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更新行动中,“口袋公园”成为一大亮点。“口袋”喻其小,相比于动辄上百亩的传统公园,口袋公园镶嵌在城市街道的边边角角,面积以“平方”计算,确实小。不过,千万别小瞧了这些“口袋公园”,它们的作用不可小觑,里边的“门道”也不可小瞧。
城镇化浪潮带来了城市体量不断增大,城市大了,问题也多了,比如绿化空间不足、文化味缺失,比如便民服务有差距等等。城市更新就像一次大规模的“健体”,让身体机能得到增强,让城市存量空间得到活化。口袋公园因其小,常常采用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的方式,可以有效利用闲置地块,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很是便民亲民。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样的公园使用率高,获得感强,作用当然不能小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大量的“口袋公园”不仅把城市点缀得更加美丽,更让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充满活力。
不仅作用不容小觑,口袋公园建设门道也很大。依其大小,口袋公园又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最小可以是400平方米,大的可到10000平方米。不同的面积,在设计规划上就有讲究,小型的口袋公园应更多考虑满足周边群众休憩、运动等功能性需求,而大型的则可以更多考虑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此外,口袋公园建在哪,就得与周边的人群相契合,周边是学校,就得考虑适合孩子锻炼的设施以及阳光充足等。周围是商业或者社区,则又另当别论,总之得恰如其分地融入。如果都是一个模子来建设,好事可能就会办砸。
更为考验水平的是,三分建设,七分管养。在极小空间内如何平衡多功能需求与可持续运营,是口袋公园规划与设计中的现实难题。如何让市民参与进来,避免政府唱独角戏,如何形成社会共建机制和分类共治模式,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找到可行路径。有些地方采取与社区共建的方式,有些恰当了植入了商业业态,有些则探索地产开发商配建。无论何种方式,归根到底,要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机制可循,如此才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可以说,口袋公园是个建管用全链条都得考虑到位的事,怎能小瞧!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蒋叶俊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25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