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科创C位炼成记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06-27 01:1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衢州日报

亮眼的加速度

科创C位炼成记

——衢州探索校地合作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记者 方利军 通讯员 王霞君 郑家琪

从浙大衢州“两院”办公楼的玻璃幕墙前眺望,夏日晴空下,恢弘的浅色建筑群静静伫立——在这片163亩的土地上,衢州科技创新的时代大幕正在拉开。

2021年,浙大衢州“两院”中试实验实训基地建成运营;2022年,依托浙大衢州“两院”,衢州成功创建山区26县唯一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今年3月,衢州市举行重大创新平台签约揭牌仪式暨院士成果发布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衢州“两院”院长任其龙和其他4位院士齐聚衢州发布研究成果……

在探索科技支撑山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浙大衢州“两院”站上了衢州科技创新发展的C位。其背后,是推进“校地企”共建、打通“产学研”链条的生动实践。

A

如果说衢州科技创新发展是一路向前的快车道,那么浙大衢州“两院”就是其中最为亮眼的加速度。

衢州辖区内6个县(市、区)均属于山区26县,科技人才基础相对薄弱,高能级创新平台缺乏、高水平高校院所匮乏,一度衢州学院是衢州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

科技即未来!如何探索符合衢州实际、有利于充分发挥衢州优势的市校合作模式?

2016年,优势学科契合衢州产业所需的浙江大学进入了衢州人的视野,双方共同发起筹建浙大衢州“两院”。

2018年5月,衢州市政府与浙江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共建浙大衢州“两院”协议。

2022年6月,浙大衢州“两院”建设迎来了高光时刻——常山港院区启用。“这标志着‘两院’从创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校地合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任其龙院士这样评价。

从开始筹建,到正式揭牌,再到新院区启用,市科技局科技合作与外专处处长张玉良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衢州速度和浙大决心。

“这是‘七年磨一剑’结出的果实。”张玉良说,衢州以“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韧劲上下同心,从协议签订、揭牌成立到新院区落成、成功运行,真正做到换人不断岗,工作不断线,“从方案设计、设备购置,到开设超市,事无巨细、精心服务,确保‘两院’建设工作高效落实。”

在浙大衢州“两院”副院长朱耕宇看来,“跳出浙大,发展浙大”,从杭州到衢州设立“两院”,发挥浙江大学优势学科溢出效应,依托衢州化工产业特色优势,开展产学研校地合作,是浙江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的又一次跨越。

这一跨越,引发了合作共赢的一系列聚变。

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衢州六大标志性产业,浙大衢州“两院”设立8个研究所,并建有分析测试中心和中试实验实训基地,形成了“8+1+1”的全链条科研布局。

以浙大衢州“两院”、巨化集团为核心单位,衢州成功创建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成为衢州首个省级战略性科创平台,也是山区26县唯一的技术创新中心。

让朱耕宇记忆犹新的是,2022年10月9日,在衢州市人才科创会议上,衢州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段雪院士团队签约,双方围绕高端化学品的科技创新展开一系列合作,这是任其龙院士就任衢州新材料产业链首席科学家后,为衢州举荐的又一位院士。

“是衢州‘不排外’的创新文化,吸引了院士加盟。”朱耕宇说,任其龙及其团队被聘请为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代言人,依托省技术创新中心,任其龙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对外宣传衢州科技创新理念及市校合作模式,成功引进段雪、孙世刚等院士团队。

至此,衢州构建起了5位院士领衔5个研究院的科创发展格局,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开始全力争创国家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

合作的亲合力

B

下月初,26岁的王智仁将入职华友钴业。从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毕业后,选择在衢州安家,吸引王智仁的除了人才补贴外,更主要的是“这里的专业成长空间很大。”

读研期间,王智仁的专业方向是材料与化工。在杭州校区完成一年理论学习后,2021年7月他来到衢州分院学习。除了校内导师,衢州分院特意为王智仁安排了巨化集团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外导师,负责指导他的车间实习。

“从实验室里的小烧杯,到车间里的大装置,遇到的问题完全不一样。”王智仁说,两位导师分别在基础和应用两个方向给予指导,让他加深了对学术前沿的理解,对行业市场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为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积累了经验。

一颗种子放到不同的土壤,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衢州是浙江化工产业的重要基地,整合浙江大学与巨化集团优势师资,将专业人才培养由实验室延伸至工厂车间,“让论文写在生产一线,才能让学生更快成长。”朱耕宇说。

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招收硕士研究生,定向培育高端化学品产业创新高层次人才。截至目前,已招收硕士研究生178人,2批56名硕士生顺利毕业,为衢州企业输送了行业急需人才。

培养产业适用的创新人才,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移,浙江衢州“两院”也在探索开辟新赛道。

今年2月,在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暨2022年浙江省技术需求“揭榜挂帅”大赛碳达峰碳中和行业现场赛上,浙大衢州“两院”研究员杨轩和Lim Khak Ho(林嘉河)的环保高性能标签离型纸生产技术,在全国267支挑战团队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与来自衢州的浙江哲丰新材料有限公司现场签约,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将这一成果转化成终端产品。

