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殷墟遗址博物馆实景图
大河网讯 2月26日,由中建一局精益建造的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堪称商代文物展览之最,3000余件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
新馆坐落于洹水之滨,与殷墟宗庙宫殿遗址隔河相望,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展陈聚焦商文明主题,包括“探索商文明”“伟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三个部分,设有“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等四个专题展览和一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
殷墟遗址博物馆展厅一角
一片甲骨惊天下 一尊宝鼎镇中华
殷墟遗址博物馆是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工程,2021年被纳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由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新馆以《诗经•商颂》为源,以绿野草台、鼎立大地、层叠深邃、青铜装裹为形,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为要,形成具有殷墟文化内涵和考古学意义的“中华之范、文明圣殿”。
“主馆高22米,宽146米,以‘鼎’为设计意向,抽象演变青铜方鼎元素,整体呈现四方之形,展示殷墟‘四方之极’。”项目总工程师王丙合介绍,项目外墙及屋面选用富有文化底蕴与殷墟特色的青铜饰面幕墙,为博物馆披上一层庄重古朴的“青铜外衣”,遥看像一只巨鼎立在苍穹之下,在洹河之畔破土而出,“鼎”立于中华大地之上。
项目钢结构屋面吊装
精益建造筑精品 科技赋能高效建造
博物馆位于殷墟遗址核心保护区,施工现场布满深浅不一的考古坑,最深处达12米,如何处理大大小小的考古坑是项目团队面临的第一个“拦路虎”。团队利用BIM+GIS技术模拟移交场地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复杂考古发掘场地回填水泥土施工工法》,最终将原素土优化为2:8水泥土进行回填,夯实了这座大“鼎”的地基安全。同时为使这尊大“鼎”更加稳定,项目在地下打入676根灌注桩,最深达30米,单桩承载力为5.3吨,抗震设防烈度8级,等于为博物馆量身打造676个“安全卫士”。
此外,项目采光中庭钢结构屋面重达300吨,面对场地狭小、地基承载力有限、构件体积大、精准度要求高等技术难关,项目经理丁锋带领青年突击队以智慧建造为保障,利用BIM技术提前模拟,将节点吊装施工3D可视化,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将点云模型与设计模型进行拟合,全程实测实量进行偏差校核,严格控制构件尺寸和吊装精度,最终300吨的“钢铁侠”吊装顺利完成,误差严格控制在2毫米内。
殷墟遗址博物馆展厅实景图
让文物“安心入住” 守护三千年商代文明
由于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资源,须通过设置恒温恒湿系统确保文物安全保存。为打造好文物“起居室”,迎接世界级文物“安家”,项目在建造过程中通过采用地源热泵技术,设置15眼110米深水井及3台水冷螺杆机组,保持馆内恒温恒湿良好环境。
文物库房作为博物馆的“心脏”,是保护珍贵文物的重要场所,对环境要求十分严格。项目生产负责人高乾龙介绍,通过多次方案化,组织专家论证,量身配备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增设转轮除湿段,温差范围可控制在0.1摄氏度甚至更高,有效满足“恒温恒湿”要求,为文物“安心入住”提供了保证。
为致敬考古场景,博物馆外围还配备了2.2万平方米河南省公共建筑类最大的草坡结构,相当于52个标准篮球场大小,回应场地厚重的历史和周边密集的遗址区,呈现静谧守望遗址的姿态,达到“破土而出,钟鼎传世”的效果。
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展厅9块轨道联动显示屏
穿梭千年寻文脉 梦回殷墟赴盛宴
在博物馆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展厅,9块显示屏与轨道完美结合,根据展示内容在既定的轨道上滑动形成矩阵式,通过多媒体交互技术,让观众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在“峡谷”中穿行,身临其境体验三千年前伟大的商文明。
中建一局勇担文脉传承使命,助力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两带一心”城市历史文化布局。如今,殷墟遗址博物馆“鼎”立中华大地,向世界诉说殷商文明故事,展示中华文明之光。中建一局先锋建设者们将初心不改启新程,以高质量建设助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用责任书写家国担当,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单慧芳 邢易航/文图)
编辑:陈梦伊审核 :孙华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8 1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