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2018年,众多市民游客冒雨排队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马道军通讯员张恬孔莉
2023年12月13日,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86年前,南京城破,短短六周,30万同胞惨遭杀戮,血腥屠杀震惊世界。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传承历史记忆,才能让珍爱和平的信念历久弥坚。
传承历史记忆,才能迈着谋发展、求和平的脚步走向未来。
抗战老兵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卫国的英雄。昨天,4位平均年龄近百岁的抗战老兵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重温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追溯今天幸福生活的根基。
“不能忘记那段残酷的历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采访中,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老兵心声。
百岁抗战老兵宋毅:“这是国人永久的沉痛记忆,不敢忘!不能忘!”
宋毅 受访者供图
“南京大屠杀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这是国人永久的沉痛记忆,不敢忘!不能忘!”今年已经101岁高龄的宋毅声音颤抖。
宋毅,江苏南京人,1922年3月出生,1941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2月入伍,194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江西省吉安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曾参加藕塘、南麻、临朐、淮海、渡江、上海、漳厦等战役战斗。
宋毅从小家庭贫寒,幼时家住南京通济门外,他在城里一家西药店做学徒,经常进出城,被守城门的鬼子打过很多次。
“那个时候,我老被用棍子打。为什么?因为思想上对他们不满,老是忘记对他们鞠躬。”宋毅告诉记者。
西药店学徒要会拉丁文,宋毅在升州路一教堂学拉丁文时遇到了地下党。“我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党员,他们看我抗日热情很高,就给我推荐了一个打鬼子的队伍。按照路线到了那边发现,这个部队不仅是打鬼子的部队,而且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打鬼子的队伍,那真是高兴极了!”时隔80多年,记者仍能从老人的声音中感到那份激动。
值得一提的是,宋毅参加新四军的地方是六合竹镇,这里就在日伪在华统治中心南京的“眼皮子底下”。
此后,不管战争如何惨烈,不管面临的环境有多么凶险,宋毅始终没有退缩,保持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在宋毅看来,共产党是领导人民坚决抵御外侮的政党,要坚定地跟党走。
“我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学习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到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一定要发展走向共产主义。我在战场上积极表现、工作中认真负责,就是要争取入党,就是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宋毅坦言,当时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很肤浅,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入党就是为了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
离休后,虽然远离了战争,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宋毅仍然积极参加各种组织活动,注重加强理论学习,拥护国家改革。他积极发挥余热,坚持参与干休所建设发展,主动为干休所建设出谋划策。还在捐资助学中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高尚品质。
百岁抗战老兵徐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
徐充 受访者供图
“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第一句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就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的一个。”说出这句话的是一位气宇不凡的新四军老战士,他叫徐充,已是一位百岁老人。
徐充先讲起了他童年的战火经历,“上小学时,因为日本空投的一颗炸弹落在身边,让我燃起了抗日斗志,学生时代即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
徐充,1923年出生,上海青浦人,194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军入伍,曾参加南洋岸、苏中反“扫荡”、天目山、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
1941年5月,徐充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担任班长。在那里,他学会了打枪、射箭、投弹。“我第一次参加战斗是在盐城东边一个小镇,战斗中一个排长受伤了,连长命令我护送伤员去后方进行救治。”徐充回忆道。
徐充参加这次战斗不到半小时,还没放枪战斗就结束了,但他由此从一名青年学生转变为革命军人。
这之后,徐充相继参与了多场战斗,“我们当年主要是靠游击战、夜战、近战、袭击战等,近战是指近距离作战,碰到敌人,手榴弹一扔,爆炸后就冲上去,袭击战是指通过袭击、埋伏、迂回包围的方式与敌人战斗……”徐充断断续续地说。
抗战后期,新四军一师过江到了天目山一带,“中央让我们往南向浙江一带发展。”徐充还记得抗战胜利那天,战地文工团在演一部戏叫《前线》,是苏联作家柯涅楚克的作品,戏里有一个人物叫客里空,爱讲空话,“我们在休息的时候还在开玩笑说,‘说话可不要客里空’,这时候突然得到消息,抗战胜利了!日本宣布投降了!当时还真有点不敢相信。”徐充说,这个消息真是太振奋人心了,那一刻,很多人激动得掉下了眼泪。
徐充曾担任粟裕司令部作战参谋,与战友们出生入死,感情颇深。特别是淮海战役期间,徐充和他的战友们,几乎侦听到了国民党第7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前的所有电台来往信息。
