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秦国的建立要追溯到西周时期,到嬴政登基时前后经历了500多年(前770年—前207年),在五百年中,秦国一步步由弱变强,到嬴政的时候已经强大到凭借一国之力灭六国,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仔细分析。这是很多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的结果,但这与秦文化的特殊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可以说是秦文化的特殊性才造就了秦国的强大,最终统一了六国,秦文化的特殊性必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秦人尚武好战的天性
秦人首领秦非子当年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公元前905年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从此秦也就成为了这一族的族姓,建立秦国,史称“嬴秦”。这时期的秦人刚好与西北戎狄杂居,频繁的战争基本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这样严酷的环境让秦人养成尚武彪悍的习性。同时戎狄强悍的民风对秦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史书记载:“秦杂戎翟之俗”“秦与戎翟同俗”也证明这一点。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这是秦国真正强大的第一步。
当时周朝对诸侯国的控制已经弱了很多,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东方的各诸侯国都对秦人“夷翟遇之”,称秦为“虎狼之国”,表现出很深的文化隔阂。这也告诉我们秦人尚武已经成为一种风尚。秦孝公重用商鞅对秦进行一系列改个,其中一项就是推行军功爵制,鼓励民众在战争中立功建业,就是这种尚武风气的反映。这种制度的推行让秦人以军功为荣,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只有得到了军功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士兵个人的军功最终凝聚成国家整体克敌制胜的“军功”。所以秦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大力士,春秋时期有力士杜回,战国时期则有任鄙、乌获、孟说等。甚至连武王本人也崇尚武力,秦始皇陵百戏俑坑中出土的大力士俑就是这一独特文化的最好证明。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秦人参战的积极性被军功制完全地调动起来。于是,“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人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是故秦军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挡未尝不破。”这样的战争动员能力,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就是现代也未必有这么强大的调动力。挂六国帅印的张仪曾这样描述秦军的强大:“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陡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趺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冒冑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是最可怕的武器,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秦人勇猛无畏源自于其尚武是秦国强大的原生力量,“商君之法”只不过是将这股原生力量引爆之后统一注入大秦帝国的一种手段,东方诸国描述秦为“虎狼之秦”正是这种尚武文化的最好证明。
二、求变而不法古,用创新改变弱小的现状
秦人在东进过程中一直追求革新而不墨守成规,始终以创新和改革图强为目标,可以说秦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昏君,这点从秦孝公身上提现的最明显。秦孝公执政后发出了“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求贤令,打动了在魏国已经做官的商鞅。当时的商鞅并不了解秦孝公的想法,第一次进去的时候把道家的理论讲了一通,听得秦孝公打瞌睡;第二次求见的时候大说儒家的思想,秦孝公也不待见;第三次的时候商鞅算是摸透了,这个秦孝公是想要使秦国尽快强国称霸,谈到霸道(富国强兵之道)时,孝公甚为高兴,颇感兴趣,他听得全神贯注,“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商鞅的变法是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中最彻底的,“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治。”可见商鞅变法对秦国的重要性。
一直到了秦王嬴政时期,这一方针也没有改变,而是越见精髓。秦始皇厉害之处不在于他顺应历史潮流,实现了诸侯分封制度向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转变,而在于他对每一个历史性关键节点的准确把握和驾驭,无论是为加强集权而构建的一套相互制约、和监督的体系完整的制衡机构,还是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地方基层政权建设为基础的政体,这些实践都是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意义。
三、开放性的人才政策让天下之才都愿意忠于秦
