓,他的著作记载和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造福了后世,他的贡献和成就也应当被后人广泛知悉。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读书万卷,行路万里

沈括出生于宋朝的官宦之家,父亲沈周为官多年,官职不高。母亲许氏出身书香门第,家中世代为官。

许氏在47岁高龄时生下了沈括,老来得子的沈氏夫妇对这个儿子格外重视。

沈括从小就聪明好学,在母亲的悉心陪伴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沈括开始读书识字,他聪明好学,热爱读书。

沈括的父亲沈周酷爱读书,也酷爱藏书,这为沈括博览群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沈周的藏书涉猎广,版本多,让沈括在书海无涯的求知中渡过了童年时光,到14岁时就读完了家里的藏书。

因为父亲沈周在多地任职为官,沈括跟随父亲到过泉州、间周、润州、汴京等多地,游览了各地的山川名胜,领略了不同的风土人情。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不同于一般文人好吟诗作赋,沈括每到一地,就喜欢与农人工匠们聊天,向他们请教关于农田灌溉、作物种植、工具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正是这样的经历和学识,为他将来的科学成就打下了基础。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沈括24岁开始步入仕途,一生为官30余年。虽然没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也没有处尊居显的成就。他就是一个兢兢业业的父母官,把自己的渊博的学识与科学务实的精神用于为官治世。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公元1051年,按照承袭父荫的制度,沈括前往海洲沐阳县任主簿,在位期间,他兴修水利,开发农田,造福了一方百姓。

公元1061年沈括任宁国县令,上任伊始,他就对辖区内的农业生产及百姓生活进行了全面考察。发现宁国县因洪涝灾害淹没农田,农民颗粒无收,乞丐成群,有的人甚至沦落到了卖儿卖女的地步。

沈括果断决定重修芜湖的圩田,虽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他力排众议,征调劳工,完成了这项农田水利工程,此后多年,宁国县粮食丰收,百姓年年有余粮。

沈括也是王安石变法中淤田法的主要践行者。淤田法就是通过汛期放水的方式将河底的淤泥冲到岸上,将两岸的盐卤地加以改良,增加粮食产量,改造后汴河两岸良田九千倾,产粮万石。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公元1082年沈括因永乐城筑防不利,被贬至随州,政治生涯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著书立说,功垂千秋

贬官后的沈括,居住在梦溪园,他以笔墨为伴,将当时的奇闻轶事、能人工匠的技术成就、自然现象中的科学发现进行记载,成书《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最早记录了的活字印刷术的工艺流程。沈括通过布衣毕昇留下来的活字印刷工具,对这项技术进行了复原,并通过记载让活字印刷术得以流传。

《梦溪笔谈》也是唯一一个对指南针的发现及改进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的著作,记录了从司南到指南仪再到指南针的演变过程。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沈括还通过自己观察研究,发现了磁偏角,使指南针更加精确,为郑和下西洋以及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沈括绘制了《天下州县图》,是当时存在的最完整、最详细的地图;他搜集天下药方编成了《良方》一书,对中医的传承功不可没;沈括还发现了石油和化石,并进行了记载,也是现存最早的记载;他提出了《十二气历》,完善了历法……

沈括的科学成就可谓空前绝后。西方社会对沈括及其著作《梦溪笔谈》评价很高。日本从十九世纪开始翻译研究《梦溪笔谈》,西方国家也在20世纪初期,将《梦溪笔谈》翻译成多国语言进行研究。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沈括是科学史上的最卓越的人物,他所著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坐标”。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说:“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一位”。

乌台诗案,毁誉参半

在赞扬沈括的科学成就和科学精神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质疑他的人品,认为他是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是卖友求荣的虚伪小人。

事情源于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接待了前来考察两浙农田水利的沈括,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很快就成了很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

但沈括居心不良,将苏轼的新作摘抄了一份,并加上了歪曲解读的注释,呈给皇上说苏轼藐视朝廷,有不臣之心。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之后,苏轼被贬黄州,而这一切的导火索正是沈括。被贬后苏轼与沈括绝交。

也有人嘲讽他与王安石的塑料友情,指责他在变法中见风使舵。变法初期,王安石位高权重,沈括是变法的积极拥护者,也是变法执行中的先锋人物。

但变法失败后,见王安石大势已去,沈括为求自保,落井下石,大肆批判王安石。就连当时的皇帝宋神宗也认为沈括出卖同僚的行为令人不齿,这或许也是沈括为官政绩突出,却没被重用的原因吧。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结语

纵观沈括的一生,他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巨匠。《梦溪笔谈》是他留给后世的无价财富,它汇集了古代能人智士的智慧成果,内容包含天文、历史、地理、化学、医学、数学、音乐等多个门类。

