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百年光影 留几番沧桑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22 00:39: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芜湖日报

清末官府

百年光影 留几番沧桑

百年光影 留几番沧桑

□ 记者 郭青 文 梅韬 摄

记者在芜湖古城采访时,远远就看见清末官府高挑的屋檐。冬日的暖阳,让这座百年老宅显得格外的古色古香。走进这座小洋楼,目光所到之处,过往岁月仿佛触手可及。

时光倒退100多年,彼时的芜湖得风气之先,在全国政治经济版图上地位越来越显赫。随之而来的就是当时芜湖县衙职员的大幅增加,办公场所十分缺乏。于是就在离县衙不远处的薪市街上新建起一座官府,成为又一处官吏办公的地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清末官府。据说这座建筑的设计师有着留洋背景,所以整座建筑带有明显的西洋建筑风格。

进入民国之后,清末官府成了百姓居住之地。1930年,这座建筑迎来了它的新主人——滕松如。

滕松如(1870-1955),祖籍江苏江浦,生于芜湖。其父曾为太平天国京府邸乐队的乐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逃往外埠,后定居芜湖。滕松如14岁便由其父送往和县的仁寿堂药号当学徒。由于他学习刻苦,仅仅三年之后就升任仁寿堂掌事,由此开始了其悬壶济世的行医生涯。1930年前后,滕松如回到芜湖,看中了清末官府前楼的极佳位置,出资购买下来,并在大门上挂出“金陵儒医滕松如”的牌匾。从此,清末官府有了第二个名字——滕公馆。至上个世纪40年代,滕松如是芜湖名中医“四老”之一。滕松如之子滕脉华(1901-1958年),受其父影响,1916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于上海著名中医丁甘仁,1927年受聘任北伐军军医,同年底回芜湖,与父亲一道行医。曾被誉为芜湖中医“四少”之一。1951年被推选为芜湖市中医师公会副主委。

1937年芜湖沦陷,滕氏父子被迫迁往内地,滕公馆被日寇占领。在此期间,滕公馆被严重破坏,一楼所有隔墙全被拆除,用作马厩。二楼是日军军官休息场所,阁楼充作了监狱。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这里成了新华通讯社的临时办公地点,同年4月29日在这里创办了《新华电讯》,这是人民政权成立后芜湖创办的第一份红色报纸。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这里先后成为芜湖纽扣厂、芜湖第二塑料厂的厂房和职工宿舍。当年这两座小洋楼里最多时住着31户人家的近百口人,颇有点电影《72家房客》的感觉。

2018年,随着芜湖古城改造,百年老建筑清末官府也开始了它的华丽转身。经过3年的精心修缮,2021年11月20日,芜湖书房·占川书局正式对外开放。这是镜湖区首个对外开放的芜湖书房,也是我市第一家民营的芜湖书房。

目前芜湖书房·占川书局,一楼做文创、书籍的销售;二楼做阅览室、活动空间;阁楼为办公区域。作为一家芜湖书房,市图书馆提供了1万多册的藏书供市民免费借阅,这些藏书可以在市图书馆及全市范围内任何一家芜湖书房里通存通借。它集免费阅读、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文化休闲等多元化功能于一体,群众在“家门口”即可阅读、休闲,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2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第二届(安徽·芜湖)长江文化艺术交流周开幕
...绕"拥抱长江""唱响长江""诵读长江""写意长江""品味长江""光影长江"六大主题板块,精心策划21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充分展示长江文化遗产,激活长江历史文化资源,促进
2024-10-19 11:05:00
... 芜萱) 手机预约、刷脸进入、AI智能识别……走进位于芜湖市镜湖区赭山中路宜邻中心五楼的宜邻书房,信息智能化带来的便捷体验扑面而来。作为芜湖市首个AI智能书房,正在试运营的宜
2024-01-04 07:25:00
人民建议丨公共阅读空间服务水平如何提升?安徽芜湖网友留言获回应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人民网芜湖3月31日电 (胡雨松)家门口的图书馆和城市书房,如今已成为市民学习、休闲的好去处。公共阅读空间图书质量高低和阅读环境好坏,成为不少市民共同关
2025-03-31 12:10:00
芜湖书房:开展“法治微书房”宪法宣讲活动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12月2日,芜湖书房·马饮书房、马塘书院、文昌书苑、弋江南书苑、江湾书院、白马洞天书院、观湖书院、花津书苑八家书房联合芜湖市弋江区人民检察院“弋”心“未
2023-12-04 16:33:00
本文转自:芜湖日报本报讯(记者 杨友艺) 日前,20家2023年度安徽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评选结果出炉。芜湖书房·江湾书院和49号书房两家荣登榜单。此前,芜湖书房·赤铸书院曾入
2024-01-23 02:43:00
本文转自:芜湖日报□记者 康丽编者按:当下,读书对很多人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更多人重拾阅读之美,从快餐式文化中回归,以阅读涵养城市文化,需要整个社会的正向激励。近年来,芜湖大
2024-05-08 02:14:00
本文转自:芜湖日报大江评论员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亦然。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完美契合其文化消费需求,折射出一座城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
2023-03-07 04:47:00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芜湖市繁昌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全区共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191场,共8万余人次参与,其中线上活动
2023-01-04 16:02:00
站在年边,细品老芜湖的年味儿
本文转自:芜湖日报站在年边,细品老芜湖的年味儿“阅·芜湖 城市记忆讲坛”元旦开讲□记者 田琦 文/摄 每到元旦,年的气氛就渐渐聚拢而来,站在公历新年盼望农历新年,是大人孩子潜意
2024-01-03 02:1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
巷遇②|遵义这条宝藏老街穿越百年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
2025-09-18 16:17:00
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爷爷留下的一块旧怀表。表壳斑驳,指针早已停摆,背面刻着模糊的“1945.9.2”,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2025-09-18 16:47:00
大皖新闻讯 9月17日上午,《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新书发布会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会,围绕该书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展开研讨
2025-09-18 18:29: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郑州最早“一环”,承载3600年城市史
大河网讯 郑州市区“一环”内,3600年前曾经崛起了一座商代都城。郑州商代都城是商王朝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都城,它奠定了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规制
2025-09-18 19:36:00
值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9月18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开展,展出包含遗址
2025-09-18 21:50:00
9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1006发掘资料,该墓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阶段,从随葬器物判断,墓主应是一代倗国国君
2025-09-18 22:22:00
“九一八事变后,外公童长荣担任东满特委书记,带领军民开辟了10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4支反日游击队,还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2025-09-18 23:23:00
“‘英雄’曾是家人口中的回忆。今天,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看到这么多史料和展品,我又重新感受了‘英雄’二字的重量:那是对国家生死与共的牵挂
2025-09-18 23:23:00
《义勇军进行曲》:从东北抗日烽火中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座“国歌墙”巍然屹立它长8米
2025-09-18 23:56:00
9月18日,防空警报划过城市天际,电影《731》在全国影院同步上映。影院之内,几乎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掩面而泣,神情凝重
2025-09-19 04: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