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卢沟桥事变”86周年:福建龙岩缅怀英烈 传承红色基因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06 19:52: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卢沟桥事变”86周年:福建龙岩缅怀英烈  传承红色基因

抗日英烈廖海涛生平事迹展开展仪式活动现场。 何思炎 摄

中新网龙岩7月6日电 (司寒杰)在“卢沟桥事变”86周年到来之际,福建省上杭县溪口镇大连村举行抗日英烈廖海涛生平事迹展开展仪式,烈士后代、森林消防指战员、小学师生、退役军人等百余人参加活动。

上午9时30分,在廖海涛纪念碑前,全场肃立,全体人员高唱国歌,向纪念碑三鞠躬,并敬献花篮,少先队员献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抒发当代青少年以史为鉴、奋发进取、追梦圆梦的志向。

“卢沟桥事变”86周年:福建龙岩缅怀英烈  传承红色基因

学生们为烈士铜像擦去尘土。

仪式结束后,现场少先队员先行上前,用毛巾轻轻地擦去英烈铜像上的浮尘,确认墓碑没有一丝灰尘后才起身走向下一个英烈铜像,学生们以自身行动凝聚着对先烈的崇敬。随后,森林消防指战员与其他人员一道,上前为英烈铜像整理花束。

“我和同学们重温了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很受感动,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心存感恩,不忘先烈,传承遗志,刻苦学习。”上杭县溪口中心小学学生龚雯钰说。

“卢沟桥事变”86周年:福建龙岩缅怀英烈  传承红色基因

学生们向烈士铜像敬献鲜花。 王雨南 摄

廖海涛是著名的闽西抗日英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历任新四军二支队四团政治处主任、新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六师16旅政委,与旅长罗忠毅一起缔造了苏南抗日根据地,粉碎了敌人无数次的扫荡围剿,在1941年11月的一场对日战役中,不幸中弹牺牲。

与此同时,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和留在闽西南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闽西儿女,分别编入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直接对日作战,他们团结御侮,拼死杀敌,近千名闽西儿女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动地、气贯长虹的英雄赞歌。2014年至2020年,国家公布的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闽西籍英烈就有11位。

“卢沟桥事变”86周年:福建龙岩缅怀英烈  传承红色基因

烈士后代杨杭芬(左一)深情讲述廖海涛事迹。 王雨南 摄

“今天,我们把外公生前使用过的油灯、蓑衣捐赠出来,是对他最好的缅怀和悼念,希望以此激励后辈铭记历史,赓续红色基因。”在抗日英烈廖海涛生平事迹展前,烈士后代杨杭芬现场捐赠廖海涛文物,深情讲述廖海涛事迹。

“只有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没有屈膝投降的布尔什维克!”在面对敌人以至亲之命为要挟时,忠诚的共产党员廖海涛曾写下了这样大无畏的壮烈答复。在场人员纷纷被廖海涛的事迹所触动。

“卢沟桥事变”86周年:福建龙岩缅怀英烈  传承红色基因

退役军人向烈士纪念碑敬礼。 王雨南 摄

上杭县森林消防大队三中队指导员王紫熙表示,我们始终牢记先烈的革命精神,勇担重任,全力保护驻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森林消防这个岗位上贡献我们的青春和热血。

上杭县溪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丽琴介绍,在海涛故里、红色大连,举办著名抗日英烈廖海涛生平事迹展开展仪式,既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更是为了传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中,我们要不忘嘱托、砥砺前行,以新业绩告慰革命先烈。

“卢沟桥事变”86周年:福建龙岩缅怀英烈  传承红色基因

森林消防指战员重温入党誓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6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88年了!这位福州人,是七七事变的“王牌见证人”
...华社发在这段硝烟弥漫的历史中,有一位福州人被称为“卢沟桥事变的王牌见证人”,他就是时任“卢沟桥事变”发生地宛平县县长的王冷斋。1891年,王冷斋出生于福州仓山城门石步村的一个
2025-07-07 10:27:00
老兵讲故事|用英雄故事浸润人心、砥砺初心!
...色故事润童心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今年是卢沟桥事变86周年,为悼念同胞,缅怀先烈,以史为鉴,振兴中华,桂平市一等功臣林文开走进桂平市城西小
2023-07-12 18:05:00
...狮子的细节,还可以玩石狮子拼图游戏。风云厅重点介绍卢沟桥事变,展示“强敌面前挺起脊梁”的民族精神。技法厅展示了卢沟桥的造桥技法,“斩龙剑”“铁柱穿桥”“银锭锁桥”……各种技艺
2023-09-18 09:10:00
卢沟桥上石狮子,为什么几百年来几乎没人数得清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无数爱国男儿将热血洒在了这座桥上,永远守护着全国人民。当然,卢沟桥上不只有充满血与泪的战争,还有引得无数人好奇而至的石狮子。石狮子象征着守
2024-06-15 09:25:00
王冷斋赋诗明志守宛平
文|郑学富1937年7月7日夜,日军悍然挑起卢沟桥事变,时任宛平县长的王冷斋奉命与日方谈判。他据理力争,并赋诗表明心志,抒发报国情怀,后结集出版《卢沟桥抗战纪事诗》。谁识书生胆气
2023-07-07 14:15:00
七七事变87周年|不忘前事 吾辈自强
...谈判时,日军突然武力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日军向中国守军发起猛烈进攻,中国守军誓死与桥共存亡,与日军浴血奋战。南口火车站门前等待开赴前线的中国士兵。新华
2024-07-07 05:40:00
寻访抗战记者方大曾的足迹
...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称他为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中国摄影家协会认定他为中国全面抗战“第一照”的拍摄者;《中国大百科全书》称赞他“关注国家命运和民生
2025-07-09 16:47:00
英魂荣回故里
...永驻齐鲁大地。载入史册的东岙高地战斗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地处东南沿海的温州拥有曲折的海岸线、瓯江出海口与深水港,是东南抗日的桥头堡与大后方,成为
2023-10-21 14:21:00
86年了,怎么能忘?怎么敢忘!
...宛平城头浴血战……”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制造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妄图把中国变为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侵略者的枪炮声将一个沉睡的民族惊醒卢沟桥上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第一枪
2023-07-07 08:2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
五马祠街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五马祠街了解到,五马祠街因明代孔尚经的家祠“五马祠”而得名
2025-09-16 16:17:00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秋上太行,登临揽胜!平生快意,逸兴遄飞!蒙曼邀您上太行!
2025-09-16 21:12: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