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程晓刚
▲ 司徒村《千年铁魂》演出现场 司徒小镇供图
4月20日,在山西省晋城市司徒小镇,108位打铁花非遗传承人现场挑战,成功创造了“最大规模的打铁花表演”吉尼斯世界纪录。民间匠人用熔炉将生铁熔化成上千摄氏度的铁汁,奋力抛起击向天空,朵朵铁花如天女散花,绚丽夺目……
10年前,司徒村因“地下无资源”陷入了发展困境,在村两委带领全村转型过程中,通过营建司徒小镇,以文旅经济实现了产业可持续发展。
“不到六尺巷,不看打铁花,就算没来过司徒小镇。”2015年,司徒村请出老一辈匠人,将打铁花进行编排创作,形成了大型煤铁文化山水实景演出《千年铁魂》。如今,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以《千年铁魂》和《又见老山西》为主的大小80余场演出,从早8点到晚8点在司徒小镇循环上演。
司徒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周小明介绍,司徒村已培养打铁花匠人1300多人。为突破客源、空间等发展瓶颈,2021年起,司徒村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先后与湖南宁乡道林古镇、江苏宜兴等地签订合作协议,为多地景区量身策划《千年铁魂·湖南人》《千年铁魂·江苏情》等实景演出项目,将晋城的非遗和民俗技艺播撒到更大范围。“参与这两台大戏演出的打铁花匠人,都是这两年从村民中培养出来的。”周小明说。
“吕梁山上鱼米乡,不信你来看青塘,要问青塘啥最好,芦苇海眼粽飘香。”前青塘村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城南8公里的湫水河西岸,盛产粽叶、苇席,这里的粽叶宽大、色正、味香,远销省内外。但多年来粽叶并未给村子带来富裕,2014年,一斤粽叶仅能卖4元钱。精准扶贫开始后,临县大力支持前青塘村发展粽子加工业。
从2015年,村里成立了食品有限公司,作为非遗产品的青塘粽子从最初的家庭小作坊式生产逐渐发展成工厂化生产。“前青塘村的粽子厂目前已发展至130多家。加入生产、销售粽子的村民越来越多,平均月收入四五千元,多的可达1万余元。”前青塘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贵顺说,随着青塘粽子品牌知名度、市场认可度的不断提升,很多家庭以此为主要生计,前青塘村真正成了“粽子村”,粽子的香气弥漫在空气里,也浸润着村民的美好生活。2022年,青塘粽子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前青塘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亿元村。
铁花四溅,粽子飘香,山西以振兴传统工艺,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山西省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办法》于2022年起执行,截至2023年12月已经建立185家非遗工坊。全省各地依托非遗项目在脱贫地区的先天优势,通过成立非遗工坊、传统工艺工作站等方式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帮助脱贫人口学习传统技艺,增强致富的内生动力。其中,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和广灵县手工业园,在推进非遗与乡村振兴对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下,娄烦县依托资源优势,把非遗转换成文旅产品,成立了“雪梅绣坊”非遗工坊,2017年以来,累计有300多名绣娘实现了“抱着娃、守着家、挣着钱”的梦想。广灵县巧娘宫非遗工坊发展“居家经济”“炕头经济”,打造出“广灵巧娘”本土劳务品牌,让妇女在家门口就能端稳就业“饭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7 06: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