75年前,开国大将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几十万大军,把国民党中将黄百韬的12万军队,紧紧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圩地区。经12天激战,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绝望之中,蒋介石眼中的“常胜将军”黄百韬,把腰间那支冰冷的小手枪对准了自己的脑门。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全国军民倍感振奋,离胜利的日子不远了。“渡江战役打响后,我们即将迎来最终的胜利,但很多战友牺牲了,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那一刻。”谈及此处,徐充几度哽咽,说不出话。
不忘初心感党恩,牢记使命跟党走。如今,已经百岁的徐充,眼睛虽然已经失明,行动不便,但依然乐观。“你们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徐充一再对记者强调。
98岁抗战老兵高友德:“忘不了战争的惨烈,忘不了那些牺牲的战友”
高友德 受访者供图
“历史不能忘记,国家公祭是对死难者和幸存者最好的安慰。我永远忘不了这段历史,忘不了战争的惨烈,忘不了那些牺牲的战友。”在江苏省军区南京第十六离职干部休养所内,抗战老兵高友德追忆了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
“1937年的时候,我才12岁,准备上初中。后来日军在家乡进行轰炸,我们到处躲,也就没办法上学了。”高友德清楚记得,当时日军的轰炸机成群地飞过来进行轰炸,飞得很低,就像是贴着地面飞过来的,扔炸弹和对下面扫射,都看得一清二楚。
“很多乡亲都被炸死了,血肉模糊,太惨了。”说到这里,老人陷入了沉默。
高友德,1925年出生在山东莱芜,1939年10月入伍,194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沂蒙山、鲁中反“扫荡”及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
高友德告诉记者,在山东参加反“扫荡”时,他们的宣传部长刘子超写下了《山东纵队之歌》,但还没来得及传唱就牺牲了,“这首战歌,我经常唱,今天唱给你们听……”
“虽然是赤手空拳,但是有三千八百万人民和我们血肉相连。虽然是无中生有,但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着我们迈步向前……”高友德的歌声高亢有力,把听者带回到硝烟弥漫的年代。
高友德说,虽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国家、人民有难,作为军人,就要勇敢地顶上去,让国家不受苦,让人民能过上好日子。
抗日战争胜利后,高友德在第三野战军司令部工作,他对渡江战役印象深刻。老人回忆,部队过江期间,闯入人民解放军前线预定渡江江段的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护卫舰不听警告,被人民解放军炮击,“紫石英”号开炮还击。
“不管了,就要打。我们的领土,我们中国人说了算。”回忆往事,高友德很坚定地说。
在炮战中,“紫石英”号重伤搁浅。4月20日下午至21日,人民解放军炮兵又将先后赶来增援的英国海军远东舰队“伴侣”号驱逐舰、“伦敦”号重巡洋舰、“黑天鹅”号护卫舰击退。7月30日,“紫石英”号趁夜逃走,途中与人民解放军炮兵再度交火。7月31日,“紫石英”号逃出长江口。
高友德说,“紫石英”号事件表明了即将建立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勇气,这次事件也标志着英国等列强在中国“炮舰外交”的终结。
“我们当时为什么受欺负?就因为贫穷落后。我们一定要加强历史教育,提高警惕的同时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强大。”高友德说。
从南京离休后,高友德爱上了旅游,他携家人、战友走过了国内很多城市,感受着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已经98岁了,现在身体还很硬朗。现在国家强大了,我还要好好活着。”高友德说。
98岁抗战老兵丁位西:“经历过战争的人,才知和平的宝贵”
丁位西 受访者供图
“1939年以前,因为家里开饭馆,生活基本是过得去的。我先上私塾,后上小学,学习也比较顺利,当时写了一篇文章庆祝台儿庄大捷,还受到了老师表扬。”98岁的丁位西老人讲起话来,思路敏捷、声音洪亮。
然而,谈起86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施行的惨绝人寰的屠城暴行,丁位西沉默许久。
生于战火年代,这段苦难的历史,丁位西感同身受。“后来日军来到家乡,‘扫荡’烧城,我们一家只能离开泗阳城到乡下去避难,啥都没有了。”丁位西说,“我和当时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为了抗日救国,选择参加革命。”
丁位西,1925年出生于江苏省泗阳县。1942年进入淮北中学学习,后转入新四军四师卫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第四后方医院任医务员。“我是1944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彭雪枫师长领导的新四军第四师的一名战士,先后参加了宿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丁位西告诉记者。
丁位西回忆道,在战时,新四军的卫生工作深入基层、乡村,并且不间断地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提高了指战员的健康水平,有效地控制了根据地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率。
“战场上医护人员就是将士们的定心丸。”丁位西自豪地说,作为战地卫生员,他和其他医务人员不怕流血牺牲,从战场上抢救下成千上万名伤员,有力地鼓舞了部队的作战士气,为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之时,我为能够投身这支英雄的部队,参加这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抗击外敌入侵的伟大斗争感到非常自豪。”丁位西坚定地说。
如今已经98岁的丁位西身体健康,声音洪亮,热情好客。今年5月,在女儿和女婿的周全安排之下,他进行了一次跨越4000公里的红色之旅,来回13天。
“这次旅行是很早就开始计划的。我是新四军老战士,一直希望去看湘江战役的纪念馆。1934年,红军渡湘江,这场战役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人,血流成河,极其悲壮,是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丁位西告诉记者,此次红色之旅,他还去了长沙,“抗战时期,同我的家乡一样,长沙这座城市饱受战火的摧残。这次去看了,现在建设得非常好。”
“经历过战争的人,才知和平的宝贵。我是战争的幸存者,那些在革命战争中前仆后继的烈士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很幸运,活到现在,很知足了。”丁位西的声音低沉了许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3 14: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