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通辽日报
□任志鸿
我是陈福泰老先生的微信好友,朋友圈里的忠实粉丝。自2014年1月30日先生发布第一条朋友圈始,已经追随着先生近十年光景了!
早就知道陈福泰先生是个奇才,开鲁县的笔杆子,痴迷读书,藏书数千册,自称“三乐堂”堂主。但因年龄差距,我在开鲁工作期间无缘近距离欣赏先生的人格魅力。但在《开鲁报》工作时,我常听总编方纲先生提起,说福泰先生文笔犀利,为人刚直,常常语出惊人,未曾谋面时便对先生有一种敬仰之情。我爱人大学毕业前夕在保险公司实习,需要单位出具实习鉴定,正是陈福泰先生任公司一把手,他在实习鉴定里客观公正地评价了一个实习生的工作表现,对初出茅庐的小青年给予了充分肯定,成为我爱人毕业档案里精彩的亮点,也为他步入正式的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直到我走进陈福泰先生的朋友圈,在一篇篇博文里,一个真实的、可爱的、纯粹的、立体的老人与我迎面相遇:他喜美食、喜美酒、喜山水、喜花草、喜天伦之乐,与平常老头最大的区别是犹喜读书,淘书成痴,爱书成瘾,即使身患重疾,书籍也是慰藉他精神的一剂良药;他吃过苦、流过汗、偷过鱼、曾为小民,后为小官,但始终心系百姓冷暖,不惧上级官威脸色,全凭良心做事;他善恶分明,坦诚交友,很让人羡慕在那个年代,好朋友一旦交下就是肝胆相照的一辈子。
因为喜欢看陈老朋友圈里的那些随笔往事,所以一路追随十年。当得知陈老有出书的愿望,我便主动请缨担当书稿校对,也有近水楼台得以系统饱览全书、先睹为快之私心。当厚厚的、十余万字书稿摆在案头,心里不由得震惊了。时间真是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持久耐力,只要想做,真是没有什么做不成的。陈老说他发在朋友圈的稿子,都是先在纸上写成草稿,再往手机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成文。就是说,这十余万字的成品稿,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付出双倍的时间和精力才得以面世。这需要写作者的耐心与坚持,更需要一个写作者对文字的虔诚与敬畏才能做到。
由此,我联想到作家刘庆邦在名家谈写作里提到王安忆的写作秘诀。王安忆说:“写小说就是这样,一桩东西存在不存在,似乎就取决于是不是能够坐下来,拿起笔,在空白的笔记本上写下一行一行字,然后第二天,第三天,再接着上一日所写的,继续一行一行写下去,日以继日。要是有一点动摇和犹疑,一切将不复存在。现在,我终于坚持到底,使它从悬虚中显现,肯定,它存在了。”写作是一项劳动,每一个以笔为劳动工具的写作者正是靠着辛苦的劳动填满了时间,让人生的虚无有了可以触摸的真实,有了可供品读回味的依托,让人生之路变得有迹可寻。
陈福泰老先生就是这样,在退休后颐养天年之时,主动选择了这样一项劳动——写作。也许他并不认为发在朋友圈里的文字是一种写作,只是一种心情记录,对往事的追忆,对读书的感悟,或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或是某一时刻对某一事物的触景生情。但是细观全书,在每一篇里你看到的都是“认真”二字,没有随意敷衍,不论是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功夫,还是对待朋友和自然万物的人生态度,都能看到写作者坦荡的赤诚之心。十年磨一剑,老人终于亲手搭建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之塔。
陈福泰先生一辈子读书,与文字打交道,但他却在一些场合里郑重声明自己不可称为“文人”。他曾是“开鲁县第一大秘”,调研文章、政策解读、汇报材料、工作总结等公文,都出于他的笔下,他注重调查研究,不浮夸,写材料接地气,不惟领导之意图是从,尊重客观事实,为此得罪过当权者。但他始终一身正气,从不趋炎附势,不肯摧眉折腰,葆有读书人的风骨。在“往事”单元里,那么多的故人往事,娓娓道来,让我对曾经熟悉的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们看到作者无论是做民政助理、还是公司一把手时,都能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毫无利己之心,敢于为民发声;在工作中与平民百姓打成一片,与同事结下兄弟般的革命友谊,友人甚至可以为自己的儿女婚事当家作主;在与朋友的日常交往中,慢慢找寻到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知己,把酒言欢,吟诗作对,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岂不快哉!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汪曾祺先生的一句话深深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热爱生活的人。对生活里某一事物的深沉热爱,或鱼鸟或草木,沉浸其中,痴迷其中,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继而找到人生的意义。陈福泰先生深谙此趣,和夫人读书养花,甘之如饴。读书与旅行,是和他养花种草一样重要的事情。在陈老的朋友圈里,可以看到,“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陈老与夫人每年相伴旅行,不仅走遍祖国名山大川,尽享舌尖上的美食,他们旅行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到当地的图书馆、书摊淘书,有时为了淘得一本书,不惜多次往返某地,为了购书可以倾囊,不觉尴尬,只觉欢喜,书痴的可爱形象毕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陈先生的旅行是以书为导航,凡至一处,必访名贤,仿佛与故人有约,让旅行有了印证所读之书的意义。
读《福泰微语选》,常会掩卷深思。这是一位耄耋老人站在岁月之巅对往昔的深情回望,是对自己一生心路历程的真实描述,自传体也好,回忆录也罢,这是一个在开鲁大地上土生土长一辈子的读书人用文字交付给这片厚土的真诚答谢与温暖慰藉。
中国著名翻译家、活了103岁的杨苡先生曾说过,“当我能将心里的话痛痛快快变成纸上的文字时,这可能意味着我没有白白浪费掉生命。”
陈福泰先生便是这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7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