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称号、口号与东晋民变——以孙恩自称“征东将军”为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2 19:2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史学界整理了一套“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但随着农民战争相关研究的冷却,朱大渭等一批学者辛苦整理出来的资料也随之搁浅,未能很好地利用。本章主要以这套资料为参考,搜集东晋一朝民变共三十六次。下面按其称号或名号性质及主要参与阶层简单归类,以期从宏观上了解东晋一朝民变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有号称“李八百”的道士李脱、李弘;自称“圣王”,年号“凤凰”的益州李金根、李弘;自称“大道祭酒”的彭城卢悚;以李弘为名的民变。这些民变的称号和年号带有明显的宗教意味,是穷苦大众期望借宗教来摆脱现状的表现,淳朴的人们在少数野心家的鼓动下群起响应。宗教性是东晋民变的一大特点,尤其是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对东晋一朝民变的影响巨大。

称号、口号与东晋民变——以孙恩自称“征东将军”为例

有自称“孝神皇帝”的豫章黄韬;自号“安东将军”的会稽檀元之;“僭称皇帝于皇丘”的彭城刘黎;自称“征东将军”“平南将军”的孙恩、卢循。有“竟陵西陵蛮”、“武陵蛮”、“江淮蛮”“天门蟹”。

除了部分首领因为自己的政治野心发动民变之外,更多的民变属反对民族压迫的性质,他们属于“夷夏”之中的卑微者,没有政治的地位,缺少文化的教化,还不得不受到统治者政治经济的剥削。与此同时,中国的江南地区还进行着民族融合,与北方五胡乱华不同,这些“蛮民”汉化程度低,北来东晋政权统治南方的过程也是他们接受统治和汉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是一段血泪史。

流民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动乱年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民问题非常严重,流民的出路大致有:远走偏乡开垦土地;依附成为佃户、雇工;被统治者征为兵匠;逃亡山林,成为盗贼乱民……由此可见,民变中大凡都有流民的参与。资料中唯一一次由流人发动的民变是“乞活郭敞”。

称号、口号与东晋民变——以孙恩自称“征东将军”为例

如“长城钱弘聚党百余人,藏匿原乡山”、“彭城司马徽聚党于马头山”、“武康姚係,招聚亡命,专为劫盗,所居险阻”。很多人不把盗贼看作民的一种,上面所提到流民是盗贼的重要来源,其实这些盗贼最初也是安分守己的良民,世道纷争,落草为寇成为生存的一个途径,称作贼民。

有“蜀民张龙寇巴东”、“梁国民反逐太守”、“胖柯郡民王清、范郎逐太守”、“广州民变”“京师民变”、“困于征役的三吴民变”、“建安民盗杀太守”等。在古代社会,直接与民接触的是官,官民冲突一般是最重要的矛盾,往往是民变的导火线,所以民众首先会杀掉或驱逐当地的地方官。东晋时期皇权不振,地方官府无视中央法令,吏治腐败,不堪忍受的治下之民揭竿而起,反抗地方官府的暴政苛政。

东晋三十六次民变中,其中有称号或年号的有六次:带有宗教意味的“李八百”、“圣王”也有带有权力意味的“孝神皇帝”、“安东将军”、“征东将军”、“平南将军”。魏晋南北朝时期民变称“将军”者很多,不仅反映出民变的皇权思想,也是将军号滥授化和普遍化的反映。

称号、口号与东晋民变——以孙恩自称“征东将军”为例

东晋末年最大的一次民变是孙恩、卢循发动的,这次民变既是宗教引领下的行为,又是皇权主义者的实验。“于时恩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人'。卢循寇广州后“自摄州事,号平南将军”。

可以看出“征东将军”是他的称号,但是“孙恩字灵秀,琅邪人,孙秀之族也。世奉五斗米道”。孙恩世奉五斗米道,那他为什么不取“天王”、“皇帝”之类的称号称呼自己,而是取“征东将军”和“平南将军”作为其称号呢?本文就以“征东将军”这一称号为切入点试图分析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东晋民变。

首先,对“征东将军”中的“将军”做一分析。在民变中,用“将军”作为自己称号的民变屡见不鲜,陈胜也自立为将军。东汉末年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此外还有东晋自号“安东将军”的会稽檀元之等。那么“将军”名号为什么受到民变的亲睐呢?

