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重庆两江新区云慧小学是一所处处弥漫花香、果香、书香、墨香的花园式现代化小学。学校秉承“书写花样人生”的办学理念,以“每一点都精彩”为校训,构建了“1+N云慧·无边际”课程体系,开设了书法、古筝、编程等50余个社团,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云慧教育样态。
作为学校教导处主任,张巧艳从教多年以来,始终坚持用爱温暖童心,引领孩子沐浴阳光、浸润书香,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生活。
重庆两江新区云慧小学教导处主任张巧艳
上游教育:从小学美术教师到重庆市骨干教师,再到重庆市中小学学科名师,您在美术领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丰富,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张巧艳:从青涩的美术老师到学科名师,我用“三个坚持”来铺就成长的道路。
坚持以专业深耕筑基,用艺术厚度托举成长。我始终坚信教师专业素养是最生动的教具。为带学生画好校园草丛,我反复临摹天门冬、蜈蚣草等十余种植物;设计跨学科融合课时,三次与科学老师冯易联合教研;用四种技法绘制稼辛堂景物特征,五年如一日坚持书法日课——这些都是在用专业素养为美育注入底气。
坚持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绽放独特光彩。我坚信在美育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于是坚持每节课多备一个分层教学设计,每次比赛多试三种材料技法,每个孩子多给五次鼓励性评价。我努力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科幻画全国一等奖、艺术展演绘画市级一等奖,都绽放为云慧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耀眼光彩。
坚持团队共生,成就身边每一位老师。谢琳老师的剪纸、周利老师的版画、胡巧老师的线描……我发掘美术学科团队每位老师的专业特长,助力每一位老师依托特长斩获各级教学奖项,实现从“独舞”到“群舞”的蝶变。当周利老师辅导的作品获得全国一等奖时,我比自己获奖更感到欣慰。因为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一棵树独自参天,而是整片林彼此成就。
上游教育:您的课程是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如何创新方式方法的?请分享一下教育心得。
张巧艳:在美术教学和儿童画辅导中,我认为所有的作品都要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画身边人和事,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以“生活即课堂”为核心理念,构建“生活观察+技法融合+最佳呈现形式”的创作模式。
首先,带学生从最熟悉的场景中寻找素材。学校稼辛堂门口的迎春花、学校的文墨树、我的同桌、我最喜欢的午餐、放学路上印象最深的景物……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寻找素材。
其次,将学生的生活素材与技法相融合。比如有一个孩子,用很多小幅线描画画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我就从线描方面加以技法引导,渗透线的长短对比、疏密对比、曲直对比等知识。再引入平面构成原理,引导孩子将碎片化素材转化为视觉叙事,从而完成《生活质量节节高》这幅作品。最后,这幅作品在重庆市“质量在我心中绘画比赛中”获得全市唯一的一个特等奖。就是这种创作方法,帮助孩子们在比赛中获得了5个全国一等奖,近20个市级一等奖。
这同时也验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儿童画里孩子要用画笔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老师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把日常琐碎变成艺术创作的干粮。那些真实的生活体验,终将在笔尖开出惊艳的花。
上游教育:您是如何助力学校激发美术教师队伍活力,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
张巧艳:学校教导处以“教师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构建“分层筑基+靶向赋能”培养体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一方面分层筑基,建立三维成长坐标系:针对教龄5年内的教师,实施“三跟”培养模式——跟岗骨干教师进行师徒双向听课,跟研教研组参与校本课程升级开发,跟赛基本功落实日常书画训练;对5年以上教师推行“双轨发展”,既通过市区级精品课打磨教学能力,又借课题研究深化理论素养;骨干教师则履行“课题主研+示范授课+青年教师指导”三项责任。
另一方面靶向赋能,创新搭建成长脚手架:通过诊断式教研,以每周抽签课+学期“春华杯”赛课为载体,运用《美术课堂观察量表》破解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痛点问题;开展项目式研修,如“校园空间美育微浸润”行动,让美术老师在打造《画坛巨匠》立体阅读画廊过程中,自然获得跨学科整合能力。
目前,学校教师队伍已形成“专业成长可视化”生态——青年教师周利辅导学生获得国家级一等奖,骨干教师谢琳在市级基本功比赛中成绩优异。这种让成长路径可丈量、让专业突破可触摸的培养机制,正是激发教师活力的核心密码。
上游教育:请您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谈谈,我们是如何让美育浸润学校,让美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助力学校“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云慧教育样态发展的呢?
张巧艳:在“书写花样人生”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云慧小学以书法特色为支点,构建“三维立体”美育浸润体系。
打造“课程+活动”双轨模式。在夯实书法必修课与剪纸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创设“书法工作坊”“剪纸非遗社团”等8个艺术社团,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营造“显性+隐性”文化场域。通过书法文化长廊、剪纸主题展区,将校园打造为可触摸的美育博物馆;开展“逐梦未来”“墨香润童心”等主题艺术活动,让传统美学融入日常生活。
构建“过程+展示”评价机制,建立学生艺术成长档案。我们定期举办班级和学校长廊艺术作品展,让每个孩子的进步都被看见。同时,特别注重“以美启智”的跨学科融合,通过书法字体结构,理解相互谦让的道理,用剪纸探究图形的运动规律,让美育真正成为撬动核心素养的支点。通过“普及+特长”的培养路径,既让每个学生获得基础审美能力,又为不同特质的个体提供差异化发展空间,真正实现“百花争艳”的育人图景。(资讯)
(文/孟锐 图/张巧艳)
编辑:李宏伟责编:吴磊 审核:赵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22 17: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