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让坏人一本正经地说话,司马迁如此记叙淮南王刘安谋反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23 21:13:00 来源:精彩生活

对话,跨越两千年;邂逅,司马迁密码。

但凡坏人一本正经地说话,大概是颠倒黑白了。

关于淮南王刘安谋反案,上回我们说到辟阳侯审食其之孙审卿为替祖父报仇,所以在公孙弘面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最终案件由酷吏张汤审结。

这在当时是一起震惊朝野的特大案件,“所连引与淮南王谋反列侯二千石豪杰数千人”,淮南王刘安谋反竟然牵扯到好几千人。而“列侯二千石豪杰”可以说都是当时的精英群体:“列侯”,爵位最高;“二千石”,相当于省部级高官;“豪杰”,地方有权有势的群体。

让坏人一本正经地说话,司马迁如此记叙淮南王刘安谋反案

“衡山王赐,淮南王弟也,当坐收”,衡山王刘赐,淮南王刘安的弟弟,竟然也受到牵连,按律法应当逮捕收押。执法部门向汉武帝请示处理意见,汉武帝将此事交由丞相与诸侯研究,“会肄丞相诸侯议”。

当众诸侯与丞相公孙弘研究时,有两个诸侯王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赵王刘彭祖和胶西王刘端,他们同为汉武帝的兄弟,汉景帝之子。司马迁不仅引用了他们的意见,而且还明确点名这两个诸侯王。

赵王彭祖、列侯臣让等四十三人议,皆曰:“淮南王安甚大逆无道,谋反明白,当伏诛。”——《史记·列传第五十八淮南衡山》

赵王刘彭祖、以及列侯让等四十三人都说:“淮南王刘安大逆不道,谋反之事罪证确凿,理当问斩。”刘彭祖与众位大臣一起商讨的结果,对刘安杀无赦。

让坏人一本正经地说话,司马迁如此记叙淮南王刘安谋反案

刘安画像。

胶西王臣端议曰:“淮南王安废法行邪,怀诈伪心,以乱天下,荧惑百姓,背叛宗庙,妄作妖言。《春秋》曰‘臣无将,将而诛’。安罪重于将,谋反形已定。臣端所见其书节印图及他逆无道事验明白,甚大逆无道,当服其法。而论国吏二百石以上及比者,宗室近幸臣不在法中者,不能相教,当皆免官削爵为士伍,毋得宦为吏。非其吏,他赎死金二斤八两。以章臣安之罪,使天下明知臣子之道,毋敢复有邪僻背叛之意。”——《史记·列传第五十八淮南衡山》

胶西王刘端说:“刘安无法无天,不走正道,心怀叵测,扰乱天下,惑乱百姓,背叛祖宗,妖言惑众。《春秋》云:‘臣毋将,将而诛。’刘安罪行不是刚刚萌发,谋反已是事实。据我看来,将他的反叛用具验明之后,即可将之正法。淮南国二百石以上官吏及与此俸禄相当者,以及王家宠臣,虽没有反叛事实,但没有辅助好淮南王,都应免职,可削其爵位为平民,不让他们再做官吏。其他不是官吏的人每人交赎死罪黄金二斤八两,这样就可以公布刘安罪行,使天下人都明白为臣之道,不敢再有坏心,反叛朝廷。”

从司马迁引用赵王刘彭祖、胶西王刘端的话来看,绝对一本正经,维护正义的化身。所以,“丞相弘、廷尉汤等以闻,天子使宗正以符节治王”,丞相公孙弘、廷尉汤等将诸王意见上奏给汉武帝。

刘彭祖和刘端对淮南王刘安的处置可谓又狠又准,而且均明白无误地指责淮南王刘安谋反。这两个诸侯王的处置意见顺理成章地通过丞相公孙弘和廷尉张汤呈报给汉武帝的,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其中猫腻!

