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广西日报
八旬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本报记者 覃伟立 通讯员 韦艳美
本报记者 覃伟立 通讯员 韦艳美
找到手工花灯传承人刘瑞洪时,他正在制作花灯。“做一盏大的花灯,需要一两个月时间,年轻人不愿意学这门技艺,会传统手工扎制的人越来越少。”刘瑞洪一边忙活一边感慨。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客家人都有在祠堂上灯的习俗。在客家话里,“灯”和“丁”谐音,因此“上灯”就是“添丁”的意思。
刘瑞洪今年80岁,2015年成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从小居住在柳州市柳江区拉堡镇基隆村下屯弼一公祠的厢房里,自小对制作花灯有着极大的兴趣,不仅坐得住,还特别细心。
1962年春节过后,由于各种原因,基隆村下屯刘姓家族上灯节停办了。这一停,就是20年。“1981年冬天,族人重新修缮了刘家宗祠。”刘瑞洪回忆,宗祠旧貌虽恢复,但族人心里仍空落落的——古朴庄重的上厅里,唯独缺了那盏寄托客家人希望的花灯。屯里老人商议,决定恢复上灯仪式。然而,20年间里,制作花灯的族人大多已亡故,或者进入垂暮之年。由谁来主持制作花灯呢?那一年,刘瑞洪不到40岁,凭着年轻时帮忙扎花灯的记忆,自告奋勇担起这一重任。他拜族里长辈为师,开始学习独立制作花灯。
1982年春节,刘姓家族终于恢复了上灯节,从各地赶回来的族人齐心合力,将刘瑞洪扎的第一盏花灯高高挂在祠堂内。
“我希望更多年轻人来学习制作,这样才能把手工制作花灯技艺传承下去。”刘瑞洪说,他先后收了两名徒弟,今年“上灯节”,两名徒弟在他的指导下,独自完成了花灯制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2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