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鲁网10月12日讯(记者 祝令方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蜿蜒千里的黄河与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千百年来滋养了广袤的土地,更沉淀出别具一格、韵味十足的文化内涵,为后人留下了如星辰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10月12日,海岱文化谱新篇——“返故乡·看发展”网络名人山东行活动来到聊城市东昌府区,依次走访道口铺非遗博物馆、东昌铜韵钟表文化博物馆、高马村非遗文创街及东昌府区葫芦产业展示中心,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寻发展的热忱,开启一场非遗与乡村振兴交融的探索之旅。
千年技艺的立体书卷
踏入道口铺非遗博物馆,犹如翻开一本精美的鲁西文化史册。馆内整合国家级、省市级1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图片文字的详细介绍,网络名人一行了解到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实物展示让非遗作品真实可触,近距离感受其精湛的工艺;历史影像资料则生动地再现了非遗传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手工体验环节更是让网络名人一行亲身体验非遗制作的乐趣,加深对非遗的理解与热爱。
馆内陈列的东昌毛笔、东昌澄泥、李氏陶艺、木版年画等手造产品集中亮相。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网络名人们驻足于一件件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传统手工艺品前,真切触摸到“非遗背后的文化温度”。这不仅是将非遗项目转化为实体产业的呈现,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果展示。一系列的文化产品形成了本地特色产业,带动电子商务与物流进村,为乡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让乡村文化振兴转化为文化致富的“新饭碗”。
故宫技艺的鲁西传承
距道口铺非遗博物馆3公里处,东昌铜韵钟表文化博物馆以15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复刻了铜铸技艺的辉煌。东昌府铜铸雕刻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传承四百余年,历经十八代匠人薪火相传,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升华,形成了从构思立意、研发设计、开模铸造、精雕细琢到鎏金镀银等完整的手工技艺体系。
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晨钟暮鼓,打更报时”,千百年来人们对时间的探索与追求从未停止。场馆内,十余台来自海内外的传统制表机器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流转。馆藏核心展品“九层宝塔钟”工艺繁复、造型典雅,塔身镂空雕刻的花纹与机械齿轮精密咬合,以1:1比例还原故宫藏品,网络名人们深切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传承脉络。在这里,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的理念相融合,传统的文化与创新的精神相辉映,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乡土里的活态传承
走进全国文明村高马村,沿街的商铺内,蕴藏着“鲁锦”“剪纸”“东昌毛笔”等传统工艺,每一家商铺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文化宝库。
网络名人纷纷走进商铺,参与亲手体验。街区的鲁锦工坊里,22种色线经纬交织成带有鲜明齐鲁文化特色的鲁锦;剪纸艺苑中,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技法,一张红纸在剪刀下化作栩栩如生的图案;东昌毛笔制作体验区则充满书香气息,传承人耐心地向大家讲解毛笔制作的每一个步骤,从选毛、梳毛到扎笔头、装笔杆,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观看传承人演示完毕,网络名人一行纷纷感叹:“原来一支好毛笔需要匠人数月打磨,这其中的艰辛与付出真是难以想象!”
小葫芦里的产业振兴
葫芦在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有着“福禄”的美好象征。网络名人一行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东昌府区葫芦产业展示中心,一进展厅,琳琅满目的葫芦便映入眼帘。这里有浮雕葫芦、大漆葫芦、烙画葫芦、疙瘩葫芦等各类特色葫芦,总数达200余个,让人目不暇接。不仅如此,展厅内还专门设有两间研学教室,专业老师正在教室里针对葫芦种植及加工技术开展细致的培训,学员们听得全神贯注,现场学习氛围十分浓厚。堂邑镇种植葫芦的历史悠久,历经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葫芦种植已逐渐成为当地的一项特色产业,堂邑镇也凭借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种植经验,赢得了“千年古镇、葫芦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堂邑镇大力发展壮大葫芦产业,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扩大种植规模,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葫芦品种改良和深加工研究,提高葫芦的附加值。目前,全镇葫芦产业年产值达6亿元,销售额占据全国葫芦市场70%以上,带动农村就业超过3万余人。堂邑镇深度融合以葫芦产业为中心的各类特色资源,将葫芦种植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相结合,做好文化资源融合文章,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葫芦文化品牌越擦越亮。
在鲁西平原的秋色中,聊城市东昌府区以非遗为脉络,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这里的非遗保护并非简单地陈列,而是构建起“生产性保护+文旅融合+数字创新”的生态体系。道口铺街道的“非遗铜艺之旅”研学路线,串联起博物馆、铜铸工坊等地,形成了一条集文化体验、研学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路线,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高马村的“非遗+农耕”模式,将非遗与农耕生活相结合,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以此带动村民增收;东昌府区葫芦产业展示中心深度融合周边特色资源,有力促进葫芦雕刻等当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智慧。山东作为文化大省,始终致力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现如今,聊城正在创建非遗产业聚集区的项目上持续深耕,大力发展非遗产业群。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创新模式,探索“非遗+产业”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努力走出特色化、差异化的新路子,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李海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3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