称号、口号与东晋民变——以孙恩自称“征东将军”为例

将军本是朝廷的武官名。春秋时诸侯国以“卿”为将军,始有将军之称,战国时代“在官僚机构中不得不文武分家,产生了文官的首长一一相,和武官的首长一一将”。“正常情况下将军员少位高,称‘将军’的一般都是一军统帅;而魏晋以降军号泛滥,中下级军官拥有军号者与日俱增,这就促使着军号向衔号演变了”。

魏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极繁,除沿用汉代旧称外,又有“龙骧”、“骁骑”等名号,其常置而有专职者仅为少数。“盖将军秩位崇高,礼仪尊重又非政治组织中经常设置之官职,且无员额之限制,故皇帝用将军之号以宠异其亲幸,或在乱世时当政者用以安抚拉拢地方势力”。

“汉末以来在这个动乱的年头,‘加兵’之后才更像是这块地面上的老大,是货真价实的权势所归或秩序维系”。不仅“秦汉的民间起事者往往以‘将军’为号”,魏晋南北朝的民变也多用之。孙恩就自称“征东将军”。

称号、口号与东晋民变——以孙恩自称“征东将军”为例

“征东将军”属于“四征将军”,“四征”兴於汉代,鱼豢日:“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可见,孙恩取“征东将军”称号,不但有“征东”之实际征伐之意,具有领兵“替天行道”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且有“四征将军”“位次三公”之尊荣。

用朝廷名号来装饰自己具有很强的世俗性,但是孙恩世奉五斗米教,为什么没用宗教性的称号呢?这当中的因素很多,后文会有较详细的论证,下面追溯一下早期道教的组织设置,看“将军”这一称号与道教是否有关。

“事实上早期道教是常常仿效政府与军队的形式来管理信仰者的,太平道的‘三十六方’组织与‘将军’称号,五斗米道的‘二十四治’组织与‘祭酒’称号,前述东晋墓中出土的道教‘三五将军’印信等等”,这说明张角、孙恩称“将军”与道教关系密切,这样看来“将军”不仅与世俗政治有关系,也与道教组织有关系。

称号、口号与东晋民变——以孙恩自称“征东将军”为例

道教脱胎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必然在其早期组织时伴随着世俗政治的影子,无论民变是否由宗教而起,都带有深刻的世俗皇权性,宗教更多地体现在组织煽动上。东晋时期道教影响非常大。钟玉英指出:“关于道教信仰的目的,可简要分为治世、治身两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强烈的儒家思想和权力意识,是道教理论中的“修齐治平”。

指出高层的心声是“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放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中层的道教徒更倾向于创建道教组织,利用符水法术,为百姓祛病驱邪,吸引下层信众达到反抗社会上层的目的。而“源自下层的道教信徒利用道教以治身,主要表现在祛病健身方面,也有人向道教神灵求子嗣、求长寿”,并且积极参与道教组织,缴纳命信,利用道教组织反抗政府以期可以摆脱目前悲惨的现状。

利用宗教组织民变是非常有效率的,尤其是在隔绝性很强的小农社会中。孙恩号其党曰“长生人”,他的追随者多是信教之人。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社会,人们安全感的丧失,时刻面临着巨大的恐惧:战争、自然灾异、生老病死、统治者的剥削……“会稽饥荒”,“顿仆道路,死者十八九”晋安帝元兴元年,不仅有天灾还有人祸,东晋时有人说:“古者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三日休停”。

