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这个数字化、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我们看到了许多专精特新企业在不同领域崭露头角,创新力无可比拟。然而,这些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却面临着独特的挑战。
为什么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尽管拥有创新的理念和潜力,却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为此,我们邀请到了合思创始人兼CEO马春荃、奥比中光CFO陈彬、希姆计算创始人兼CEO梅迪、赛意产业基金创始合伙人孙雨轩,一起聊一聊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现状和成功经验,以及如何应对融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等问题。几位嘉宾将从企业家和投资人的视角,给我们带来他们眼中的答案。
在这场直播中,几位大咖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
1、影响投资人投资专精特新企业的痛点是什么?
2、融资环境近来有哪些变化?
3、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什么时候融资需求最强?您是怎么把控融资节奏的?
4、投资就是投人?企业创始人具备哪些特点,更容易获得投资人的认可?
5、投资人投资专精特新企业的逻辑和策略是什么?
6、面对尽调,企业应该会怎么应对?
7、在寻求融资的过程中,企业有哪些坑可以避免?
8、专精特新企业在当前和未来的上市前景如何?
以下为对话实录(有删减):
1、根据工信部相关统计,87%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存在融资需求。另一方面,VC/PE在专精特新企业中的渗透率一直不高,甚至不到三成。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资金供给与需求错配的现象?影响投资人投资专精特新企业的痛点是什么?
孙雨轩:专精特新企业一个比较大的特征是,企业所在赛道比较细分,所在市场相对较小,在整个细分市场里比较有特色。
无论是VC还是PE,都更倾向于投资规模更大,在大市场中能实现更大市场份额的公司。为了追求更大市场,投资者更愿意在大市场中进行试错。
然而,专精特新企业通常在细分领域中运营,细分赛道市场空间容量有限。如果成功上市,其市值上限是可见的,这会导致投资人对估值和企业体量有较高敏感性。因此,专精特新企业在融资方面,无论是资金总量、融资轮次,还是估值水平,通常呈现出相对较小的状态。
2、融资环境近来有哪些变化?
梅迪:除了基本面外,一级市场投资跟二级市场有非常强的相关性。如果二级市场表现不佳,投资人会对退出路径和倍数回报可能会产生重新评估。此外,与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关系也会影响估值,例如地缘政治和国际环境的变化。
就芯片行业而言,当前投偏早期的美元基金在中国的投资布局可能面临挑战,而人民币基金,或是有一些政府背景的基金,可能会更积极一些。如果是新创业的团队,这个阶段融资可能还是有些挑战。
陈彬:融资环境在不同领域和时间点可能存在差异,企业需要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
2018年是中国科技尤其硬科技融资最好的时候,当时大量资金进入科技赛道,包括专精特新领域。从去年开始,企业进行新的融资其实都相对比较难,国内的大投资机构都相对比较保守。
整体上来看,人民币投资机构正在进行战略调整,未来会逐步从投中后期走向投早期。另一方面,国有资本在加大投资力度,比如深圳今年投入近1000亿元人民币来建立大型产业基金,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布局产业。对于企业融资来说,这种通过投资来引入产业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孙雨轩:从第一性的角度来看,投资就是取得财务回报,财务回报最显著的其实就是通过上市进行退出。
目前整个二级市场的估值水平显著下调,因而PE和VC的估值模型就会发生比较大的调整。这是一个周期性的问题,不是特别大的问题,但创业者和投资人都需要根据新的环境做一些调整。
对于一些关注度较低、已经沉寂一段时间的赛道,投资人可以考虑投一些中后期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的估值,通过多年的基本面调整,已经逐渐回到了合理水平。但在一些热门的赛道,尤其是在成长阶段的项目中,无论是从财务角度还是战略角度来看,投资的压力都会比较大。
3、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什么时候融资需求最强?您是怎么把控融资节奏的?
陈彬:许多公司可能会根据资金需求来考虑融资,但我们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研发工作,因此一直保持相对高的融资节奏。在高融资节奏下,许多公司会使用过去18个月的现金储备来支持下一轮融资需求,但自公司成立以来,我们一直保持着36个月的现金储备,并在需要时启动新一轮融资。
过去七八年,我们一直保持着足够的现金余额,以维持公司三年的运营需求,因为我们需要大量投入到研发中。所以对于这类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最好保留更多的现金储备,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情况。
梅迪:市场瞬息万变,想融资但未必就能融到。对于初创企业而言,一定是要有比较安全的资金储备,这是毋庸置疑的。
马春荃:我的感受是每次融资都是迫不得已,给自己留下的空间不大。在最需要钱的时候,融资需求是最旺盛的,然而这恰恰不是一个特别好的融资时机。
4.有一种说法叫做“投资就是投人”,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一家企业的创始人或CEO具备哪些特点,更容易获得投资人的认可?
孙雨轩:对,早期的时候,其实投资就是投人。
早期投资投人的底层逻辑是来自于市场的各种不确定性。创始人们要有应对变化的能力,以及底层的结构性思考能力。只有拥有这种思考的框架,才能在变化发生的时候快速地、理性地应对变化。
韧性可能是我们投资就是投人的第二个层面。你不可能一直是一个运气很差的人,运气总会来的,但是你能不能坚持到运气来的那一刻,拼的是韧性。
真正能够驾驭复杂的资本市场,复杂的竞争环境,最终还是看人,看创始人的底层能力,来实现公司更大的突破。
5.公司获得融资,投资人是更看重人还是项目?
