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土作家”刘振海在宝清县算是个名人。他虽然是农民,但是酷爱文学,发表过作品,还去北京开过会。
又过了几年,赶上了“史无前例”。刘振海跟我前些日子写过的赵福臣一样,不随帮唱影、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一片“打倒”声中,他大声疾呼“(县委书记)刘文斌是个好干部”,之后他还公开说四个“黑干将”也是好干部。
据刘振海本人说,当时他跟来宝清的省革委会领导公开辩论过。
由此,刘振海遭遇了不少坎坷,却也更加出名了。
他还说,合江地区行署一位领导复职之后,听说了这些事儿,把他调到佳木斯了……
下面,我就说说刘振海的故事。
【1】刘振海的爷爷和老爹(采访时间:2014年4月)
且说七八十年前,宝清县城有个叫刘凤君的居民,50多岁,十分善良,平时别人抓只黄鼠狼,他都买下放生。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驻扎在小西山的日军仓皇逃走,军营被苏联飞机给炸了。刘凤君等4家人就去捡了一些石头和砖头等,在附近没人住的地方建了几座房屋,从城里搬来居住。这里就是后来的解放村。
有一天,刘凤君听人说大车店里有一家人病得不行了,赶紧去看看。原来,是个日本妇女领着3个孩子,都病倒了。刘凤君当即回家套了一辆小马车,把这4个人接回家中养病。
没想到,7天后那个日本妇女就病逝了,扔下3个孩子,最大的女孩叫海腾春子,老二也是女孩,老三是男孩。不久,老二、老三都相继病逝。
海腾春子怀着感恩之心,认刘凤君为干爹,很是孝顺。当时,刘凤君有3个儿子——刘慧清、刘慧德、刘慧林,都已结婚。几年后,老大刘慧清的妻子得病去世,给他留下个儿子叫刘振海。
再说海腾春子长大后,非要嫁给刘慧清不可。起初刘凤君坚决不同意,说你是我闺女,不能当我儿媳妇。于是海腾春子就去找村长姜连喜,又认村长为干爹,改名叫姜桂英。
在村长的极力撮合下,她嫁给了刘慧清。
海腾春子婚后接连生了7个孩子,大女儿叫刘亚杰。海腾春子不太会照顾孩子,幸亏妯娌——刘慧林的妻子全力相助……
(原载《2015年第四期《挠力河·小鬼子三进三出宝清城》)
【2】刘振海被打成“保皇派”
说到回乡青年,顺便再说说他们之中曾经发生过的一件“大事”。
1968年7月21日,《黑龙江日报》二版以大半版的篇幅,刊登了署名为“宝清县夹信子公社良种场回乡知青、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刘振海”的文章,题目是《听毛主席的话,走一辈子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
那时,刘振海是县里比较知名的乡土诗人,回乡后放过马,拉过大粪车,当过农业技术员。他在科学种田上取得了成就,连省农科院的专家都来验收粮食产量,省报记者帮他整理出了那篇文章。
岂料,文章发表得不是时候,刘振海被打成了“保皇派”。刊登他那篇文章的2000多份《黑龙江日报》一到宝清县邮电局,二版都被人用油墨滚儿涂得漆黑一片。
那个年代,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原载2015年第一期《挠力河·知识青年在宝清》)
【3】干部刘振海走一处胜一处(主题);连续改变四个亏损企业面貌(副题)(采写时间:1985年6月)
本报讯(记者魏广悦)市服务局干部刘振海去年3月份到冰棍厂任厂长职务后,这家连续5年亏损累计20余万元的企业当年扭亏为盈。
今年5月份,冰棍厂又放了一颗“卫星”:纯盈利2.3万元,一个月就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全年5000元的利润计划。
在冰棍厂任职前,刘振海已经接连改变了佳西、站前、稻香村3个亏损饭店的面貌。前不久,局里奖励他一级工资。
刘振海为啥能够走一处胜一处呢?不牟私利、带头苦干是重要的一条。
在这四个单位工作的七八年间,他几乎天天都是早来晚归,星期天也很少休息。
刘振海在佳西饭店工作时,爱人住院两个月20天,他没顾得上去看一次;在站前饭店工作时,把他从小拉扯大的91岁的奶奶在宝清县病危,刘振海闻讯后抹了一把眼泪,给奶奶捎回去几十元钱,没有脱离工作岗位。
企业里有脏活累活,他总是身先士卒抢着干。每当冰棍厂的下水道堵塞,刘振海不怕水凉刺骨,不怕臭味熏人,带头跳下去清淤,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刘振海十分注意关心群众生活,有的职工生病了,他不仅到医院或家里探望,有时还派人给送去病人爱吃的饭菜;职工生活有困难,他跑前跑后帮助解决。冰棍厂一位姓全的老工人家里没柴烧,刘振海立即组织人把厂里的破筐送去一车。
他尤其关心青年职工的学习问题,凡是念电大、业大的,一律开绿灯,从各方面给予照顾。
