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流失海外圆明园石柱重回故里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23 10:02:00 来源:海外网
流失海外圆明园石柱重回故里

李炳仁(右)和刘尚平两位老人在参观“圆明园石柱回归展”。

流失海外圆明园石柱重回故里

石柱运抵圆明园点交时的照片。

流失海外圆明园石柱重回故里

关于回归石柱的专家咨询会现场照片。

流失海外圆明园石柱重回故里

圆明园天心水面石质文物展区。

流失海外圆明园石柱重回故里

西洋楼铜版图之海晏堂东面石柱使用场景。

10月17日下午,圆明园遗址公园正觉寺最上楼一层,陆续有观众进来参观近日开展的“圆明园石柱回归展”。

82岁的李炳仁和太太刘尚平相携而来。“我们住得不远,坐公交车需要8站,今天是专程来看这个展览。”李炳仁告诉记者。在不大的展厅中,两位80多岁的老人驻足在石柱及展板前,有时李炳仁会将展板上的内容念给刘尚平听,有时两人会讨论石柱的雕花和用途。1个多小时观展下来,他们的最深感受是:“这些石柱能回来真不容易。正因为祖国强大了,这些文物才能回来。”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物承载着历史的厚度,文物传递着文化的深度。两位老人的感叹折射出的意味正如展览结语中所言:“让漂泊在外的文物回到故土,是中华儿女责无旁贷的使命,亦是祖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体现。”

回归之路

圆明园的百年沧桑、文物聚散,牵动着国人心弦,流失文物的下落和归属最为大众瞩目。7件石柱文物回归原属地——圆明园,是继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这些石柱回归祖国,经历了曲折又漫长的过程。

2013年8月,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怒波应邀参观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发现展出的圆明园石柱,当即表达了希望圆明园石柱回家的愿望。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怀揣爱国之情以及对母校北京大学的深情厚谊,黄怒波决定推动石柱回到中国,存放于北京大学校园里进行展览。经反复商议,科德博物馆内部就石柱回归一事达成一致意见。

同年10月,科德博物馆前馆长爱兰德带领科德博物馆基金会成员应邀访问北京大学、中坤集团和圆明园。11月,北京大学相关专家及中坤集团代表访问科德博物馆,初步判断科德博物馆馆藏石柱疑似源自圆明园的石构件。12月,经过多次沟通,中坤集团、北京大学及科德博物馆签署三方合作协议,约定将7根石柱运回中国,并合作开展文化交流活动。2018年4月,挪威文化部审核批准了科德博物馆关于该批石柱文物的出境许可,同意将石柱归还中国。

2019年10月,国家文物局积极协调北京大学和中坤集团,推动将该批石柱存放在圆明园或其他具有文物进境免税资格的博物馆。2020年9月,为促成石柱尽快回到中国,北京大学委托中坤集团全权负责7根石柱的运输等相关工作。

2023年3月至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推动,海关总署密切配合,在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天津管理处等多方共同努力下,7根石柱以“文物”名义顺利入境。6月20日,7根总重超过2.6吨的石柱安全运抵北京,21日于圆明园完成文物点交入库。

历经百年辗转,几经周折,7根石柱终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石柱真容

此次回归的石柱均为汉白玉材质,通高约80—92厘米,立面有雕花造型,品相较好,推测均来自西洋楼遗址区。这些石柱正面纹饰以西式番花、贝壳纹等西洋雕花为主,侧面花瓶内花束则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兰、荷花、菊花等中国传统花卉为主,圭角卷云纹、开窗的海棠线雕刻方式等亦与中国古建望柱、栏板相同,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

2023年6月30日,国家文物局组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开展实物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7件文物为汉白玉质地,工艺精湛,浮雕雕刻花卉、缠枝几何纹饰,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因素。其质地、纹饰均可与现存圆明园西洋楼遗存的文物对照。该组文物保存较完整,略有风化痕迹,据工艺、纹饰和材质情况,可定为真品。该组文物原存于科德博物馆,该博物馆旧藏中有大批民国时期文物。原持有者于民国时期曾长期在中国工作,该组文物应为其在此时期获得并流出中国。”

目前,在圆明园天心水面石质文物展示区、残雕沉思石质文物展示区及西洋楼多个遗址中,均展示有造型丰富、纹饰多样的圆明园石柱文物。这些残留的石柱见证了圆明园历史的辉煌,也经历过苦难悲怆的过往,更寄托了中华儿女对于文化兴、国运兴的美好愿景。