梅迪:就芯片赛道而言,投资就是投人。
对于小型创业公司而言,投资人一开始会看项目的技术线路。投资人会根据CEO或CTO的背景,以及整个组织架构的团队,判断其是否能将计划落地。企业能否让投资人认可项目的技术路线是对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陈彬:其实我也做过投资人,在A轮和B轮阶段,投资人会非常看重创始人。创始人要具有非常好的商业头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但我加入企业后,在进行后续融资时发现,除了人才因素外,投资人对项目本身的看重也逐渐增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的商业变现能力、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会成为考核的要点,但人才始终是关键要素之一,不管是哪个阶段,投资人都会关注团队的实力以及是否能够支撑公司的持续发展。
马春荃:投赛道是所有投资人更科学、理性、客观的决策,例如芯片或人工智能等大趋势,赛道已经确定,投人就是投一个确定趋势下的比较优势。
创始人展现出来的学习力和刷新的能力,是中后期面对投资人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当你跨越障碍,再面对挑战的时候,你的经历告诉投资人你是开放的,你是可以变得越来越好的。你可能会遭遇挫折,但是挫折永远会给你增加铠甲。
6.投资专精特新企业的逻辑和策略是什么?相比于其他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会有加分吗?“专精特新”的投资价值如何?
孙雨轩:无论在哪个国家,资本市场本质上都是为国家战略服务的。我们投资专精特新企业,看重两个层面:
首先,创始团队、创始人必须在过去的履历中有积累。企业要在某个领域有独特性,同时在某一细分领域,对整个产业链,包括国家,有重大的支持。
第二个层面是市场空间。市场空间的大小是做投资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至少公司要有上市的可能性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在不同阶段有效地调整估值,以平衡风险和目标回报。
我们目前执行的策略是,在某个阶段,我们会判断是否发现了价值。如果我们投资后经过一段时间判断价值已经发现,估值肯定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后续的投资人需要包容,不要把早期投资人的退出看作对项目的不看好,而是商业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可能会在某个阶段卖出一些老股,但同时也希望有一部分股份能够全程持有,这是目前大多数基金管理人在思考的方式。所以,我们也会积极地收购别人的老股。我们不认为卖老股就意味着对项目不看好,因为我们理解他们早期承担的风险。最终,我们希望后续的PE投资人也能够理性看待这个问题。
7.面对尽调,您会怎么应对?有没有什么技巧或经验分享?
梅迪:投资人通常都非常聪明,无论投资表现如何,他们肯定在幕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坦诚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也许有一些小技巧,如突出公司的价值,但总的来说,我认为坦诚和真诚的沟通非常关键。
陈彬:坦诚和实事求是很重要。无论是在面对尽职调查还是在IPO的过程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点。
如果投资人最终投了你,他们就会长期跟随你。如果你在过程中不是真实的状态去面对未来,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每一轮都会选择一个比较认可、投资概率较高,同时又比较大的机构来启动尽调。不能轻易开放尽调,因为每个机构的进入都会带来大量工作。此外,最好请专业机构进行尽调并出具报告,这可能是更有效的方法。
马春荃:面对尽调,我认为最大的难点是,有时候接受检视的时候,我们忘了有些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这个时候很考验我们的回溯能力,尤其是企业的组织力,能不能把所有信息数据详实记录,然后在尽调的时候把它唤醒。
2021年融资时,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我提出了各种问题,那时的挑战很大,因为不仅要记住过去发生的事情,还需要有合理的解释和反馈。所以,如果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系统,能够帮助管理信息并在需要时提供,将会更有效。
8.在寻求融资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挫折?企业有哪些坑可以避免?
梅迪:我的风险的意识还处于比较浅的层面,对于一些不可掌控的东西缺乏敬畏。
没必要all in一家机构,只要一等就会有非常不可控的因素。越往后越是这样,因为一点点的风险,可能对企业来讲可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这其实就是一个风险能抵抗的这个能力,风险意识一定要加强。
陈彬:在我们融资的时候,未必是在最坏的时候去融资,或者是在最好的时候不融资,其实在最好的时候进行融资,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的话,后面基本上就不需要再有新的资金进来,也可以发展得很好。
不一定要以最好的状态去预判我们的未来,这样经常会碰到很多比较大的问题。
马春荃:我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竞争对手是另一家公司的董事,然后那家公司的产业基金来尽调我们,所以大家也要警惕这种坑。敞开怀抱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商业竞争无孔不入。
9.怎么看待专精特新企业在当前和未来的上市前景?
孙雨轩:短期看来挑战比较大,因为 IPO放缓了,对于科创属性企业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比如各种合规性的要求。有限的上市机会,可能会越来越结构性地调配到专精特新这些方向。
长期来看,不会特别悲观,相对来说是中性的。如果说被归为专精特新领域的细分赛道,往往政策都是相对比较友好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6 1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