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13 14:32:00 来源:戏说三国

沈括在中国古代正史中仅仅是个一笔带过的人物。《宋史·沈括传》只简单地记载了沈括的生平及为官经历。

对他的科学成就仅以一句:“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加以总结,就再无赘述了。

沈括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先驱,他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造福了百姓,他的著作记载和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造福了后世,他的贡献和成就也应当被后人广泛知悉。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读书万卷,行路万里

沈括出生于宋朝的官宦之家,父亲沈周为官多年,官职不高。母亲许氏出身书香门第,家中世代为官。

许氏在47岁高龄时生下了沈括,老来得子的沈氏夫妇对这个儿子格外重视。

沈括从小就聪明好学,在母亲的悉心陪伴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沈括开始读书识字,他聪明好学,热爱读书。

沈括的父亲沈周酷爱读书,也酷爱藏书,这为沈括博览群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沈周的藏书涉猎广,版本多,让沈括在书海无涯的求知中渡过了童年时光,到14岁时就读完了家里的藏书。

因为父亲沈周在多地任职为官,沈括跟随父亲到过泉州、间周、润州、汴京等多地,游览了各地的山川名胜,领略了不同的风土人情。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不同于一般文人好吟诗作赋,沈括每到一地,就喜欢与农人工匠们聊天,向他们请教关于农田灌溉、作物种植、工具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正是这样的经历和学识,为他将来的科学成就打下了基础。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沈括24岁开始步入仕途,一生为官30余年。虽然没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也没有处尊居显的成就。他就是一个兢兢业业的父母官,把自己的渊博的学识与科学务实的精神用于为官治世。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公元1051年,按照承袭父荫的制度,沈括前往海洲沐阳县任主簿,在位期间,他兴修水利,开发农田,造福了一方百姓。

公元1061年沈括任宁国县令,上任伊始,他就对辖区内的农业生产及百姓生活进行了全面考察。发现宁国县因洪涝灾害淹没农田,农民颗粒无收,乞丐成群,有的人甚至沦落到了卖儿卖女的地步。

沈括果断决定重修芜湖的圩田,虽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他力排众议,征调劳工,完成了这项农田水利工程,此后多年,宁国县粮食丰收,百姓年年有余粮。

沈括也是王安石变法中淤田法的主要践行者。淤田法就是通过汛期放水的方式将河底的淤泥冲到岸上,将两岸的盐卤地加以改良,增加粮食产量,改造后汴河两岸良田九千倾,产粮万石。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公元1082年沈括因永乐城筑防不利,被贬至随州,政治生涯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著书立说,功垂千秋

贬官后的沈括,居住在梦溪园,他以笔墨为伴,将当时的奇闻轶事、能人工匠的技术成就、自然现象中的科学发现进行记载,成书《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最早记录了的活字印刷术的工艺流程。沈括通过布衣毕昇留下来的活字印刷工具,对这项技术进行了复原,并通过记载让活字印刷术得以流传。

《梦溪笔谈》也是唯一一个对指南针的发现及改进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的著作,记录了从司南到指南仪再到指南针的演变过程。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沈括还通过自己观察研究,发现了磁偏角,使指南针更加精确,为郑和下西洋以及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沈括绘制了《天下州县图》,是当时存在的最完整、最详细的地图;他搜集天下药方编成了《良方》一书,对中医的传承功不可没;沈括还发现了石油和化石,并进行了记载,也是现存最早的记载;他提出了《十二气历》,完善了历法……

沈括的科学成就可谓空前绝后。西方社会对沈括及其著作《梦溪笔谈》评价很高。日本从十九世纪开始翻译研究《梦溪笔谈》,西方国家也在20世纪初期,将《梦溪笔谈》翻译成多国语言进行研究。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沈括是科学史上的最卓越的人物,他所著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坐标”。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说:“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一位”。

乌台诗案,毁誉参半

在赞扬沈括的科学成就和科学精神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质疑他的人品,认为他是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是卖友求荣的虚伪小人。

事情源于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接待了前来考察两浙农田水利的沈括,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很快就成了很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

但沈括居心不良,将苏轼的新作摘抄了一份,并加上了歪曲解读的注释,呈给皇上说苏轼藐视朝廷,有不臣之心。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之后,苏轼被贬黄州,而这一切的导火索正是沈括。被贬后苏轼与沈括绝交。

