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371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开国之初功臣荟萃,来自各方的开国元勋云集在这个新兴的王朝中。他们或是文臣武将,或是谋士奸雄,都以自己的方式和贡献助力朱元璋完成了从一个普通百姓到皇帝的华丽转身。
然而好景不长,朱元璋登基后为了巩固权力,开始了疑心病发作。他先后清洗了多名重臣,功高盖主者无一幸免。在这风云际会的朝堂上,要保全性命不容易。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一位狡兔三窟的明朝开国元勋,他就是汤和。
一、少年之交结成知己
汤和,字国宝,河南祥符人。他与朱元璋年少时结为朋友,两人打得火热。汤和性格开朗豪迈,朱元璋则稳重内敛。两人一肝同胆,形影不离。
他们经常一起玩耍逗乐,无话不谈。朱元璋遇到烦心事也总喜欢找汤和倾诉。汤和听后,总是笑呵呵地安慰朱元璋,叫他不要多虑。两人常常一起翻墙逃学,在山林里睡觉钓鱼,过足了无拘无束的逍遥日子。
1348年,朱元璋剃度出家,避开当地一个小军阀的迫害。汤和对此非常不理解,他觉得朱元璋太过悲观和了。自己正值壮年,怎能甘心束手就擒,不作为呢?汤和劝说朱元璋与自己一同起义,但朱元璋仍然选择隐忍。眼看劝说无果,汤和也就投奔郭子兴去了,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起初,朱元璋还为发小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经常对人夸耀汤和在军中的勇猛行径。但日复一日,朱元璋发现自己还在庙里苦修,而汤和已经成了大明星,渐渐就产生了嫉妒之心。他开始质疑汤和是否还记得自己这个发小,思前想后,心中竟然也生出一丝怨怼之感。
二、同舟共济排忧
1356年,郭子兴去世,朱元璋终于继承他的部分兵马,踏上了抗元的征途。此时此刻,朱元璋心中暗自窃喜,觉得上天眷顾自己了。他迫不及待想要一展雄图,向汤和证明自己的才能。
汤和得知朱元璋要起兵,非常高兴。他在军中一直为朱元璋争取机会,如今終于盼来了这一天。汤和二话不说,立即担任了朱元璋麾下的副将。在征战中,他主动让出前锋位置,任劳任怨,将功劳都归于朱元璋。
两人一南一北,配合默契。汤和深知朱元璋的心思,所以助力倍加,终于在1368年一举消灭了元朝在中原的势力。随后,朱元璋顺利在应天府称帝。
当时汤和心中暗想,自己对朱元璋可谓忠心耿耿,这下他必定会重用自己这个发小兄弟,封为一等公。哪知朱元璋只封他为二品的中山侯,汤和一时有些失望,也能理解君王难以对全军将士一视同仁。
三、酒后吐真言埋下祸根
然而实际上,朱元璋对汤和一直忌惮有加。因为在多年前,汤和曾经喝醉了酒,说了些胡话。那天两人喝得微醺,汤和突然来了兴致,说自己立于高处,左右逢源,想往哪边就往哪边。
这话听在朱元璋耳中,简直是在说自己有抛弃他另结新欢的想法。一丝寒意瞬间窜上朱元璋的脊背。
他定睛一看,汤和已经醉倒在桌上说胡话。但是这句酒后吐真言还是深深刻在了朱元璋心里,他决定日后一定要防备这个潜在的异己分子。
开国之后,朱元璋的疑神疑鬼加剧了。他先是毒死心腹大臣胡惟庸,然后在朝堂中大开杀戒,让汤和感到既惊讶又害怕。他明白朱元璋性格多疑,但是杀戮如此猖獗,也太令人不寒而栗。汤和意识到,自己被盯上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四、求荣不求益明哲保身之计
1388年冬,朱元璋清洗异己的杀戮已经蔓延到朝堂和地方。汤和终于意识到大劫将至,主动进宫找朱元璋,说自己不想再管理军队,希望归田养老。
朱元璋暗中窃喜,想先答应他,然后再找机会除之。无奈汤和也料想到他的用意,立即补充道自己无任何其他要求。这下可难住朱元璋了,他猜测汤和定有隐情,当场大发雷霆,警告他不要有异心。
汤和脑筋急转,立即说自己想要100个美人,5万钱,300两黄金。这番求荣不求利的要求正中朱元璋下怀。
他立即哈哈大笑,宣布汤和果然没有政治野心,只是个迷惑在美色中的糊涂虫而已。
五、建功立业备受嘉奖
于是朱元璋同意汤和退位前,还要完成一项任务,解决江浙一带的倭寇之患,以绝后患。汤和暗自欣喜,立即领命南下。
他调动3万多人力,在沿海选择险要之地建造瞭望哨,同时训练百姓自卫团,配备武器抵御倭寇。汤和还设计了一个火烟报警系统,一旦发现倭寇,可以迅速通知周边的守军。
如此这般,汤和历时两年终于在沿海建成多座工事,形成了合理的海防体系,为百姓治安立下汗马功劳。
1390年,66岁的汤和正式退出现役,朱元璋也兑现了诺言,亲自盘点了100名美貌佳人,再加5万钱,300两黄金送给汤和。汤和欣然回乡,开始了悠闲的退休生活。
六、老去伺候重新招惹杀机
然而好景不长,1394年,太子朱标病故,让朱元璋再度陷入疑云之中。他担心年轻的储君朱允炆无法制衡老臣,于是决定再次清洗异己。
朱元璋左右思量,还是对汤和念念不忘。汤和昔日掌管重兵,朝中人望颇高,他必定对小皇帝朱允炆构成威胁。
1395年春,朱元璋亲自驾车来到汤和家中,欲除掉这个心腹之患。然而让他震惊的是,门口坐着的竟是一个满嘴流涎,手脚麻痹,面目全非的老者。这就是当年意气风发的汤和?
朱元璋这才放下戒心,留下汤和在家中养老。不久汤和病危,被接到京城治疗。朱元璋数次到府探视,见汤和病入膏肓,也就彻底打消了疑虑。
七、含笑九泉传颂忠义
1396年冬,汤和在京城病逝,享年71岁。朱元璋为他三日,追封东瓯王,谥号威靖。当年并肩作战的两个少年,一生风雨兼程。最后还是汤和靠着机智和决断,成功地逃过了朱元璋的疑忌,全身而退。
末了,汤和也没有贪图财富,他将所有的金银珠宝分给了手下和家人。虽然遭遇多舛,但仍秉持正直品行,为后世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忠义传说。
结语:
在明初那个你死我活的朝堂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老辣与聪慧并存的汤和。他不惜以极端手段哄骗朱元璋,终于化险为夷,全身退出现役。
他的遭遇也预示着明朝集权日趋严苛的局面,异己者很难在这片红海中生存。
我们不得不佩服汤和的机变与智谋,让他在明初风云际会的危机中保住性命。但同时也为那些命运多舛的忠臣们打从心底叹息。
无论如何,汤和的传奇经历犹如一段动人的历史诗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2 1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