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四川1个集体、3名个人获评全国先进
听一听,医疗队的援外故事
第15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国医疗队队长陈亿(图右)和队员正在为当地群众巡诊。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阙林为圣普儿童进行口腔患龋情况检查。
彭程在月光下为病人治病。
郑琢用传统听诊器代替监护仪检测患者术中生命体征。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冯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表彰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授予30个集体“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授予60名同志“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其中,四川承派的第15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国医疗队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第17批援几内亚比绍中国医疗队队员彭程、第16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国医疗队队员阙林、第22批援莫桑比克中国医疗队队员郑琢等3人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援外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什么?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近日,记者进行了了解。
第15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国医疗队:
“超期”执行任务8个月,搭建远程会诊平台
2019年1月,四川8名队员组成的医疗队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简称“圣普”)执行援外医疗任务,主要在妇产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口腔科、针灸科等领域开展工作。
援助期间,医疗队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新技术引进工作,完成该国首例最小患儿腹壁缺损手术、首例腹腔镜微创疝气修补手术以及腹腔镜微创手术,开启圣普微创手术新时代,建立圣普高血压数据库,开展毫火针和灸法,逐步填补当地医疗的技术空白。
医疗队定期在基层卫生院展开巡诊。“我们要克服医疗条件匮乏、患者数量众多、道路崎岖不平等问题,在前往巡诊的路上,还常有队员晕车呕吐。但在我们的努力下,终于可为不少行动能力欠佳又急需诊治的老年或者儿童患者提供就近医疗服务了。”第15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国医疗队队长、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二级专家陈亿说。据统计,医疗队累计巡诊42次,行程5000余公里。
医疗队还指导当地医务人员规范诊疗操作流程,提升诊疗水平。初到圣普时,医疗队发现当地医院能独立开展的手术类型不多。“我们坚信,只有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才能真正提高当地医疗服务水平。”陈亿表示。援助期间,医疗队倾囊相授,手把手向当地住院医师传授手术技巧,耐心讲解手术案例。
了解到圣普医疗条件匮乏,医疗队牵头搭建起依托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远程会诊平台。2019年6月4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圣普国家中心医院共同组建的国际网络联盟医院正式成立,整个华西医院专家都成为“后援团”,圣普及其周边国家患者的疑难杂症均可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寻求援助。国际网络联盟医院成立以来,华西医院与圣普中心医院远程会诊26次,推动当地临床医疗向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2020年1月,因新冠疫情原因,医疗队延期回国,他们在当地迅速成立方舱医院队内工作小组。一个月后,由医疗队参与设计的首家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初具雏形。医疗队对方舱医院感染控制、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当地抗击疫情。直到2020年9月回国,医疗队“超期”执行援外医疗任务8个月。
第17批援几内亚比绍中国医疗队队员彭程:
创新医疗技术,诊治门诊病人7000余人次
2018年12月至2021年5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普通儿科主任医师彭程在几内亚比绍的卡松果医院执行援外医疗任务。“那是第一次去离家上万公里的地方,还得用葡语写病历、开处方,有不少挑战。”
援外期间,为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彭程努力学习当地语言,并按照自创的“看病流程”,把医疗情况填在自制的“门诊病历模板”上。
担心患儿家属喂错剂量,彭程会把药片碾成粉末并分装,并用葡语注明“早上”“下午”和“晚上”等。他的细心还体现在“医院外”。下班后,他常请助手协助,带他到病人家中回访,有时还会给患者科普健康和卫生常识。
在几内亚比绍,彭程创新采用“中西医结合+推拿”新技术,治疗哮喘、腹泻等,还把新技术传授给他在当地的学生。两年多里,彭程诊治门诊病人7000余人次,义诊500余人次,健康教育和指导600余人次,诊疗住院病人300余人次,培养非洲医生5人,带教实习医生近20人,参加义诊17次。
诊疗之余,他还积极开展医学讲座,带徒式教授非洲医学生,其中一名学生还考上了川北医学院。与此同时,他不断总结医学经验,完成《微生态制剂在非洲小儿腹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西非援外防疫经验谈》等7篇医学论文、5项医学专利和2部医学专著。
第16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国医疗队队员阙林:
开展口腔流调,完成当地首篇龋病报告
“回国后,我们和之前的工作伙伴——圣普国家中心医院口腔门诊的翻译艾夫琳和口腔科技师阿德耶尼尔森都保持着联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阙林介绍,他在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参加第16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国医疗队工作。
出发前,阙林从援圣普的老队员处了解到,当地居民口腔卫生保健意识匮乏,龋病发病率高,圣普国家层面也没有龋病预防、干预措施,“我记得前辈说,如果想要取得成效,就必须深入到基层,更广泛地普及健康意识。”
在抵达该国后,阙林随即展开口腔流调等一系列行动。受新冠疫情影响,“圣多美岛青少年龋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流调时间只有短短3个多月,为保证流调数据反映当地口腔卫生水平,阙林和其他队员加班加点,利用休息时间前往各个小学开展流调,其中最远的学校来回车程接近5个小时。
在医疗队艰苦付出下,2021年7月,团队完成圣多美岛6个大区2208名六年级学生的调查和口腔卫生健康宣讲工作,形成圣普第一份全国口腔龋病调查报告,弥补了圣普公共口腔卫生数据的缺失,为当地开展龋病预防工作及申请相关国际援助提供数据支撑。阙林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发表题为《圣多美岛六年级学生第一恒磨牙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的科研文章,该文章也是圣普全国首篇口腔公共卫生学术科研文章。
援外期间,阙林还积极为患者进行口腔牙髓炎、根尖周病变的根管治疗以及根尖周手术等,定期开展巡诊、健康宣教等。
第22批援莫桑比克中国医疗队队员郑琢:
为当地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郑琢在莫桑比克开展医疗工作。
为更好地跟当地患者进行沟通,郑琢自学当地语言,并多次配合来自美国、西班牙、日本、巴西等国家援外医疗机构的医生完成高难度手术。援外两年时间,郑琢累计诊治当地患者数千人次,尤其是在当地设备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成功配合医疗队完成巨大腹部肿瘤以及莫桑比克首例腔镜前列腺手术。
“除了提供医疗服务,那两年,如何创新援外工作是我思考得最多的问题。”郑琢回忆,她深入受援医院和科室了解当地需求,主动“授人以渔”,通过远程会诊对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组织两国之间医务人员进行学术讨论,并邀请当地医务人员到驻地进行学术联谊。作为医疗队药械管理员,她还建议将药械捐赠从“普遍撒网”到“定向捐赠”方式转变,使得国内援助物资进一步物尽其用。
在新冠疫情期间,她借鉴国内经验向莫桑比克卫生部、马普托中心医院提交了第一份新冠疫情防控草案,帮助设立方舱医院,多次参与防疫物资捐赠。两年间,她积极协助中国驻莫桑比克大使馆完成《中国援助莫桑比克国家外科中心可行性调研报告》《莫桑比克疟疾流行病学调研报告》等,为莫桑比克的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外,郑琢还是援外医疗故事的“创意宣传员”。她策划并拍摄多个短视频、多部纪录片,创新讲述援外队员的真实故事,让群众生动了解中国医疗队的援外工作情况。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8 10:46: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