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孙书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苏州时来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对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传统文化传承作出指示。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2500多年过去了,平江街区格局如初,“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姑苏文化数千年延续犹如源远流长的水,始终生生不息,正如华夏血脉绵延至今,与中华文化如水般源远流长、贯穿始终密不可分。
在不久前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此次总书记走进平江路又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滴水成涓,千年积淀,代代相传是对历史连续性的最好解读,始自涓微的中华文明亦然,读懂个中奥秘,或许我们也就懂了“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
管子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因水而先后发祥。黄河、长江哺育华夏大地,子孙代代傍水而居、生生不息。不论是洪涝干旱、地震冰雹、蝗灾瘟疫的天灾,还是外族入侵、内患侵蚀的人祸,中华民族都不曾消亡,文化血脉从未停止流淌,而是诞生了“以柔蕴刚,以刚蓄柔,刚柔并济,不折不崩”的智慧结晶,哺育了无数千古绝唱。
水至柔则刚,韧性体现在坚忍不拔之中。历史上,中华民族多次遭受持续慢性压力或突然的灾害冲击,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韧性起着支撑作用,正是有了这个伟大的韧性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遭受重大挫折和灾难后,能够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每一次涅槃、重生、复兴的过程,都是民族文化不断积淀、形成并丰富的过程。这种“韧”的精神,蕴含着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构成“何以中国”之“源”。
沧海桑田间,水逐次凝聚、成涧成溪,荟萃精华、兼济天下,非一朝一夕之功。“盛世中华”沿着民族融合、文化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断演进,创造出伟大的历史贡献、书写下丰厚的时代华章,离不开滴水石穿的韧性、耐心和始终如一的定力。纵观新中国74载历史脉络,从百废待兴之际的建设奋进,到改革开放热潮的奔涌实践,从民族复兴伟业的发展壮大,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奋斗实践,无疑是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历史耐心持续推进的结果。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历史韧性和耐心,进一步增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战略定力,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让“盛世中华”从历史走向未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3 14:45:2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