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8月30日夜幕降临,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团和坝区音乐声准时响起。稻浪与音浪交织翻滚,搭建在稻田旁的主舞台热力开唱。这场解锁乡村新玩法的音乐会,已成为游客听风、赏稻、品乐、享美食的最佳选择。
自7月12日起,位于团泽社区与和平村交界的团和坝区连续举办多场“稻田音乐会”,吸引了当地村民与遵义城区市民前来打卡观光,持续掀起乡村旅游热潮。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贵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丰富“富、学、乐、美”的“四在农家”内涵,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产业兴旺 筑牢富民根基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丰收的喜悦洒满大地。从乌蒙山区到武陵山脉,从稻粒垂头到林下生金,黔贵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毕节,林下仿野生天麻产业综合产值达40亿元;贵阳市乌当区,乡村产业带动发展500余家旅居民宿;在铜仁市松桃玩具工坊,超1300人实现“家门口”上班……
乡村蓬勃发展的背后,是贵州紧扣“富在农家”要求,牢牢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持续促进农民增收的生动实践。

产业兴、底线稳、收入增,“富在农家”成色越来越足。在黔西市七里村养牛场,一头头毛色光亮的肉牛正欢快地进食,村民们操作着投料机喂养这些“致富牛”。这座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养牛场,2024年出栏肉牛1500余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在正安县土坪镇新洪村,村民王志远流转100亩土地开办驾宏山庄,以齐全的设施和地道的农家菜吸引了大量游客;安场镇兴庄社区的石云农场则集水果采摘与休闲娱乐于一体,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乡村的独特魅力。
在发展产业过程中,贵州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贯彻“抓两头、带中间”思路,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的挂钩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盘州市大山镇大力发展刺梨产业,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盘活村级“三资”,探索村级集体“三资”入股辖区煤焦化企业、推动刺梨产业优势村强强联合、以强村带弱村,使全镇28个村(社区)产业有支撑、致富有门路、发展有收益。
目前,贵州省持续培育壮大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鼓励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庭院经济、民宿经济。同时,深入实施“六六就业稳岗计划”,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建筑企业建立稳定用工机制。
学以赋能 激活内生动力
去农家书屋查阅书籍、在线上平台获取学习资源、参加线下讲座和实践活动……龙里县冠山街道五新村村民王晓辉的乡村学习生活忙碌而充实。
“学在农家”抓住人才建设这个关键。五新村打造“学习强村”品牌,组织志愿者开展乡土文化、手工艺品制作、山货电商、视频剪辑、农副产品加工等培训,帮助村民练就真功夫、掌握硬本领,成为复合型人才。
专家讲座、现场实训、分组研讨、案例分析、互动体验……7月28日,全省50名乡村文化体育活动骨干参加了2025年贵州省高素质农民省级“乡土文化能人”专题培训。该培训旨在培育一批“懂文化、爱体育、能策划、会组织”的本土文化体育带头人,为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村字号”文体活动品牌、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和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人才动力。

强化人才队伍,集聚振兴“智”能。“曾经,我的视野局限于贵阳本地市场,但‘头雁’培训让我了解了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和发展方向,拓宽了思维和眼界。我希望未来能带着家乡的农产品走出去。”在贵州“头雁”培育能力提升集训班分享会上,贵州彩妞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美玲由衷感慨。
“头雁”领学,“雁阵”齐飞。2022年以来,贵州大力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通过系统培养,“头雁”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拓展了人脉和资源。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贵州省聚焦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培育高素质农民和致富带头人,大力实施组团式帮扶,鼓励和引导年轻人返乡创业,让人才助力发展问题解决,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乐享美居 新风尚绘新景
在议事亭畅所欲言,在积分超市兑换奖励,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能参与——习水县程寨镇石门村70岁的村民倪正帮在晚年重拾“意气风发”的感觉。
用积分兑换礼品,是石门村“五微”工作法的重要一环。该村组建微治理平台,深入开展党建、法治宣传、德治协商等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同时通过“党建+积分超市+基层治理”模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的积极性,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也逐步培育了诚实守信、乡风文明的新风尚。
围绕“乐在农家”,贵州不断繁荣乡村文化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创新村寨治理方式,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群众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干净的厨房、灶台、餐桌和沙发——凤冈县进化镇黄荆村齐星村民组村民罗盛旭的家在今年4月旧貌换新颜。他将闲置圈舍改造成厨房,家庭环境显著改善。“现在切菜都有了两块菜板,一块切素菜,一块切荤菜。”罗盛旭乐呵呵地说。
“美在农家”行动不仅是一场农村美化运动,更是一场深刻变革。贵州积极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效改善了家庭及周边环境卫生,为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贵州省着力打造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美丽乡村,坚决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大力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有效整治农村乱堆乱放,清理残垣断壁,新(改)建农村卫生户厕16万户,改造一批畜禽养殖圈舍。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已分别达到58%和90%。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潘佳本
三审 赵勇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11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