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记者 连宁燕
11月3日下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乡村振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环翠区委副书记于晓光,环翠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环翠区乡村振兴局局长贾存峰,环翠区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大琛,环翠区里口山管理服务中心王家疃村党支部书记李向君介绍环翠区乡村振兴工作有关情况。
近年来,环翠区按照威海市委、市政府“建设精致化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的部署要求,锚定“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定位,以精致化为主题,突出时尚、高端、传统、雅致等特色亮点,在休闲农业、运动体验和亲子研学三方面狠下功夫,打造出一批网红打卡地,带动青年到乡村创业、孩子到乡村研学、城里人到乡村消费,加快推进全域乡村振兴,实现让城里人满意、农村人富裕的成效。
加强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全域乡村振兴
环翠区立足守城优势,以“精致引领、城乡融合、全域推进”为思路,牢牢抓住城乡融合推进型发展定位,围绕区域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规划建设了10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实现全域覆盖。在样板片区建设过程中,坚持错位发展、梯次推进的原则,重点打造了突出高端雅致特点的里口山近郊休闲样板片区、突出青春时尚特点的轻户外运动基地样板片区和突出传统文化特点的菱角湾城乡融合样板片区。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建设。结合10大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建设,着力推进农业新技术应用、新主体培育、新业态发展、新商业模式创建,培育具有环翠特色的智慧农业、高科技农业、特色农园等现代农业,带动周边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全区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快速发展。2021、2022连续2年争取特色农业高质高效创建资金共1000万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苹果+海参”,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绿色发展和三产互融,形成“生产+加工+科技+品牌营销”一体化、全链条开发新模式。
打造休闲农业旅游大品牌。以“四季环翠·山海链乡”为环翠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其中,里口山片区以打造全国知名的亲子部落为目标,羊亭片区以打造集绿色果蔬生产、科技农业、特色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目标,嵩山片区依托轻户外运动基地做大做强运动赛事品牌,温泉片区积极发展以养生休闲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休闲农业,桥头片区大力发展现代苹果休闲旅游产业。在国家级、省级评比中斩获一系列荣誉,比如威海钓鱼台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王家疃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荣誉称号;环翠区被评为“山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
加快配套设施建设。通过财政投入及社会资本引入等方式,建成一批深受游客欢迎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一个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环境。目前,环翠区建成25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拥有葡萄、草莓、苹果等采摘品种近20个,年接待游客109.1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6455.11万元。全区农家乐从业户数60余户,年接待人数6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2000余万元,已初步形成了以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垂钓、餐饮、文体娱乐为主要特色的城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格局。
发展运动体验产业,走出“运动+”乡村振兴新路子
突出运动主题明确发展特色。结合区域优势,将嵩山街道、温泉镇的4个村规划为环翠轻户外运动基地样板片区,总面积8.3平方千米,确定了“一轴”、“两环”、“六区”、“多节点”的总体布局。修建了5公里的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50公里的国家级越野跑赛道,先后承办了全国山地自行车、全省越野跑、全市儿童平衡车等各类赛事30余场,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国家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获评全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最佳赛区”,累计吸引游客6万余人次、专业运动员5000余人次,成为威海近郊最大的户外运动休闲目的地、全国山地自行车联赛的官方首选地。将赛事旅游经济向休闲运动产业延伸。围绕休闲运动产业进行布局,修建全长1500米的休闲自行车环线——环湖绿道项目,绿化景观3.5万平方米,设置骑士驿站、星河乐园等特色节点,并为游客提供露营、餐饮、补给、自行车租赁等服务,举办星空帐篷节、篝火音乐节等系列主题活动。围绕 “运动+”配套产业布局,吸引社会资本4000余万元,相继落地了花海民宿、悦海居、窖藏餐厅、自行车训练基地、户外拓展中心等项目,完善了“吃、住、行、游、购、娱”的一体化产业布局。
组建党建联盟促进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基地联合部门、企业、银行等23个党组织,成立了威海市首个实体性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轻户外运动基地党建联盟,聚合资源、抱团发展,引入了花卉培育专家姜旭亮、花生种植专家吴广义、赛事运营专家邵嘉伟等,为基地丰富了人才资源。同时,大力推动党支部领办民房流转合作社、土地流转合作社,共流转闲置民房46栋、土地560亩,落地了遇圆星居、晟仙花海、比利时沃德农业等7个产业项目,为村民创造就业岗位60个,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210万元、群众增收130万元。
构建亲子研学产业,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培育文化品牌。环翠区以“文化+”为切入点,促进文旅研学融合发展,将桥头镇全域四个样板片区6个主题板块进行串联,打造了以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为核心的菱角湾自然学堂,形成“一核引领、多点联动”的“1+5”乡村研学品牌,实现了从幼儿园到社会团体覆盖全年龄段的研学教育。开发红色研学。通过对全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挖掘利用,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十八里担架道、环海铁工厂、贝草夼地下交通站、红色东南乡等一批乡村红色印迹展馆,打造具有环翠特色的乡村红色研学产品,在研学活动中融合探究性、体验性、实践性等多种教育元素,探索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参与者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使红色研学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今年累计接待各类学习团队2000余批、3万余人次,有效聚拢了乡村人气。
做好非遗文化文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研学有机结合,投资1000万元打造锡镶紫砂茶壶博物馆,盘活周边9间闲置房屋引进花饽饽、锔瓷、剪纸等非遗项目,吸引锡镶技艺传承人王海峰、吉昌花饽饽技艺传承人马聘等非遗传承人入驻,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近30万元。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挖红色东南乡展馆、锡镶紫砂茶壶博物馆等文化新内涵,创新文化研学服务新业态,高标准打造、申报3A级景区,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文化新动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4 0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