“这项技术有降能耗、促环保、减成本等优势,预计能让企业效益增加8%左右。”公司生产技术部负责人岳跃振说。

通过大赛,研发团队成员之间、团队和企业之间有了更好的磨合,让技术不仅放上书架,也“走入”了货架。

“推动‘两院’科技成果在衢州转移转化,我们提供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和全面的配套服务。”张玉良说。

衢州出台了更具“亲和力”的配套政策,赋予浙大衢州“两院”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开放创新更大自主权,营造了宽松和谐的科研环境、开放合作的创新氛围。

有数据可以佐证——

每年提供1000万元科研经费,由浙大衢州“两院”自主立项、分配、管理,建院以来已支持浙大衢州“两院”科研人员开展科研项目130项,主持及参与国家级项目48项,省部级项目30项,申请各类专利21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55项。

强化人才专项保障,衢州专门制定《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试行)》及细则,打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微生态。2022年,浙大衢州“两院”招录具有博士以上学历研究人员共64人,占衢州总招录博士的57.8%。

出彩的新封面

C

在浙大衢州“两院”中试实验实训基地内,浙江浙为锂电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测试项目取得了成功。“这意味着公司科研成果的一只脚踏入了产业化阶段。”对此,项目合伙人段海宝充满了期待。

2021年9月,在衢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浙大衢州“两院”中试实验实训基地建成运营。中试基地位于智造新城高新园区,不仅能开展中试研究,还能提供虚拟实训、分析检测等一系列服务。

基地内,浙江新安化工集团的测试项目已近收尾。为何要舍近求远,从杭州跑到衢州做中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主要是看中了这里中试化工材料、环保设施、集控室等资源配套齐全,还有技术人员全程指导,“我们的中试车间做不了的测试,在这里都能迎刃而解。”

“打造中试基地的初衷,就是要立足衢州、面向浙江、辐射周边、服务全国,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服务社会,实现从基础研究到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无缝衔接。”浙大衢州“两院”院长助理、中试基地主任王晓钟说。

这种由“产学研”“校地企”深度结合所释放的服务能力,正在被加速挖掘。

中试基地建成以来,服务对象快速从浙江省内各地市辐射到江西、福建、安徽等周边省份。截至目前,基地已承接中试项目20余项,拥有中试生产线20余条,引进落地孵化企业7家,并有多个亿级项目正在落地洽谈,以中试带动招商引资的模式开始形成。

搭上校企合作“快车”,浙大衢州“两院”选派工业特派员,组建科技服务小分队,持续开展“双走进”服务活动,与企业横向合作规模开始成倍增长。

截至目前,浙大衢州“两院”与巨化集团、华友钴业、开化合成等几十家衢州企业合作,签订横向技术合同112项,合同总金额逾8500万元。在衢培育孵化企业7家,吸引校友企业1家,建成联合研发中心2家。

“创新链人才链的耦合离不开平台。”张玉良说,去年衢州重大科创平台建设,也迈出了关键一步,浙大衢州“两院”联合巨化集团公司等,创建浙江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为“筑巢引凤”提供了强劲动力。

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成为衢州工业强市的“最大增量”。浙大衢州“两院”落子衢州,补齐了衢州提升平台创新能力和硬核实力的重要一环,既加快浙大科研成果落实落地,又赋能衢州区域发展,更提供了一张足够出彩的衢州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封面。

这座衢州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地标,破土而出,开始迅速步入壮大期。

启示

产业是一座城市立足的基础,而科技创新,则是腾飞的羽翼。

近年来,衢州以超常力度,先后引进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技大学长研院、东南院等创新平台,推动研究院与本地领衔企业共同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形成了引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集聚的创新生态,积蓄了衢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2022年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衢州位列61名,排在四省九地市首位;在2022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全省排名第三,获评优秀。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亮眼的成绩背后是政策赋能、服务创新和产教融合的持续发力。

——科技创新发展从0到1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需要长久的积累,离不开政策的扶持。面对高校院所少的现状,衢州通过政策的连贯性、领导机制的联动性、管理模式的互融性、运作模式的放权性,以最短时间、最高效模式,创新校地合作模式,积极开辟了一条山区26县科技创新发展新路径。

——引进来怎么管?管什么?发挥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衢州创新服务模式,在科研经费上实行减负放权,在人才招引上不设限制,在创新文化上开放兼容,统筹平台人、财、物等资源,赋予创新主体更大自主权,最大化放大了创新主体的功效。

——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的“最初一公里”?衢州立足产业基础与高校院所的学科优势,一方面通过做强、开放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帮助企业降低攻关成本,形成新的招商模式;另一方面联合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将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落到了企业发展上。

