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为推进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建构,助力教师专业成长,4月23日,太原杏花岭区教研科研中心教研员一行11人深入坝陵桥小学一线课堂,开展教学指导工作。
为了高效率的组织好这次教研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对此次活动的各环节进行了细致地安排。
聚焦课堂诊断,共探教学新篇
教研中心团队分组观摩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共8节常态课。教研员们聚焦新课标理念,通过“课堂观摩——课堂教学评价——集中反馈”三维联动,为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引领。
语文学科
张云慧老师执教一年级《小池》一课。课堂上,张老师注重新旧知识前后勾连,实现古诗学习方法的迁移,使学生能依据已有方法自主学习新古诗。通过两首古诗对比,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联系旧知,发现古诗共同点,着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教研员马爱灵和郑烨老师围绕古诗教学中方法与目标意识的探讨指出,教学需强化目标意识,通过多元方法助学生理解、朗读、背诵古诗;遵循认知与学科规律,设计层次性活动提升语言、思维、审美能力;重视识字与朗读,引导观察字的结构笔画以提高书写能力;同时建议在教学中自然融入文化自信与语言运用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李锋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语文《金华的双龙洞》。课堂上,李老师通过讲解游览路线与景物特点,鼓励学生记录关键词句、梳理文章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与归纳总结的能力,契合中年级学生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认知规律。
教研员武红芹老师建议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对学困生给予更多支架支持,结合中年级学生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设计可视化的笔记模板,帮助学困生搭建学习路径,真正实现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数学学科
何艳红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数的顺序》,课上何老师通过自主探究和师生合作交流整理百数表,并寻找规律,以学生喜欢的闯关形式展开教学,层层递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后,区教研室孟亦濬老师进行有效指导,肯定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具有突破性。同时,也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希望把计数单位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知识背后的底层认知,发展高阶思维!
英语学科
高卫老师执教的四年级《My Day》一课教学目标明确,以“日常活动与时间表达”为核心,通过情境化教学(如展示教师及学生真实作息照片及视频、钟表教具等)激发兴趣。课堂设计层次清晰:歌曲导入激活旧知→句型操练(What time do you…? I… at…)→小组合作制作“我的一天”思维导图并汇报,体现“学用结合”。板书直观梳理重点词汇与句式,互动环节(角色扮演、快问快答)提升参与度。
教研员韩敏老师对本节课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建议,教学过程可渗透“合理安排时间”的情感引导,增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与育人价值。总之,本节课整体氛围活跃,学生能在真实语境中完成语言输出。
科学学科
靳淑娟老师以“情境导入→对比辨析→归纳应用”为主线开展《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教学。通过播放含多种自然元素的视频创设生动情境,引导学生分类物体引出主题;在判断环节引入塑料花与鲜花、狗与机器狗等生活实例对比,让学生运用总结的生物特点分析判断,逐步掌握区分方法。
教研员许莉娟老师强调了实践操作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建议教师通过互动实验和学生实践加深概念理解,强化科学教育中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音乐学科
聂明璇老师以《音乐中的快与慢》为主题,通过聆听、感知、模仿、合作来充分理解快与慢在音乐中的作用,如让学生用拍手和画圈来表现不同的速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创作与表演中锻炼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研员高琳老师肯定了聂老师“一课多歌”的教学创新思维,同时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听觉为先”意识,锻炼听觉敏锐感的建议。
美术学科
张凌老师执教四年级《设计生活标志》这一课。围绕学校国防特色,创设了为班级设计班徽的情境。学生尝试用美术技法来表达自己对学校、对班级最真实的热爱,这一点也得到了教研员高艳萍老师的肯定。高老师还建议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在设计上更加富有创意巧思。
体育学科
张焱执教三年级《立定跳远》一课,教学目标贴合学情,设技能、体能、情感分层目标。教学设计科学,按“情境导入——分解练习——完整动作——游戏巩固”流程推进,以口诀引导动作,用“跳远挑战赛”增趣味。教学方法多样,示范规范、分组竞赛结合,注重学生主体,予充足练习时间并鼓励合作。评价多元,安全措施细致,热身环节使人身心放松,并融入充满趣味的体能活动。
教研员赵旭东指出,50米跑测试中部分学生动作协调、爆发力好,部分存在动作僵硬等问题,建议加强腿部力量、起跑及冲刺训练改进。
道德与法治学科
王金枝老师执教的是道法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白白的大米哪里来?》。课堂上,王老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猜文物、看视频、做体验、讲事迹”等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水稻种植历史、过程及背后的劳动价值,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意识与感恩情怀,凸显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教研员李程老师肯定王老师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同时建议:可增加“校园粮食浪费现象调查”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数据收集与分析中深化对“节约粮食”的理性认知,进一步强化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深度研讨明方向,精准把脉促提升
活动最后,区教研科研中心各学科教研员结合国家质量监测的具体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提升”进行了深入的指导,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
此次教研活动如春日暖阳,为坝陵桥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注入新动能。全体教师将以研促教、以教提质,让新课标理念在课堂落地生根,绽放出更绚烂的教育之花。
来源:杏花岭区坝陵桥小学
供稿:张雅馨
编辑:师曼
审核:田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26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