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在陵水县隆广镇牛头村,药农黄大哥家新落成的黎药文化馆内,一幅融合郑州大学钟楼与黎族船型屋的壁画引人注目。这是“黎脉团队”送给村民的礼物——这支由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药学院等12名学子组成的队伍,用两年时间将138个黎药秘方转化为文创IP,让深山药材带着文化故事走出雨林。励志为乡村振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发挥青年力量,展现郑大青年学子的担当。
破界传承:多学院协同攻坚
“在郑州大学药学院分析黎药成分时,总会想起阿婆捣药的石臼声。”团队成员、药学院傅璐思展示实验数据。水利与交通学院学生运用GIS技术绘制基地生态地图,为黎药种植区规划灌溉系统;新闻与传播学院成员程映雪拍摄的《黎药口述史》纪录片,成为项目申报的关键素材。团队指导老师任怡感慨:“这群孩子住过漏雨的吊脚楼,蹚过塌方的山路,笔记本里记满黎语药名音译。”
纹样重生:千年智慧融入现代生活
在郑州大学中原历史文化研究院指导下,团队破译黎锦纹样的药用内涵:波浪纹对应疏肝理气,甘工鸟图腾暗合清热解毒。返乡青年阿亮举起团队设计的药香书签:“每个纹样都经郑大历史系教授考证,扫码还能看药材炮制教学视频。”
豫琼共筑:文化桥梁连通山海
走进牛头村非遗工坊,包装盒上的“郑大黎药联合实验室”标识熠熠生辉。团队与郑州非遗工坊联合开发的黎药香皂,将嵩山艾草与海南降香黄檀融合,成为两地文化交融的载体。“这些设计稿是我们和郑大学生视频会议修改18次的成果!”阿亮指着墙上的设计图说。
从黄河之滨到南海之畔,郑州大学学子用学科智慧守护非遗。正如团队宣言:“我们不是拯救者,而是接力者——接过阿婆的藤篓,让黎药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如今,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正筹建“智慧黎药灌溉监测站”,更多郑大力量将持续注入这片热土。
编辑:林辉审核 :孙振恒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28 17: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