称号、口号与东晋民变——以孙恩自称“征东将军”为例

当时的人民不仅在物质上及其贫乏,在精神上也是匮乏的。不管是儒家、道家、法家都主张愚民政策,当时的百姓,大部分没有受过教育,靠的就是辈和自身留下的口头的和实践的经验,再加上当时南方还有一些开化不久的蛮族,可想而知,大脑被“洗礼”是很容易而且是可理解的。

所以“将军”不仅是正统的官号,代表正义与正统,孙恩可以借助于朝廷官爵威名以安军情,并获得普通百姓的追随。同时由于“将军”与宗教的密切联系,教民也欣然接受,但无论怎样最后都反映出领导者的权力的追逐。

四征将军主要体现的还是方位指向。“征东将军”的“征东”二字是这次民变导火索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和地域指向性——浙东地区。

称号、口号与东晋民变——以孙恩自称“征东将军”为例

浙东地区在东晋时期聚集着各种矛盾。晋氏南渡后,北方侨姓将浙东作为其发展之地,到了东晋末年浙东已是豪门世族的聚集地。太元十年,司马道子在东晋秉政,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打击大族,起用无耻之徒,使得东晋以来的政治腐败混乱。司马元显面对荆州上游的威胁和北府兵的壮大,急需一支亲军。

因为当时兵源缺乏,遂下令强制征发东土诸郡(浙东)其本身或父本来是奴隶,而已获得放免为佃客的壮丁,集中京都,担任兵役,称之为“乐属”。征发“乐属”其实就是在加重徭役,历史上很多民变都是因为徭役的繁重迫使人民揭竿而起,而大型的徭役往往又使平时分散的民众大量聚集,增大了民变的发生率。侯外庐指出,以隋唐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期的民变中,前期“主要表现在反徭役并争取人身权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容的思想主要是一种狂暴式的‘财产共有’,或‘共同劳动’的教义”。

深刻地描述了当时人们的徭役之苦。司马父子这一措置,不仅仅造成世族对政府的普遍不满,使东晋政府失去部分世家大族的支持;对由奴隶身份放免为佃客身份的农民来说,更是绝大的迫害。

称号、口号与东晋民变——以孙恩自称“征东将军”为例

孙恩就趁“征发乐属”引爆浙东矛盾的这一契机,发动了东晋末年长达十二年之久的孙恩、卢循民变。“征东”不仅是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更深刻地反映了东晋一朝在浙东地区的激烈矛盾。那么除了支持东土百姓反抗征发外,孙恩东征还有什么原因呢?

东晋时期充斥着各种矛盾: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门阀士族与次等士族、官与民……其中在江南侨姓中又有不同的类别,北府武将、旧族门户中的晚渡者、无缘入仕东晋的士族都应属“次等士族”。

这些人仕途不得志,多数沉屈里巷不得仕进或被排挤只能充任椽属,他们与独揽朝政的高层士族矛盾日益加深。寒族或下层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上升途径被阻塞或限制,以至于社会的流动性变小或者几近停滞,成为有能力有权力欲的人发泄不满的导火索,必然会将其聪明才智运用于其他途径。东晋王朝面临着“取乱辱亡”的命运,这些次等士族往往成为革命的领导者,孙恩就是其中一员。

称号、口号与东晋民变——以孙恩自称“征东将军”为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孙恩的家族。孙恩是孙秀的后人,世奉五斗米道。那孙秀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在东晋不得进入门阀高族之列,属于“次等士族”。田余庆先生总结了这次民变领导人的一些共同点:“一、同为侨人;二、同为寄寓江左的次等士族;三、同奉道教;四、共为婚家;五、同活动于建康以外而不得进入东晋政治中枢;六、同有突破门阀政治限制的要求”。

此外这次民变还有许多参与者都是士族,孙泰起兵时“三吴士庶多从之”,在孙恩起兵时吴郡四姓之一的陆氏、会稽四姓之一的谢氏、吴兴大族丘氏均参与其中,因此从这次民变的领导人及参与其中的士族,都可以看出这次民变不是简单的农民起义,而是次等士族利用民怨,谋求改变地位,反抗门阀士族垄断朝政的一次民变。所以“征东”一方面是为了东土的人民免受“乐属”之苦,以提高此次民变的正义性,得到民心拥护,更深层次是矛头指向浙东门阀士族,次等士族争夺权力地位之征。