这些年来,刘振海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得罪了一些人,受过不少委屈。但是,他始终把党交给的工作放在第一位,不闹待遇,不讲价钱,埋头苦干。
在遇到挫折时,他曾经给局党委写信表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刘振海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活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对人民有所贡献。
(原载1985年6月20日《三江日报》)
【4】刘振海和他的《三江情》(采写时间:2005年7月)
一本厚厚的诗集,503页,403首诗;记载的是佳木斯的事,描绘的是佳木斯的景,歌颂的是佳木斯的人,抒发的是对佳木斯的情——这就是刘振海的新作《三江情》,由中国国际实业家出版社出版。
已经67岁的刘振海,依然是那么热情奔放,依然是那么侃侃健谈。也不知道他哪来的那么充沛旺盛的精力,刚刚给第一故乡写了本《情满宝清》,紧接着就出版了这本赞美第二故乡佳木斯的《三江情》。
刘振海这个人和他的诗都有些特点。他一生坎坷,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到了城市,无论是当牧马人还是当企业经理,始终割舍不断对文学创作的钟情挚爱。
特别是进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后,刘振海写诗的激情熊熊燃烧,“见啥写啥,顺手拈来,信口成诗”。而且,他对自己的诗作差不多都能背诵下来,更喜欢在别人面前不分场合无所顾及地朗诵“推展”。
中华曲艺学会副秘书长、国家一级编剧王天君先生为《三江情》写了篇序言《从黑土地走出来的诗人》,他评价刘振海的诗歌“读后备感亲切,达到了言者有物,言者有情,言者有理,言者有序;也达到了生活化、口语化、哲理化,朗朗上口,节奏感强。读了给人以启迪,留下回味,鼓舞人向上”。
大概正因为有些特点,刘振海的人和他的诗容易引起争议。
譬如,有的人看不惯他那带有点儿自我炫耀之嫌的能言善谈,而有的人却十分欣赏他的“自我推销”能力——尤其是对自己的诗歌作品;有的人认为他的诗作过于口语化,缺少诗的意境和味道,而有的人却称道这是给老百姓写的诗,说他是“诗歌界的赵本山”。
依我看,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作品,有争议很正常。
在文学创作的百花园里,既需要有牡丹花、水仙花,也应当允许刺玫瑰、狗尾巴花自由开放。这就好比对于食品需求,有的人喜欢山珍海味,有的人喜欢大鱼大肉,而有的人却喜欢水果蔬菜,还有的人顿顿饭都离不开小咸菜。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诗集《三江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分为《三江第一城》《三江风采》等七辑。在400多首诗歌中,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写人的,有抒情的。
有人说,读了《三江情》,对佳木斯就能了解个大其概;也有人说,《三江情》犹如佳木斯的一张名片。
这本诗集的另一个特点是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乡情。譬如,对于咱们熟知的江边大塔,作者写道:“一座纪念塔/坐落在松花江南岸/白云是它的腰带/蓝天亲吻着塔尖/塔尖上的红星像一双眼睛/以骄傲的姿态/望着江北柳树岛公园/望着江南高楼上的灯盏/佳木斯的夜色真美/谁看了都会眼花缭乱。”
在《我爱佳木斯的理由》《故乡,我心中的天堂》等诗作中,都抒发了这样的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刘振海在将近古稀之年,壮心不已,宝刀不老,自费走遍三江平原,走到哪儿写到哪儿,热情讴歌这片神奇的土地,《桦南向阳湖》《富锦有条七星河》《在去同江的路上》《抚远山水情》《傍晚的山乡》《给养猪户拍照》等一首首诗流淌在他的笔端。
我认为,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对父母的爱是最基础的爱,对祖国的爱是最崇高的爱——而爱祖国又往往与爱家乡紧密相连。只要心中有爱,就会给努力增添动力;只要心中有爱,就会给生命增添意义。
可以说,刘振海的这本诗集是对家乡佳木斯爱的结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5 11: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