整个秦国有个非常优良的传统,那就是对于外来人才不避讳,只要有才能就会得到重用,秦孝公时的商鞅,秦惠文王时期的苏秦、张仪,秦昭王时期的范雎、蔡泽,秦始皇时期的李斯、韩非、尉缭、蒙恬、郑国等,都是外来的士。这些人进入秦国之后,凭借自身的真才实学得到了重用,一方面实现了他们自己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为秦国带来大量外部世界的新信息,新观念,对促进人文融合起到了引领作用。
(1)秦穆公勇于认错,用人得当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且还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点对于一个君王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公元前627年的时候,他听信了替郑国掌管北门钥匙的秦人杞子的报告,说是可以打开成本让他偷袭郑国,任命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为帅,偷袭郑国。当时的两个老臣蹇叔和百里奚不同意,认为这不可能成功,一方面军队长途跋涉削弱了战斗力,另一方面大军开拔不可能瞒过郑国。但是他最终还是坚持要偷袭,当然结果是失败了,三个主帅也被晋国设伏所擒,通过多方努力终于将孟明视等人营救回国,本来应该受到处罚,但是秦穆公不但没有处罚,还穿素衣出门迎接,主动承认是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失败,孟明视第二年挂帅出征又被晋国偷袭失败,秦穆公对他仍然深信不疑,孟明视在穆公的支持下,也毫不气馁,更加奋发图强,抓紧训练军队,准备新的战斗。果然,第三次出征攻打晋国仍然是孟明视挂帅,这次秦穆公亲自督战,过河之后就烧毁了船只,破釜沉舟,秦军势如破竹,打的晋国军队节节败退,最后只能闭城不出,秦军趁机占领了晋国的郊城和王官两地。
用人不分地域以及高低贵贱,有才就行。百里奚、蹇叔归秦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百里奚去秦国的时候已经是个白发老头,但是秦穆公没有嫌弃,而是和他促膝长谈了三天三夜,发现了他的才能之后委以国事,很快就坐上了丞相的位置。百里奚又举荐了蹇叔,秦穆公二话不说就派人去请来,拜为上大夫,和百里奚共管国事。百里奚为秦国的强大鞠躬只为,他有超群的政治谋略,秦国也在他的治理下很快有了称霸的资本。《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了孔子的评论:“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羧,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注重赢得民心。由此岐山下打猎,有300个野人偷吃了他的骏马,手下人想要上前去教训这些人,结果他阻止了,反而说:“吃马肉不喝酒,有害身体,再赐酒给他们喝。”就这样,在之后的韩原大战中被晋军围困,危机之际,这些救下了他的命。也正是他“尚贤”的政策让秦国上下人才济济。
(2)秦昭王重用了范雎。
范雎是魏国人,学习的是鬼谷的纵横之术,范雎至秦后,上书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即被拜为客卿,深得昭王重用。他又进说秦昭王,指出太后擅权,“四贵”用事,恐致“卒无秦王”之危。于是昭王于四十一年(前26年),秦昭王下令废宣太后,驱逐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于关外,并拜范雎为相,“远交近攻”这一外交策略对秦的统一战争贡献不小。
(3)秦王政重用郑国。郑国到达秦国之后就建议大型人工水利工程——郑国渠。这一举动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是“疲秦之计”。在工程进行过程中间谍案暴露,秦王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又被驱逐的危险,最终李斯不顾自身安危写了《谏逐客书》给秦王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最终打动了秦王让郑国继续主持修建郑国渠,对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
四、不择细流的人才包容策略
秦国立国之后,由于地处中原和西戎的交界,所以秦文化的兼容并蓄的特点非常鲜明正是这种开放性的文化,使得秦人从来不排斥任何形式的外来文明,这为自身注入了无穷的精神源泉。特别是在秦始皇执政以后,吕不韦召集六国学子,编撰《吕氏春秋》,兼采各家学说,开了秦国学术的新风,这也成为了秦王治国的教科书。这就是秦文化兼容并包很好的例子。
五、严格和科学的国家管理
秦国能从一个弱小的边陲小国发展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最后统一六国,这和他的科学管理分不开的。对此,荀子曾经说:“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闻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这样的评价是相当的高了。秦国管理的标准规范化,从商鞅变法时的“南门徙木”,到《云梦秦简》《里耶秦简》等很多内容,再到秦兵马俑身上刻的工匠名字等,都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
因此,正是基于以上与各诸侯国截然不同的秦文化特质,最终才铸就了秦国的强大,让秦国经过几百年一步步的从弱小到强大,从小国变成大国,这也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吧,这样的文化特质成就了秦国,也成就了秦始皇,让其建立了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于此同时还创造了灿烂夺目的文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6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