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动摇,持续推进“五链”融合,加快构建引才聚才“强磁场”和科技创新“策源地”,锤炼深化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在产业基础及政策赋能的双重加持下,衢州科技创新发展的聚变才刚刚开始,更多“好戏”还在后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7 05: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市校共建战略平台“衢州模式”获好评 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走进衢州
...,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新模式,助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为了进一步推动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城市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衢州市科技局建设了四省边际科研仪器共享平台,促进
2023-04-23 16:44:00
...创、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互相赋能,成为衢州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30多家浙江大学校设研究机构中名列前茅。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科创。衢州市科技局负责人说,近年来,衢州提出“工
2023-06-26 05:47:00
“四轮”驱动创新发展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市财政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2023年,全市科技投入24.71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21
2024-05-08 03:58:00
...大梁。”衢州市科技局负责人说,“拎包创业”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得以转化,科技企业也正成长为衢州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有地创业,是“拎包创业”的首要条件。为保障人才创业场地,衢州整
2024-05-10 09:28:00
本文转自:衢州日报孵化7家 辐射五省衢州“小基地”做出“浙大文章”本报讯 (记者 王继红) “截至目前,基地已承接中试项目20余项,拥建有中试生产线20余条。”5月5日,浙江大学
2023-05-09 01:34:00
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代表委员热议:创新浙江,如何实现新突破
...革深入发展,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正在深刻重塑。如何在科技创新中掌握主动权?又如何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2025-03-06 12:33:00
...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从行政审批改革到公共服务创新,从科技创新突破到营商环境优化,浙江在“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中推动改革迈向纵深,也让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
2025-01-14 12:13:00
搭平台 聚人才 强科创 民进浙江省委会助力衢州高质量发展
...际分中心”举行项目签约……一系列结对共建,带动更多科技创新力量和高端人才资源向衢州集聚,为衢州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
2024-09-02 10:05:00
...建设四省边际科创走廊是顺应新质生产力战略部署,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撑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以绿色发展
2025-04-17 06:39: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2025青岛虚拟现实创新大会将启,星鲨研究院探索“具身智能”前沿
鲁网11月14日讯“在这里,唯一限制你的是你自己的想象力。”科幻电影《头号玩家》中对于“绿洲”的这一描述,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虚拟现实产业的无限可能
2025-11-14 10:18:00
中新经纬11月14日电 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14日消息,网信部门从严整治利用AI仿冒公众人物开展直播营销问题乱象。近期
2025-11-14 10:30:00
大麦娱乐推出全新品牌“大麦国际” 提供全球演出购票、观演服务
购买海外演出门票,现在有了新选择。11月14日,大麦娱乐宣布推出旗下全新业务品牌、全球演出服务平台“大麦国际(MAISEAT)”
2025-11-14 10:45:00
大河网讯 11月11日,全省数字影像检查“云胶片”联盟采购工作顺利开标,产生了拟中选结果,中原算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拟中选
2025-11-14 10:53:00
鲁网11月13日讯11月13日,山东瑞程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与济宁学院联合攻关的“多模态肉品AI快检系统”核心技术,在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中斩获优秀奖
2025-11-14 10:54:00
记者走基层|“黑科技”上线,让温暖精准入户
11月12日,河北邢襄热力集团邢台供热分公司二工区三班班长丁帅,在三义庙换热站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河北日报记者 宋 平摄随着11月15日临近
2025-11-14 08:02:00
11月13日,太原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原公交”)与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电动”)举行框架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2025-11-14 07:50:00
记者走基层|智能安全帽,让矿工有了AI“卫士”
11月5日,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所属恒洋电器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智能安全帽产品。河北日报记者 魏 雨摄“嘀嘀
2025-11-13 08:03:00
“长与短”周期变革,“快与慢”时效重构,“热与冷”业态碰撞—— “双11”三重奏,解读消费新变局□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黄琳燕11月12日中午
2025-11-13 08:05:00
南报网讯(记者周容璇)日前,在南京医药中央物流中心,一辆白色无人车平稳地穿梭于主仓库与宝湾库区之间,仅用15分钟便完成了一次驳货作业
2025-11-13 08:05:00
向“质”攀升,南京机器人解锁“智造”新图景
全链条持续发力,以硬核技术竞逐市场向“质”攀升,南京机器人解锁“智造”新图景□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徐宁 实习生黄倩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
2025-11-13 08:05:00
江苏南京:“爆单堵件”难寻踪迹,科技赋能让“双11”物流运输“从从容容”
“爆单堵件”难寻踪迹,科技赋能让“双11”物流运输“从从容容” 直播间“秒光” 无人机“闪送”□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周容璇“3
2025-11-13 08:06:00
逐浪氢能“新蓝海”,南京加速能级跃升
实现全产业链布局,链上企业持续“加码” 逐浪氢能“新蓝海”,南京加速能级跃升□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徐宁通讯员陈伟伟郑瑞陶炎李雪莹蹲点主题
2025-11-13 08:06:00
2025 脉脉职场新人报告:超50%职场新人想跳槽,校招生最想去字节跳动
脉脉人才智库近日发布《以能为本——互联网职场新人流动趋势 2025》报告,将校招和工作经验在3年内的社招人才界定为“职场新人”
2025-11-13 08:57:00
江苏南京:多点突破屡刷纪录 科创助推产业升级
黄维院士引领南工大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闯出新天地 多点突破屡刷纪录 科创助推产业升级□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谈洁姜静实习生钱逸霖在柔性电子领域
2025-11-13 09: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