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文 | 顿雨婷
阿尔茨海默病(AD)的诊疗变局,正悄然发生。
在2019年以前长达30年的时间里,全球没有一款AD新药获批上市。今年以来,却好消息频传:7月6日,卫材和渤健研发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Leqembi获得FDA的批准上市,用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10多天后,礼来也宣布已向FDA提交了阿尔茨海默病新药Donanemab的上市申请,预计FDA将于2023年年底前做出决定。
这无疑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福音。不过,“往往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如:认知和功能障碍之后才会去医院就诊,而此时疾病已经进入后期,再去进行相关的诊断、治疗,效果可能就微乎其微了。”先通医药方面表示。
如何在疾病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成了新的问题。
“在Leqembi的上市前研究中,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做出了明确定义,即出现轻度认知障碍或轻度痴呆,且已被证实大脑中存在淀粉样斑块的患者,而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则可能无法从Leqembi中受益,甚至可能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副作用)。”
“核药β淀粉样蛋白(Aβ)-PET显像剂”的出现弥补了这一市场空缺。
不久前,先通医药旗下产品欧韦宁®氟[18F]贝他苯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用于AD诊断的Aβ-PET显像剂。这是公司首个获批的核药品种,据称可以“提前10-15年诊断AD”,也是近20年来国内首个获批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显像剂,给了行业极大的鼓舞。
与此同时,先通医药在今年获得了超11亿元融资,进入创新核药领域以来融资累计26亿人民币,吸纳了“核药”赛道一级市场超过三分二的资金,并着手筹备IPO;也在仿创结合、诊疗一体化的战略框架下,围绕阿尔茨海默病、心血管疾病、肿瘤三大领域布局了20余条核药研发管线,还通过代理推广和“License-out”等多元化的方式实现创收,成为核药领域突出企业。
最近,借着新药上市之机,36氪与先通医药的高管们聊了聊,除了进一步了解欧韦宁®外,也试图找到中国“核药”如何实现自主发展、该克服哪些问题、如何才能把市场做大、投资的核心价值取向等问题的答案。
AD早诊从无到有的变革
传统上,阿尔茨海默病并不存在早诊早筛这件事。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无药可用的时期,早诊早筛让大家觉得意义不大。如今,药来了,精准诊断就显得尤为必要,不然极易错过治疗黄金窗口期。
目前,市场上神经功能量表测评、体液生物标志物检测(脑脊液检测和血液)、神经影像学检查(MRI、CT)及分子影像学检查各显神通。
AD的发病与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的异常聚集密切相关,检查核心生物标志物成为了AD早诊的关键,目前主要是通过脑脊液、血浆,以及Aβ-PET显像剂结合PET进行。其中,脑脊液检查需要患者入院行腰椎穿刺术,有创性的特点也极大影响了临床应用;血浆检查也因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缺乏共识等,有其局限性,只能作为AD的筛查手段。
相较之下,PET扫描能通过反映Aβ或是tau蛋白的沉积情况,可视化大脑中的特定病理改变,有早期、无创、精准的优势。此前,礼来、GE医疗、拜耳均研发出了相关Aβ-PET显像剂,并被写进各种“医学指南”和专家共识。但国内一直没有自己的显像剂,欧韦宁®的出现弥补了这一市场空缺,临床研究显示,其对AD诊断的敏感度达98%、特异度89%。
先通医药医学市场总监王鑫表示,预计产品最快在明年上半年商业化上市,并聚焦在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科室,如:神经内科、精神科、老年科等;2024年初首批覆盖城市聚集在京津冀、长三角和广东,其他城市将在明年下半年开始陆续供应。
从需求和市场的层面考虑,该呼吁哪类人群开展使用呢?先通医药董事长徐新盛表示,首先就是针对已去医院就诊的MCI(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群体,“根据我们的调研,病患基本是疾病发展到了MCI和往后阶段才会去医院,更前期的基本不会去医院,这一部分的病人(MCI)数量其实已经非常大了,未来有药可用后,就诊量会进一步增大。”据统计,全国MCI人口已有3800万人,但实际就诊率只有2.6%,还有巨大的渗透空间。
先通医药联席总裁唐艳旻则补充道,对于有AD家族遗传史的人也非常适合;据临床医生反馈,陪同来医院就诊的AD患者的子女,他都建议其及早进行检查。“目前由于产品供应有限,PET的数量也不太够,该产品用于常规体验还不太现实。”