也有人嘲讽他与王安石的塑料友情,指责他在变法中见风使舵。变法初期,王安石位高权重,沈括是变法的积极拥护者,也是变法执行中的先锋人物。

但变法失败后,见王安石大势已去,沈括为求自保,落井下石,大肆批判王安石。就连当时的皇帝宋神宗也认为沈括出卖同僚的行为令人不齿,这或许也是沈括为官政绩突出,却没被重用的原因吧。

宋朝科学先驱沈括的著作,记载传承了古代的技术成果

结语

纵观沈括的一生,他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巨匠。《梦溪笔谈》是他留给后世的无价财富,它汇集了古代能人智士的智慧成果,内容包含天文、历史、地理、化学、医学、数学、音乐等多个门类。

他为古代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科学成就在现代社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已形成了一个研究沈括及著作《梦溪笔谈》的学术门派,称之为梦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3 17: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我国北宋时期沈括撰写的一部笔记著作——《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时期沈括撰写的一部笔记著作。沈括(1031-1095),宋钱塘人,字存中。嘉祐间擢进士,累官翰林学士、三司史。博学能文,通天文、历算、方志、音乐等。制天文仪
2023-05-04 15:52:00
沈括的生平和成就,科学、政治与文化的交织
提起沈括,大家可能仅限于听说过,对于其他方面多少有些陌生。但是说到《梦溪笔谈》,中国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大家应该就恍然大悟了吧。对,沈括就是《梦溪笔谈》的作者,一个对中国科学史做
2023-09-28 18:50:00
聊聊北宋时期的杰出科学家沈括
沈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科学成就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生于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自幼聪颖好学,博学多才。在政治上,沈
2024-02-12 06:44:00
清朝第一位错生时代的全能女性科学家
...宋明,各朝各代都极为注重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而明朝宋应星以《天工开物》收录了历代以来手工业、农业如陶瓷、火器、制盐、采煤、培育水稻等技术,是一部综合
2023-05-28 05:39:00
中国科学史上的明星人物——沈括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颂沈括是一个科技的巨人,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出身官宦世家
2023-08-30 14:51:00
首届“腾冲科学大奖”揭晓:1000万元,基因编辑技术先驱张锋教授获奖【附基因编辑细分技术分析】
...学教授卢煜明和美籍华裔科学家、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先驱之一、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锋。二人分别获得1000万元人民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博得研究所张锋教授,是生命科
2023-12-05 11:34:00
...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邓 淇 《卓越学校建设之路》(著作)聂存明 《人文景观的传承与创新——枣庄市城市景观建设研究》(著作)李印照 山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
2023-10-09 06:53:00
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但是品行卑劣
...在历史的长河里,许多伟人留下的丰功伟绩为人们熟知。沈括,一生以其著作《梦溪笔谈》而名扬四海。此书被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而沈括本人也被誉为中国古代
2023-02-21 22:18:00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政府奖项。本届共评出著作论文奖1196项,咨询服务报告奖76项,普及读物奖21项,青年成果奖203项。此次山西省高校共获奖6项,山西大学获奖3项
2024-08-04 19:3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全球习练者近4亿人 太极拳在此发源
大河网讯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提到太极拳,不得不去其发源地——焦作温县陈家沟转一转。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陈家沟景区
2025-09-21 07:37:00
大河网讯 9月20日上午,“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焦作武陟嘉应观,探访这座有“黄河故宫”之称的清代治黄文化建筑群
2025-09-21 07:37:00
电影《731》热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南京,日军当年也有一支“731部队”南报网讯(记者杜莹)电影《731》正在热映,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
2025-09-20 09:53: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城市知识竞猜服务类节目《欢乐大猜想》约您畅游河北邯郸
千年古都,孕育出无数的成语典故,现代新城,绽放出摄人的夺目光彩,“活楼”、“吊庙”,诉说着华夏起源,贴崖石窟,讲述着文化底蕴
2025-09-20 11:08:00
书法爱好者郭书雷:巧构“合体字”,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在多数人眼中,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符号。而在书法爱好者郭书雷的手中,汉字却成了可以巧妙拼插的“艺术积木”
2025-09-20 16:21: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李策:烟盒纸上写下赤诚宣言
“我们现在只是暂时的分离。”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上百件展品中,有一张香烟盒纸引人驻足。香烟盒纸平整铺开,面积仅10余平方厘米
2025-09-20 23:34: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伊水畔的龙门石窟 藏着不朽文化印记
大河网讯 站在伊水之滨远眺,东山与西山隔河对峙,天然造就“伊阙”胜景,而嵌入两岸崖壁的石窟群,正是这座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
2025-09-21 00:27:00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