让坏人一本正经地说话,司马迁如此记叙淮南王刘安谋反案

张汤画像。

对两位诸侯王的商讨结论暂且不做过多解析,从《五宗世家》看看赵王彭祖、胶西王端到底是什么人?从司马迁的详细介绍来看——人品低劣,并非善类。

“彭祖为人巧佞卑谄,足恭而心刻深”,刘彭祖为人巧诈奸佞,卑下奉承,表面上谦卑恭敬讨好人,内心却刻薄阴毒。司马迁对刘彭祖的概括没有避讳,不仅到位而且犀利,与丞相公孙弘不分伯仲。

“好法律,持诡辩以中人”,刘彭祖喜好玩弄法律,善于利用诡辩中伤他人。

“相、二千石欲奉行汉法以治,则害于王家”,相国、二千石官员都是朝廷委任,如果他们在赵国奉行汉朝法律治理政事,必然会妨害王家。

“是以每相、二千石至,彭祖衣皂布衣,自行迎,除二千石舍,多设疑事以作动之”,所以每当相国、二千石级官员到任,刘彭祖便穿着黑布衣(这些衣装为奴仆下人穿着),亲自出迎,清扫下榻住所,故意惑乱之事来引动对方。

刘彭祖为何如此卑下奉承呢?

“得二千石失言,中忌讳,辄书之”,一旦官员言语失当,触犯朝廷禁忌,刘彭祖就会拿出来小本本把这些话记录下来。

刘彭祖手中有了拿捏朝廷下派官员的把柄,如果朝廷官员想奉法管理,他就拿出黑账威胁;如果对方不顺从,就上书告发,并以作奸犯法图谋私利之事诬陷对方。刘彭祖在位五十多年期间,朝廷官员没有任职超过两年的。

这样的赵王彭祖先生,是否该相信他的商讨结论呢?司马迁摘录用以证明刘安谋反,是不是该怀疑呢?

让坏人一本正经地说话,司马迁如此记叙淮南王刘安谋反案

刘安画像。

再看司马迁对胶西王刘端的记录,“为人贼戾,又阴痿,一近妇人,病之数月”。

刘端身体有病,患有阳痿,一但接触过女人,就会因此病几个月。身体的残缺,大概影响了刘端的心理健康。“贼戾”在《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残暴凶虐。

司马迁继续举例子说明,刘端曾宠爱过一个年轻男子,任为郎官。这个年轻郎官不久与淫乱后宫,“禽灭之,及杀其子母”,刘端不仅捕杀了郎官,并且杀死了他的儿子和母亲。

相好的竟然移情别恋,杀!这只是证明刘端残暴凶虐。

“数犯上法,汉公卿数请诛端”,刘端屡次触犯天子法令,汉朝的公卿大臣多次请求诛杀他。“天子为兄弟之故不忍,而端所为滋甚”,汉武帝因为手足兄弟的缘故没忍心,刘端的行为反而更加过分。

“有司再请削其国,去太半”,有关官员两次请求削减他的封地,于是削夺了大半。“端心愠,遂无为訾省”,刘端由此怀恨在心,于是对封国内的钱财不再计算管理。对自己管辖的封地都不在意,他会在乎汉朝的社稷?

“相、二千石往者,奉汉法以治,端辄求其罪告之,无罪者诈药杀之”,朝廷派往胶西相国、二千石级别的官员,奉行汉朝规定治理胶西。刘端总是找出他们的罪过报告朝廷;找不到罪过的就用诡计毒死他们。

针对以上种种,司马迁评价刘端,“所以设诈究变,强足以拒谏,智足以饰非”,设诡计的办法穷极变化,强横足以拒绝他人的劝谏,智巧足以掩饰自己的过错。

用现在的话来说,刘端就是一个诡计多端,不听别人建议,我行我素,而且又总能掩盖自己过错的十足混蛋。

而朝廷派的官吏如果遵从刘端的办法治理政务,就会被朝廷以法治罪。“故胶西小国,而所杀伤二千石甚众”,因此胶西虽是小国,而被杀受害的官员却很多。这就是刘端,无论是从为人还是处理国事,都是混蛋透顶。

