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摘要:随着新业态蓬勃发展,灵活用工模式成为企业用工的新常态,灵活用工以其高效、低成本、弹性大等优势,为企业带来竞争新优势,却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挑战。灵活用工模式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难度加大,招聘与配置方式更加多元,对灵活用工人员的培训与开发不容忽视,传统的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措施待创新。本文分析了灵活用工的优势,剖析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灵活用工的策略建议,以供借鉴。
关键词:灵活用工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 影响与应对
随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灵活用工正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一大亮点,灵活用工以多样化的用工形式,满足了企业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用工成本的现实需求,为其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灵活用工也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往“固定工作地点、固定工作时间、固定工作内容”的传统用工模式受到冲击,人力资源管理在规划配置、培训开发、绩效薪酬等环节面临挑战,若管理思路、手段跟不上模式变革,将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灵活用工模式的优势分析
灵活用工作为新时期企业用工的重要创新方式,有效契合了企业经营与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
灵活用工有助于企业快速获得紧缺人才,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企业往往需要快速引进专业人才,完成阶段性任务,通过劳务派遣、业务外包等灵活用工形式,企业可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所需人力资源,并根据业务需求灵活调配,大幅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
灵活用工有利于企业降低用工成本,实现轻资产运营。雇佣固定员工需要企业在薪酬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而采用灵活用工方式,企业无需对灵活用工人员承担过多的责任义务,仅需向劳务派遣公司或个人支付相关费用,从而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二、灵活用工模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影响
从人员总量规划看,非标准用工数量与比例快速攀升,却又不断变动,企业难以准确估算人员总量。
从人员结构规划看,灵活用工岗位种类繁杂、任职周期长短不一,企业需要根据生产经营需求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人员结构的优化配置更为复杂。
从人员素质提升规划看,灵活用工人员流动性大、专业化发展路径不够明晰,企业对其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对人员综合素质进行系统规划面临困境。
(二)招聘与配置的影响
灵活用工背景下,传统的招聘配置方式已难以适应发展需求,企业对灵活用工人员的招聘需求日益增多,但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招聘渠道,传统的社会招聘、校园招聘等方式更多的是针对长期全职员工,难以满足灵活用工短平快、多样化的需求。各类灵活用工信息分散,企业获取人力资源信息不畅,招聘成本居高不下,灵活用工岗位分布广泛,涉及管理、技术、生产一线等各个领域,不同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差异大,企业在招聘中难以快速识别并匹配合适人选。
(三)培训与开发的影响
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受工作时间不固定、任职周期较短等因素影响,企业往往更注重对灵活用工人员进行短平快的上岗培训,缺乏系统培养的动力,灵活用工人员在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员工获得感不强,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岗位创造力也难以充分释放。从长远看,忽视灵活用工人员的职业发展,将制约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整体提升,且随着灵活用工比例的提高,企业内部将形成多元化的员工结构,不同类型员工在发展诉求、培训需求上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培训体系难以适用。
(四)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的影响
灵活用工人员的绩效与薪酬管理颇具挑战性。
在绩效考核方面,灵活用工人员流动频繁,在企业工作时间有限,很难对其工作业绩做出全面评价,且其工作内容多为临时性、阶段性任务,难以设置统一的考核指标,非标准用工以完成具体项目、任务为导向,更加注重工作结果,传统的过程考核不再适用。
在薪酬管理方面,灵活用工形式多样,不同用工主体、用工方式、任职时长下,员工的薪酬待遇存在差异,标准化的薪酬管理制度难以满足员工需求,而多元化的薪酬体系设计与实施成本较高。
三、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灵活用工模式的策略
(一)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构建柔性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要顺应时代发展,从观念上突破传统的“管控”思维,树立“柔性管理”新理念。
坚持开放包容。面对多样化的用工群体,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差异,以包容的胸襟关注需求,平等对待不同类型员工,充分尊重和维护灵活用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共生的劳动关系。
注重人性化。灵活用工人员在工作时间、方式等方面更具自主性,企业在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其特点,在安排工作任务时给予更多弹性空间,创造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不能一味强调管控和约束。例如,阿里巴巴集团近年来率先探索“新零工”的灵活用工模式,这一模式充分尊重员工的多元诉求,为其提供更为灵活的工作选择。员工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全职或兼职,“新零工”员工的工作任务、时间、报酬等以项目制的方式确定,针对“新零工”群体,阿里巴巴摒弃了过去僵化的管控思路,转而采取了柔性的管理措施,他们为“新零工”搭建了“灵工”系统平台,提供项目对接、培训学习、交流分享等服务,充分激发新型员工的工作热情。