他为古代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科学成就在现代社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已形成了一个研究沈括及著作《梦溪笔谈》的学术门派,称之为梦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3 17: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我国北宋时期沈括撰写的一部笔记著作——《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时期沈括撰写的一部笔记著作。沈括(1031-1095),宋钱塘人,字存中。嘉祐间擢进士,累官翰林学士、三司史。博学能文,通天文、历算、方志、音乐等。制天文仪
2023-05-04 15:52:00
沈括的生平和成就,科学、政治与文化的交织
提起沈括,大家可能仅限于听说过,对于其他方面多少有些陌生。但是说到《梦溪笔谈》,中国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大家应该就恍然大悟了吧。对,沈括就是《梦溪笔谈》的作者,一个对中国科学史做
2023-09-28 18:50:00
聊聊北宋时期的杰出科学家沈括
沈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科学成就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生于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自幼聪颖好学,博学多才。在政治上,沈
2024-02-12 06:44:00
清朝第一位错生时代的全能女性科学家
...宋明,各朝各代都极为注重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而明朝宋应星以《天工开物》收录了历代以来手工业、农业如陶瓷、火器、制盐、采煤、培育水稻等技术,是一部综合
2023-05-28 05:39:00
中国科学史上的明星人物——沈括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颂沈括是一个科技的巨人,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出身官宦世家
2023-08-30 14:51:00
首届“腾冲科学大奖”揭晓:1000万元,基因编辑技术先驱张锋教授获奖【附基因编辑细分技术分析】
...学教授卢煜明和美籍华裔科学家、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先驱之一、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锋。二人分别获得1000万元人民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博得研究所张锋教授,是生命科
2023-12-05 11:34:00
...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邓 淇 《卓越学校建设之路》(著作)聂存明 《人文景观的传承与创新——枣庄市城市景观建设研究》(著作)李印照 山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
2023-10-09 06:53:00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政府奖项。本届共评出著作论文奖1196项,咨询服务报告奖76项,普及读物奖21项,青年成果奖203项。此次山西省高校共获奖6项,山西大学获奖3项
2024-08-04 19:37:00
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但是品行卑劣
...在历史的长河里,许多伟人留下的丰功伟绩为人们熟知。沈括,一生以其著作《梦溪笔谈》而名扬四海。此书被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而沈括本人也被誉为中国古代
2023-02-21 22:1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黔北老兵张振鑫的烽火与平凡
115地质队老宿舍区位于清镇市东北,低矮的红砖房整齐排列,院落纵横。岁月浸染下,砖色深沉。狭窄的巷道,如时光的脉络,连接着过往与当下
2025-08-28 05:00: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张龙海:我在息烽守护年轻的“七烈士”
清晨,息烽县阳朗村薄雾未散,59岁的张龙海已握着扫帚清扫147级台阶上的落叶。这里是张露萍等七烈士纪念碑。每一级台阶都分为七步
2025-08-28 05:01:00
文物出道计划 | 莽嘟嘟的贵州汉代袖珍孤品
编者按:文物很i(内向),文创帮它“开麦”!《文物出道计划》以贵州省博物馆上新的文创为引,通过文创复刻的文物细节,从“年轻化
2025-08-27 10:23:00
近日,“鲁迅故里景墙画面是否误导青少年”一事引发热议。孙姓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认为景墙中鲁迅吸烟画面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2025-08-27 11:34:00
胜战·2025丨佛堂变战场!别再说福州没硬仗!162名普通警察以命护城,这段记忆,我们从未忘记。
2025-08-27 11:38:00
父辈的抗战丨微山老兵李延广身藏麦田,躲过日军小队搜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 通讯员 刘冲 从微山湖畔扛着红缨枪的儿童团团长,到战火中穿梭送信的少年通信兵;从解放战争里冲锋的战士
2025-08-27 13:24:00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知学社”三下乡队伍参观胶东革命纪念馆
近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知学社”三下乡实践团队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烟台市的胶东革命纪念馆开展参观学习活动。通过深入了解胶东地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革命历史
2025-08-27 16:58:00
筝鸣时评丨一位守陵人,一座忠义城
大众网评论员 姚双玉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行
2025-08-27 17:25:00
隐秘战线上的无声丰碑——探访威海贝草夼地下交通站纪念馆
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 潘佳蓬 李孟霏 实习生 沈语侬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
2025-08-27 17:26:00
“中国好人”杨智忠:24年,720名烈士,56次“回家”!
大众网记者 梁小童 潍坊报道8月27日下午,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行
2025-08-27 17:35:00
台湾青年巩义行:触摸千年文脉,沉浸体验中原文化魅力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8月24日,台湾青年“品读郑州”交流活动走进巩义市,二十余位来自台湾的青年先后造访石窟寺、杜甫故里与永昭陵
2025-08-27 18:43:00
用24载光阴换56次团圆——记“中国好人”杨智忠
大众网记者 郑健 潍坊报道在山东潍坊有一位老人,用人生最宝贵的24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望。他不是英雄,却守护着700多位英灵
2025-08-27 19:06:00
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记“中国好人”杨智忠
大众网记者 郑健 潍坊报道丰碑屹立,英名永存。山东潍坊昌邑的饮马烈士陵园,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之下更显庄重肃穆。阳光穿过繁密的枝叶
2025-08-27 19:08:00
大汉风华!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迎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特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姜曼一阙海昏侯,千年大汉风。8月27日,“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特展”开幕仪式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举办
2025-08-27 22: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