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机不离手 眼不离屏
别让暑假困在手机里
暑期,丰富多彩的活动能让孩子摆脱“手机成瘾”。图为家长陪孩子在琼海万泉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阅读。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沉迷手机游戏、短视频等
■ 本报记者 李梦楠
正值暑假,一些家长都在反映一个普遍问题:孩子在家不是用手机打游戏,就是用手机刷视频。脱离作息规律的校园生活后,“神兽”们很容易放飞自我,沉浸在电子屏幕中无法自拔;许多忙于工作的家长们,难以做到有效监督,“手机争夺战”正在许多家庭间展开。
如何让孩子学会正确使用手机、合理安排暑期生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海南日报记者近期对此进行了采访。
孩子沉迷手机
家长“猫捉老鼠”
“自从儿子迷上手机游戏,我们家便屡屡上演‘猫捉老鼠’。”说起手机,家住三亚市天涯区解放路的市民陈飘头疼不已。为了限制孩子用手机打游戏,她可谓费尽心机,“我一直把手机带在身边,哪怕是上厕所或洗澡,也不会让它离开我的视线”。
但是,百密总有一疏。陈飘有时忙着做家务,一不留神手机就 “不见”了,“只要孩子静悄悄窝在房间里,喊几声都不出来,我就知道手机肯定在他那里”。
断网、卸载游戏、收手机……各种方式陈飘都试过,孩子起初有所收敛,但没多久就“复发”了。因为陈飘说得太多,孩子在手机问题上变得“我行我素”,让她十分苦恼。
后来,陈飘开始像其他家长一样,通过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长。但是,防不胜防,她几次发现,孩子动些小心思就能绕过“青少年模式”。
和城市家庭孩子相比,一些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智能手机成瘾问题更严重。
“许多农村地区少年儿童‘熬夜玩手机’‘扎堆儿玩手游’,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乐东黎族自治县冲坡中学教师刘欣介绍,上学期间,学校有严格的手机管理规定,通过集中教育、集中存放、抽查检查等措施,能合理控制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时长、频次和方式。
但是,暑假期间,没了学校和老师的管束,家长的管理又跟不上,许多乡村孩子“手机成瘾”的风险明显增大。
让刘欣担忧的是,不少留守儿童,平时都由爷爷奶奶抚养。一些祖辈管教青少年时往往有心无力,还有老人将手机当作“电子保姆”,对孙辈沉迷手机可能带来的危害缺乏认识。
手机沉迷背后的
多重原因
“家长是孩子的表率,父母爱玩手机,孩子很容易有样学样,模仿父母的行为。”海口市秀英区长滨小学校长王先云认为,孩子沉迷手机或网游与家长不无关系。孩子年纪小,容易受环境和父母影响。加上孩子抵御诱惑的能力相对较弱,比较容易沉迷,“如果家长不能及时介入引导,孩子就会越陷越深,越玩时间越长”。
此外,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孤独焦虑心理也不容忽视。
海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李惠君认为,沉迷网络和手机游戏的孩子一般有以下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生活和学习目标,缺少生活技能与能力,在同伴中缺乏存在感和价值感,获得老师、家长的关爱和支持较少,内心较空虚,自制力弱,不善于有效管理和使用时间等。
“这些孩子在网络或手机游戏的虚拟世界中,能得到一些慰藉。”李惠君坦言,网络或手机游戏,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沮丧、失落和焦虑等情绪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出口。
在一些学生眼中,手机不仅是工具,还是他们社交的媒介。
“如果没有手机,不玩手机游戏,就会显得有点不合群。”三亚初三毕业生陈东说,班上的同学有时会相约一起打游戏,通过组队、通关升级,在游戏中释放负面情绪。“身处同学中,当别人每天谈论手机中的事物时,很难有人能忍住‘不跟风’。”
“没收手机”
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在这场“手机争夺战”中,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代青少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的成长已经离不开网络这片土壤。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难不接触到电子游戏。有学生认为,适度地玩网络游戏能够起到娱乐、放松与情绪释放的作用,玩网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迷”。
在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很多家长意识到,单纯“没收手机”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合理使用手机,对老师和家长来说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李惠君认为,家长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帮助孩子理性认识沉迷网络和手机游戏的危害,学会用其利去其弊。
“更重要的是,要提升亲子陪伴质量,指导孩子做好时间管理。”李惠君认为,家长可以采取“要事第一”加“休闲自留地”的方式,引导孩子做好时间规划。
“防手机沉迷”需要多方合力,我省不少学校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
王先云介绍,在校期间,长滨小学通过丰富的课程和活动搭建更多平台,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和归属需要。暑期,学校布置了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特色暑假作业,如体育锻炼、家庭郊游等,让学生拥有更多手机之外的替代活动。
有专家认为,“没收手机”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建议将“手机管理教育”纳入课程,并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增加有趣活动的供给”来抵扣“手机时间”。
今年暑假,三亚崖州区梅山中学开展了一系列有趣的暑期托管课程,不仅让家长们安心省心,也为乡村孩子解锁了暑期新模式,让山里娃摆脱“手机成瘾”。
“在这场‘手机争夺战’中,来自家长和学校的监管固然有用,但加强前期干预、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更重要。”刘欣说,玩手机游戏,不应该成为孩子唯一的娱乐方式。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能因为偷懒而让手机成为“电子保姆”,应当加强言传身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7 10:59:5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