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温州日报
刘基的开国贡献不大吗
——杨讷先生观点之我见
金邦一
10月10日温州日报风土版刊登了笔者的《从史籍看刘基的开国军功》,介绍了刘基的八大军功。
从明初开始,刘基作为明开国元勋,对明王朝的建立立下卓著功勋的观点一致非常稳定。这种观点在新世纪之后,产生了一些变化,一些人对刘基的开国功劳提出质疑。率先提出观点者、典型性质疑者是已故杨讷先生。他在《刘基事迹考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中直接云:“刘基对明朝的开国贡献不那么大。”在叙述刘基具体参与的重大战役时,杨讷认为刘基的功劳存疑乃至无有。如至正二十年的龙江之战、二十一年的攻打安庆和江州,杨讷都认为《明太祖实录》的叙述比《行状》可信,刘基并没有参与谋划伏击陈友谅、舍安庆而径取江州的计策;至正二十三年的鄱阳湖大战,杨讷认为选择决战地点的“控湖口之计”也许出自刘基,救朱元璋之事是“愈说愈神”的虚构情节,“金木相犯日决胜”是刘基装神弄鬼的术士手段。根据杨讷的叙述,刘基在决定明政权建立的三次大战中的功劳是近乎乌有的。这样的结论,和存世大多数史料的观点相悖。
通行的质疑刘基功劳证据,是刘基在明初只被封为伯爵,这也是杨讷先生“刘基对明朝的开国贡献不那么大”的强有力基点。洪武三年(1370),明朝进行了首次爵位的封赏,刘基仅被封为伯爵,且位列三十六位功臣中的最后一位;俸禄两百四十石,仅仅是倒数第二位的忠勤伯汪广洋的2/3。仅从爵位封赏角度考量刘基的开国军功,杨讷先生的推论非常有利。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爵位的高低,是单纯地按照开国军功的大小决定爵位的先后。第一、李新峰延续朱鸿、张华的考察线索,对洪武三年的封爵情况进行辨析,认为不是军功,而是加入红军阵营的早晚、“从军”与“归附”的差别,乃至籍贯是否濠州等因素,强有力地影响到勋贵封赏。而归根到底,与朱元璋确立主从关系的早晚,是决定勋贵排名的主要指标。在这个背景下,刘基作为最后一位入朱元璋阵营的归附者、淮系集团外的浙江人,在洪武三年的封爵中排名最后顺理成章。因此这次封爵结果,并不能充分证明刘基开国功劳的“不那么大”。
第二、一些刘基任职、家族封赏的史料还提供了与杨讷先生观点相反的证据。如洪武元年(1368)四月,朱元璋离开南京到汴梁,留守南京的是丞相李善长和御史中丞刘基,两人事实上成为朝廷的主政者,刘基在留守过程中作为主动(如和皇太子一起纠正不法),行使了宰相职权的权力,这很大程度上是以刘基在元末明初开国战争中积累的威望为基础的。洪武元年十一月,朱元璋便“累欲进公(刘基)爵”,并封刘基的祖、父的爵位。明初的第一次封爵是洪武三年(1370)十二月,在此之前,并没有功臣得到封赏。朱元璋对刘基本人的封赏为刘基推辞,最后以刘基祖、父被封为永嘉郡公作为刘基的开国功劳之报。在朝中大臣还没有封爵的情况下,朱元璋提出对刘基封爵的看法,一般认为是以刘基在明开国战争中的巨大贡献作为基础。
第三、明初当事人具体记载,也对杨讷的观点形成有力质疑。刘辰至正十八年(1358)就被朱元璋任命典签,并被派遣去招谕方国珍,其到达朱元璋集团在刘基之前,后为李文忠幕僚,参与明政权的中枢事,是元末农民战争和明初事迹的见证者,及刘基军功获得的见证者。他曾奏免九郡荒田税粮,因忤上司意免官,是一个比较正直,一般也具有话语公信力的士大夫。其关于元末战争的纪录《国初事迹》就叙述到朱元璋对刘基的倚重,“太祖尝以‘国师’‘先生’称之”,这种称谓和语气,与至正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朱元璋写给刘基的信函一致。刘辰还记述了在决定明末政治走向的鄱阳湖决战时,刘基对战略重点规划的准确,如刘基对“救安丰”和江西迎击陈友谅进攻的选择。刘基可能是根据陈友谅“剽悍轻死”、军队善战的特点,以及敌我的力量对比,对朱元璋的“救(援)安丰”提出否定性进谏,“(朱元璋)初发时,太史刘基谏曰:‘不宜轻出……’”在朱元璋救援安丰后,陈友谅空国而来,守南昌的李文忠苦战三月,以诈降支撑,几不守,回师的朱元璋对自己的战略选择表示后悔,“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陈友谅乘我之出,京城空虚,顺流而下,捣我建康,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刘辰还记载了朱元璋在面对陈友谅这个强敌表现出畏惧时,刘基对朱元璋的心理安慰。陈友谅三倍的兵力、巨大的舰队,让朱元璋“颇惧,问刘基:‘气色如何?’”对于胜负归属有较深的疑虑。刘基回答说:“我兵必胜之气,当力战。”刘基稳定了朱元璋军主帅的军心。
第四、刘基的巨大开国军功,很大程度上是有明一代朝野的共识。刘基的具体军功一直为朝廷所承认。嘉靖十八年(1539),朝廷根据开国时的档案材料(“载书盟府,绩效俱存”),经过廷议,决定刘基入太庙。廷议认为“高皇帝收揽贤豪,创造基业,一时佐命功臣,并轨宣翼,而帷幄奇谋,中原大计,每每属基。故在军有子房之称,剖封发孔明之喻”,把刘基视作一个以“帷幄奇谋”立军功的“佐命功臣”,将其与历史上以谋略立军功的张良、诸葛亮相提并论。是年,刘基列入太庙,一改太庙座次“叙爵”的惯例,以伯爵的身份位置在“六王之下,群公之上”,根据明代死后爵位提升一等的惯例,刘基的位置实际上处在了开国公爵之下、开国侯爵之上,可以看作对刘基在明初封爵过低的补足。
嘉靖十八年(1539)的廷议结果,是刘基军功在士大夫以及民间普遍较高评价的反映。从明初到明末,士大夫、民间对刘基开国军功的评价也非常稳定。根据史料,在明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除去永乐、洪熙、正统时期,由于刘璟在靖难之役站在朱棣反面并被赐自尽的政治原因),士大夫们都有对刘基军功的高度评价。即使是在刘氏和朝廷紧张的永、洪、正三朝,即使在朝的官员、知识分子评价被压抑,但在民间,很可能以潘润所提到的“父兄遗论”的方式,成为口传的记忆和价值认定。
第五、易代评价的肯定。清朝建立之后,刘基作为易代人物也得到了更为客观的认证。顺治二年(1646),北京历代帝王庙增祀明代的两位臣子,入选的只有中山王徐达和诚意伯刘基。
综上史料所显示,刘基为明开国立下卓越的军功。杨讷的“刘基对明朝的开国贡献不那么大”的观点,下得比较武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5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