(二)创新灵活用工人员的招聘选拔机制
招聘选拔是匹配企业发展需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灵活用工时代,单一的招聘渠道和选拔方式难以满足需求,企业要因“才”制宜,创新机制,提高招聘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开拓招聘渠道。主动对接政府人社部门、高校、猎头公司,借助大数据平台等新兴渠道,获取更多灵活用工人员信息;运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进行网络招聘,提高招聘信息触达面;举办专场招聘会、行业论坛,吸引优秀灵活用工人才。
创新遴选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灵活用工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选拔方案,对于管理、技术等岗位,可采取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考察其实际工作能力,对于一线操作岗位,可通过实操考核、工作现场答辩等,全面评估其技能水平。例如,海尔集团针对灵活用工需求,开创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招聘新模式,他们搭建了覆盖全国的“人单合一”招聘平台,员工可在平台发布用工需求,平台通过大数据比对,自动推送匹配度高的人选,极大提升了招聘效率。针对研发设计等创新型岗位,海尔还推出了“拿来主义”的全球招募计划,他们利用互联网平台,面向全球发布项目需求,吸引相关领域的行业专家、自由职业者前来应聘,在遴选环节,海尔摒弃了过去单一的笔试面试,转而采用情境化的选拔方式,如针对用户体验设计岗位,要求应聘者现场进行App设计,即时呈现作品创意和设计思路。
(三)完善灵活用工人员的培训开发体系
灵活用工人员是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加强对灵活用工人员是培训开发,激发其潜能,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企业要树立“人人皆可为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完善培训开发体系,为灵活用工人员搭建学习成长的广阔舞台。
构建多元培训平台。针对不同类型灵活用工人员,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可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开发嵌入式学习课程,开展线上培训;组织跨部门、跨专业的沙龙、研讨会,搭建交流学习平台;鼓励灵活用工人员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研发,在实践中强化专业技能。
创新培训方式。灵活用工人员工作时间具有碎片化特点,企业要积极采用微课、直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方便其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运用移动学习App,嵌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沉浸式培训,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建立导师制,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新员工快速适应岗位。例如,华为公司高度重视灵活用工人员的培养,专门成立了灵活用工人员发展委员会,负责制定灵活用工人员的培养方案。针对技术类岗位的项目用工人员,华为搭建了线上学习平台“华为学堂”,开设了覆盖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精品课程,满足其碎片化学习需求,同时,华为为其量身定制了“英才计划”,由技术骨干担任导师,带领项目用工人员攻坚克难,并定期开展技术研讨沙龙,拓宽其专业视野。针对管理类岗位的灵活用工人员,华为鼓励其参与企业的改革项目、管理变革,在实践锻炼中提升管理能力,对于表现优秀、潜力突出的人员,华为为其提供了纵向发展通道,建立了“蓄水池”人才库,优先考虑其转为正式员工。
(四)优化适应灵活用工的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
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是调动员工积极性、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抓手,面对多元化的用工群体,传统的“一刀切”已不再适用,企业要因事而化、因人而异,建立适应灵活用工特点的考核与分配机制。突出过程管理,传统的结果导向考核往往只看员工“做了什么”,而在灵活用工中,更要关注其“怎么做”,加强过程管控,及时跟踪任务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帮助改进提升;对于创新类岗位,突出创新过程考核,引导灵活用工人员大胆探索、宽容失败。创新考核方式,可采取员工自评、项目负责人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等多元评价,建立起多维度的考核指标,客观评判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针对跨部门项目团队,有专门考核方案,兼顾个人绩效和团队绩效,促进协作共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员工工作数据采集,提高考核的及时性、准确性。
四、结语
灵活用工是时代发展选择,是企业实现转型发展必由之路,在这一大趋势下人力资源管理要顺势而为、主动求变,在理念更新、机制创新方面进行全面调整,以适应新型用工模式需求。
张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雯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及建议[J].经济学,2022, 5(6):4-6.
[2]杜汋,生雅玮,王莉.紧急医学救援队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研究与建议[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24,10(01):41-46.
[3]叶一娇,何燕珍,朱宏,等.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J].商情,2022(12):3.
作者简介:
张颖,女,汉族,1984年生,山东莘县人,毕业于聊城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研究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就职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12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