通过回归石柱与现存石柱对比可发现,这7根回归的石柱,整体造型统一而细节有别,其纹饰、形制与圆明园现存部分石柱的纹饰、形制十分相似。

当时用途

这7根回归的石柱在当时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相关专家表示,圆明园西洋楼建筑以木质梁柱为基础,通过用砖砌筑内墙,外部包以汉白玉等石材的方法建造。其建筑主体仿西方巴洛克风格建造,常在建筑上设立石柱作为望柱或栏杆连接物使用,同时还具有装饰的作用。两侧没有雕花的石柱应为建筑上的联排装饰物,两侧饰有花瓶或花纹的石柱则用于楼梯或楼层平台栏杆部分,花瓶的样式则是配合栏杆形制雕刻而成。

比如原编号为VK4727的石柱高87厘米,宽49厘米,重约342千克。此石构件为雕西洋花建筑构件,汉白玉质地,造型为长方体。相邻两面开光内均刻有西洋式装饰图案,另两相邻面雕刻立体花瓶内插玉兰花束,圭角有雕花。据此推测可能原位于两段垂直栏杆的交接处。

在展览中,还专门介绍了“铜版图里的石柱”——在现存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西洋楼铜版图中,可见海晏堂、谐奇趣、方外观、养雀笼、远瀛观等均使用了较多的石柱,这些石柱分布于庭院、喷泉池边、楼梯、楼层平台等处,发挥着实用、审美的价值。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7根石柱的回归,为圆明园文物保护利用和博物馆展览展示谱写了新的篇章,也为新时代社会力量投身流失文物返还工作创立了新模式,开辟了新路径。

链 接

目前,中国与157个国家签署文化、文物、旅游合作协议,与25个国家签署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政府间协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37批次、1800多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祖国,涉及美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埃及、土耳其,以及港澳台等13个国家和地区。

延伸阅读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促进了多批次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在此次7根石柱回归过程中,社会力量慷慨奉献、主动作为,高等院校热心支援、建言献策,抓住海外收藏单位相向而行、释放善意的有利契机,国家多部门统筹引领、保驾护航,保护机构尽心履职、勇于担当。各方密切合作,历经10年,最终促成石柱回到原属地。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国家文物局提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10月23日 第 11 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3 12: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时隔163年,五件兽首铜像首次重聚圆明园
自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包括十二兽首在内的众多珍贵文物被无情烧毁、非法掠夺。一条艰难又坎坷的流散文物回家之路就此开始。全文1596字,阅读约需3分钟新京报记者 吴为 浦
2023-10-20 15:33:00
流失海外的7根石柱文物回归圆明园 13日起展出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13日上午在北京圆明园博物馆举行。展览集中展示7件圆明园流失石柱文物,呈现了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
2023-10-13 16:27:00
圆明园7根石柱回归!
13日,“最美的重逢——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活动”在北京圆明园举行。活动上,圆明园7根石柱回归祖国。历经百年辗转,几经周折,7根石柱终于重新回归祖国怀抱
2023-10-13 17:27:00
不完全统计海外博物馆有中国文物167万件 近年来已追回部分文物
...亚国家美术馆和澳大利亚友人捐赠。2023年3月至6月,7根圆明园流失的汉白玉石柱顺利入境中国,并在北京圆明园展出。这些石柱于1860年流失海外,后被挪威一家博物馆收藏,经过十
2024-11-10 13:28:00
【跟着课本看北京 · 圆明园】沧桑巨变 在百年浮沉中奋发兴国
...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1861年,雨果的一封信,就此开启了众多西方人关于东方想象的篇章。位于西洋楼遗址区的雨果雕像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
2023-12-10 04:23:00
2023,归去来兮!
...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关于“归”的瞬间。大熊猫们归国、圆明园石柱重归故土、奥运奖牌递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故乡……他们的归途纵有艰辛,但总有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前行。一起回顾!
2023-12-22 18:41:00
已行拘、禁止入园!圆明园最新通报——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今晨,圆明园管理处发布通报称,攀爬圆明园遗址文物的游客已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管理处也已将涉事人员列入不受欢迎名单,禁止进入圆明园游览。此外,经评估,相关文物未受
2023-03-12 14:47:00
“小海记者团访海淀行业达人”活动举办 30名小记者获表彰
...“没想到在海淀还深藏着这样优秀的医疗科技企业!”“圆明园采访的经历让我知道文物保护任重道远!”活动现场,孩子们把自己在采访中遇到的故事讲给家长和现场读者,也通过宣讲展现着海淀
2024-09-24 16:18:00
桅杆背后的科举功名
...得相应功名,其次,家庭得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据清《圆明园内工侧记》记载,修圆明园时,竖一旗杆,要“搭井栏架子,挂绳秤,安夹杆,上宝顶,扎缚绳一百四十斤,搭材匠二十四工,壮夫十
2023-10-16 01:5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2025-09-18 10:15:00
3500年的建城史,邢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眼中,邢台又占据着怎样的历史地位?翻开典籍,《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
2025-09-18 10:21: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