让坏人一本正经地说话,司马迁如此记叙淮南王刘安谋反案

@七品草民猜想无论是刘彭祖还是刘端同为景帝之子,自然对刘彻占居皇位心存不满,只是无力反抗而已。所以,经常拿朝廷派往诸侯国官吏出气,当刘安案件让诸侯讨论时,他们自然乐得落井下石。

从《五宗世家》中可知刘彭祖、刘端人品如何了,然而,司马迁却大肆引用这两人对刘安进行评判,这字面呈现的内容应该怎么理解呢?

所以,当@七品草民读到此处时,不自觉地翻阅《五宗世家》再看看司马迁对刘彭祖、刘端的记叙,总感觉有些别扭。或许这让@七品草民对刘安谋反持怀疑态度的原因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3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淮南王刘长究竟有没有造反?
...排序都靠前。无论各种场合位置和顺序向来是很讲究的,司马迁究竟为何要如此安排呢?确实很让人费解,而且从《淮南王列传》的行文中看不出端倪。刘长像。关于刘长的身世说起刘长的身世,两
2023-05-19 08:52:00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背后,有什么政治斗争?
...杂的政治斗争纠结在一起,形成了十分复杂的局面。依据司马迁的记述,构成当时思想领域斗争的内因,可细述为如下两点:一是统治集团内部不同势力,趁汉武帝年纪尚轻、羽翼还不时尚时,打着
2023-01-20 23:24:00
淮南王刘长的身世之谜:他是刘邦的亲生儿子吗?
...没有告知刘邦,是为了避免尴尬或避嫌?还是心怀鬼胎?司马迁:“厉王(刘长)有材力,力能扛鼎‘’,史载,刘长性格暴烈,勇武有力,这个跟刘邦可一点都不像。刘邦到赵王这里,为何不从宫
2023-01-12 21:24:00
淮南王刘安长女堪称大汉“交际花”,从宰相到侍卫都是裙下之臣
...安是发明豆腐的第一人,所以刘陵才是真正的豆腐西施。司马迁《史记》:“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辩。刘陵不仅貌美,而且非常聪慧,口才了得。刘安为了扩大自己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拉拢心腹
2023-06-08 17:11:00
为何说代王后一脉五个人死亡疑点重重
...一脉五个人,没有留下名字,也没有任何封号,就这样被司马迁一笔带过,仿佛一缕青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这个平平无奇的两句话,却引起了后世的无限猜想,因为这五个人的死亡疑点重重。
2023-02-20 21:35:00
秦始皇北伐胜利后还要修筑长城,修建长城的两个原因
...向北迁徙。 二、修筑长城的原因(一)“亡秦者胡也”司马迁认为,秦始皇攻打匈奴、修建长城,是因为方士的一句预言。《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记载,一位名叫庐生的燕地方士从海外归来
2023-02-15 21:49:00
固陵之战,刘邦言而无信,撕掉和约追击项羽,西楚惨败,被围垓下
...其稀碎,以至今人难以探寻陈下之战的奥秘。那么为什么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忽略了对陈下之战的详细描写呢?这主要和司马迁的写作特点有关系。司马迁并不是一个军事专家,他详细描写战
2024-02-25 16:14:00
...的重要遗赠之一,是自古以来的重要都会。”姚尚书说,司马迁《史记》载:“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寿春作为楚国都城时期,建有王城、相国城等,城市规模十分可观,加上此前
2024-05-21 04:00:00
简介西汉初年大臣袁盎
...朝廷中名声大振。直言劝谏谏帝之好宦官赵同(即赵谈,司马迁为避父讳写作赵同)仗着文帝的宠信,经常在文帝面前造谣中伤袁盎,袁盎忧愁不已。袁盎的侄子袁种劝袁盎在朝廷上公开羞辱一下赵
2024-07-01 20:5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