综上,将“征东将军”这一称号分别分析,“征东”侧重于浙东地域指向,更反映出士族之间的深层矛盾,“将军”更侧重于官号领导性,但都揭示出这一民变的世俗权力性。此外,孙恩采用“征东将军”而没有自称皇帝,刚开始只是假借东晋朝廷的名号,不是要推翻东晋王朝,他们心中依然奉东晋为正统,精神上仍受门阀士族的束缚,客观上也减少了来自朝廷的阻力。

称号、口号与东晋民变——以孙恩自称“征东将军”为例

孙恩虽是次等士族,不是什么草莽无知之徒,当然要选择具有更强号召力的旗号,而不是虚妄低级的表达,而正因为这些不得志的士族有着一定的文化修养,才会在民变中充当掌舵者。其实随众之中并非都是教民,随着形势的发展必然会掺杂各种各样的人。这次民变更让人感觉,是要反抗压迫,将立新朝,而不是天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2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勒军,收复黄河以南全部土地。晋元帝给祖逖镇西将军的称号。三二一年,祖逖准备渡黄河击石勒,收复河北。晋元帝却派仅有虚名的戴渊做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
2024-05-30 06:04:00
四大帝国覆灭:乱世中的命运变迁与历史大势
...史上,不少外戚最终都死于宦官之手。曾经权倾朝野的大将军梁冀,最后死于宦官的暗算。名望卓著的太尉窦武,也没能逃脱被宦官诬陷的命运。这些年,宦官和外戚之间不断的相互倾轧,让双方都
2024-02-27 15:56:00
西晋末年官员周玘最后为何密谋叛乱
...持司马氏的江南士族首脑,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孙,平西将军周处之子。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玘出身于义兴周氏,早年举秀才,曾授议郎。西晋末年,石冰、
2023-06-08 15:06:00
清朝对关羽的推崇对岳飞的贬低,决定了武圣的最终人选
...无数的宋徽宗顺势赐予关羽“崇宁真君”和“武安王”的称号,关羽从此成为道教神明。岳飞死后数十年,宋宁宗追谥鄂武穆王,理宗改谥号鄂中武王。宋副枢密使鄂仲武王岳飞:毕竟,宋朝对古人
2023-02-07 16:48:00
揭秘跋扈将军梁冀:东汉权臣的崛起与覆灭
...里面,梁冀无疑是很有名的:因为梁冀有个外号,叫跋扈将军。因为东汉皇帝汉质帝指责梁冀跋扈,说了句:这人真是跋扈将军。结果引起了梁冀的猜忌,最终被梁冀给毒死。不过,即便是东汉的权
2024-03-06 02:15:00
迎财神迎的是哪位财神?快来消灭关于财神爷的知识盲区!
...源有五位神仙保佑地方,助人为乐,特别好。五位神仙的称号里都带个“通”字,所以祭祀他们的地方就叫“五通庙”。前有五通神,后有五通庙,名字那么像,古人也乱套。慢慢地,这两拨神仙的
2024-02-14 11:45:00
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成功夺权,原因有哪些?
正始十年,也就是公元249年,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离开洛阳,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扫墓之机会,发动政变控制了京都,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司马懿能通过高平陵成功夺权,一是因为曹氏皇族的
2023-06-26 14:07:00
没有兵权的司马懿,是如何反败为胜的呢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韬光养晦的太傅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陪同皇帝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期间,起兵政变控制洛阳城防,罢黜曹爽大将军职位并诛其三族。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2024-04-25 15:33:00
聊聊西晋末年大臣、名士——顾荣
...北方大乱,故弃官南归。后任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安东将军府军司,加散骑常侍。司马睿但凡有谋划,都与顾荣商议。永嘉六年(312年),顾荣去世,获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2023-06-10 15:3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