徐新盛表示,这是个有10亿元销售潜质的大品种。AD患者群体在中国有多大已毋庸赘言,他认为,随着“一县一核医学科”被正式纳入到《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未来8-10年里PET增加到3000台左右不成问题”,这是它能被规模使用的基本前提;另外,随着分子诊断等筛查手段的应用,可以先找到最适合的“高危”病人,再用PET进行确诊,实现分层次的诊疗路径,也有利于进一步普及欧韦宁®氟[18F]贝他苯注射液的使用。
中国核药的“破冰”之路
欧韦宁®氟[18F]贝他苯注射液的获批为先通医药打开了核药创新开发的局面。这一成果背后,公司的发展其实也伴随着中国核药的“破冰”之路。
据了解,先通医药成立于2005年,主要做仿制药的开发;到2014年才开始进入核医学领域,进行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到了2019年底,先通医药彻底剥离传统药物,将放射性药物变成主营方向。从小心试探到决定深耕,先通医药花了近6年的时间。
2015年,彼时的先通医药作为一家仿制药企,已经感受到了行业氛围的变化——行业开始尝试做创新药,加上精准诊疗概念正在被推崇,而核药是个确定的蓝海市场。也是在当时,先通医药通过“License-in”踏足了核药领域。徐新盛回忆称,当时的海外产品“几乎没有人抢”,交易的性价比还很高。
先通医药研发管线(企业供图)
至此,中国核药领域也迎来了发展热潮。无论是创业、市场融资、产品进展、商业合作都空前活跃,新入局者(除了一众初创公司,还有远大医药、恒瑞医药等大型本土药企),新靶点、新核素的不断出现更是成为了创新药低迷市场中的一股暖流。
他预判,所有这些因素凑在一起,核药市场一定会飞速发展。“现在市场上总共就3-4个产品,现已经申报的约有二三十个,且大都是新产品,其中一个产品就有望卖到超过10亿,涉及 镥177-DOTATATE、钇90微球、氯化镭[223Ra]等产品,到2030年至少有10个这类产品上市,届时中国核药市场有望突破300亿。”
对于后来的创新者,徐新盛的建议是,“一定要坚持住,无论是耐力还是钱”,核药的路会比较长,会比普通药多一些困难,除了科学技术上的困难,还有各种生产物流、资质申请、产品使用等多方面的限制。
何以成为“吸金王”?
前文提及,先通医药是一家“仿创”结合的企业,这次的上市成果便是从LMI公司“License-in”而来,目前公司已仿制了多个有市场潜力的重大品种,镥177-DOTATATE、钇90微球、氯化镭。据悉,三者原研药的销售都达到了数十亿,且化合物专利均已到期,是“核药仿制”的主阵地。
然而,“仿制”的标签似乎与当下资本市场的投资偏好并不匹配。
对于先通医药在资本市场上的“吸金”能力,徐新盛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四点:“首先,战略上重视,属于‘all in’核药;其次,目前在所有核药创新企业中产品较全;再次,人才结构和研发体系较完善;最后,产品的进度也是相对最快的。”
唐艳旻表示,这与融资节奏和估值的把控也有关,“过去在行情好的时候,很多公司会尽可能地抬高价码,现在就非常被动;先通每一轮的估值其实涨得并不高,基本属于微涨,让每家投资机构都能实现增值。”
唐艳旻解释到,从医药投资的角度来看,更关注是否能满足临床需求以及实现药物可及性,“这是判断一个品种好坏的根本”;另外,核药的仿制也很特殊,因为门槛高所以不卷,不会有价格战,且开发风险相对更小,开发周期也短,从投资回报角度讲,就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
“光做仿制药也肯定不行”,唐艳旻表示,低垂的果实总有被摘完的一天,老老实实做创新才是核药公司的最终宿命。
据悉,先通在进入核药领域时,团队其实不算行业老兵,唐艳旻表示,“对我们来说,从仿制药和‘License-in’的品种切入这个赛道,起到了风险稀释的作用”,通过这几个品种公司建设起了相应的人才体系、研发体系、生产和配送体系,不断的试错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我们深知,要成为伟大的企业,必须要将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建设起来。在这个方面,我们也有了深度和广泛的布局。”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推进诊断核药的同时,先通医药也在加快布局治疗类核药,主要针对肿瘤领域,以“肿瘤标志物抗体+治疗性核素”为创新方向,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Ⅲ期临床试验已于去年9月完成首例患者入组。
据悉,先通医药在研的治疗性核药基本全是诊疗一体化,这也是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公司的打法,也是资本会重点的维度。
对此,唐艳旻介绍道,只要是靶向性核药都要带一个“诊”,目的是为了更精准地找到适用病人:看病人体内表不表达受体、表达多少,以及在肿瘤和非肿瘤的器官和组织表达的差异有多大等,最终筛选出来的病人再去做治疗,治疗的成功率会高很多,“像一个普通药物的研发成功率只有10%,但核药的研发成功率能到60%”。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2 09: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