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衢州日报
我市聚势赋能新质生产力——
“四轮”驱动创新发展
记者 王继红 通讯员 鲍徽音
“依托浙大衢州‘两院’、衢州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我们联合国企衢控集团等推动组建高端电子化学品、新材料等领域科创基金,重点投向高成长性、科技型民营企业。”五一前夕,记者从衢州市财政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市高端新材料基金完成投资项目5个,投资额达34.6亿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市财政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2023年,全市科技投入24.71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21.9%,其中市本级科技投入11.11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28.2%。2024年市本级安排科技支出预算12.78亿元,预计增长15%以上。
搭建平台,往“高”攀升
我市建立由三位市领导领衔的人才科创桥头堡推进工作机制,通过“一周一研究”“半月一会商”“每月一例会”“一年一比晾晒”,以及建立重大工作、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四个重大”清单管理机制,落细落实压茬推进人才科创各项工作。
通过实行超常规的财政投入政策,近年来,我市科技支出增幅快速上升。同时坚持市域一体,构建全市“一县一研究院”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已成立7家县区级研究院。市本级重点支持衢州学院申硕、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的同时,引进与衢州产业密切相关的9家重大科创平台。通过外引内培,加快平台、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落地集聚、向高攀升。
政策撬动,向“新”进军
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动态完善“大科创”政策体系,迭代任务、政策、资金、绩效四张清单,整合形成资金规模超5亿元的专项政策体系,确保政策与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市场主体和群众需求相衔接,实现供需平衡、权责相适、重点突出,并通过“政企通”平台“一键办理”“免申即享”,加快科创资金兑现速度。
我市创新优化管理理念,建立科创平台“资金使用动态管理服务机制”。改变以往资金年初一次性下达的方式,创新建立“时序+需求”动态经费拨付机制,按时按需下达资金,有效破解科创平台资金沉淀问题。
按照“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原则,近三年,我市每年安排350万元用于加快设立衢州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鼓励科创平台积极承接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在实现衢州基础研究支出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推动“反哺”地方产业发展的同时,向“新”而行。
涵养生态,以“融”提效
“科、教、人”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我市积极探索科教融合培育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新模式,助推“引人育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齐头并进。衢州学院与浙大衢州“两院”合作,联合共建绿色低碳化工新材料科教融合学院,第一届科创融合班招生16人,其中3人获2021—2022学年省政府奖学金、一等奖学金,2人获二等奖学金。同时,我市推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四省边际职业教育“桥头堡”,加快医护康养、材料能源产业数字化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平台与产业、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才能活力迸发。我市统筹高校院所企业创新资源,建成市六大产业链“一产业一研究院”,为企业技术攻关、产教融合提供高能级创新平台。在新材料方面,重点依托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建立衢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在新能源方面,依托衢州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建立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我市发挥“4+1”专项基金引领带动作用,争取到规模50亿元的绿色石化与新材料基金,并成为第一批签约合作对象,通过“绿石基金”顺利投向先导稀材、衢发瑞等项目,实现基金“市域投资落地”“支持高端技术”和“投向民营企业”,带动我市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的同时,以“融”提质。
财资联动,再上台阶
为破解浙大衢州“两院”事业单位性质对从事经营活动受限问题,增强研究院的自我造血能力,我市用好市属国企优势,积极开展人才市场化培养和项目市场化运作。以国企参股与科研人员合作成立公司的形式,获取利润反哺政府。目前,浙大衢州“两院”与衢通集团共同成立浙江启真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真公司”)、该公司与浙大衢州“两院”科研人员成立企业合伙人公司,又共同成立团队公司,团队公司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投资各项目公司,待项目公司取得收益后,利润分红给启真公司。
我市首创科研机构牵头建设,打造“立足衢州、面向浙江、辐射周边、服务全国”的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按照“一个团队+一笔资金+一条中试基地”模式,引进院士团队组建研究院,纳入省技术创新中心框架,通过中试基地串联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将院士科研成果,在中试基地里得以放大,最终迈向市场;同时将专业人才培养由实验室延伸至工厂车间,提高论文成果应用转化率。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的“最初一公里”。目前中试基地已承接项目10余个,拥有生产线20余条,开展不同层次技能培训500余人次,多家省内外企业慕名而来。初步形成以中试基地带动产业、带动招商引资的新模式。实训平台已与金华、台州、丽水等政府部门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实现区域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8 12:45:2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