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越人远寄桂花浆
杭州一位朋友,寄来一瓶糖桂花,开瓶以后,满屋甜香,简直就像恋爱的感觉。我是中年胖子,平常不敢吃甜食,但也忍不住尝了一小勺。呼!软糯,芳烈,一道浓甜从嗓子眼儿直冲肠胃,就像一把寒冰利刃突然划开我的肥腻,在丹田里留下一个浅浅的伤口,有点儿痛,但很甜。
古人常说“见贤思齐”,意思是见到很牛的人,就盼望跟他一样牛。我见牛人是这样,见到美食也是这样,尝了这瓶很美味的糖桂花,就想搞清楚它到底为什么美味,然后再自己动手,看能不能做出同样美味的东西。所以,我向杭州那位朋友请教,这糖桂花怎么自制。其实挺简单的,主料就是桂花,可以用盛开的鲜桂花,也可以用晒干的干桂花。至于配料,白糖、冰糖、麦芽糖、蜂蜜,都行。
忽然想起来,我冰箱里就有一袋桂花,还是2019年中秋采摘的。当时淘洗干净,摊开晒干(据说要是不暴晒的话,阴干更好,能保留更多的香味儿),从金黄的花蕊晒成了褐红的颗粒,然后装进保鲜袋,扎紧,搁进冰箱保鲜层,几年来始终没想好该怎么利用。这回好了,做成糖桂花嘛!
我取出这袋桂花,用清水泡了一天,唯恐里面有小虫,浸泡时还撒了一把盐。泡透以后,又倒进细箩,漂洗了几遍,把水沥干。再找一个大罐头瓶,洗干净,用热水烫一烫,把它送到阳台上,沐浴半天紫外线。然后呢?桂花入瓶,放一层桂花,撒一层白糖,放一层桂花,撒一层白糖……最后拧紧瓶口,放书房阴凉处,让桂花和糖彼此滋润,慢慢发酵。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那瓶糖桂花仍在缓慢发酵中,隔着两架书,我觉得我似乎听见罐头瓶里的桂花蕊们在争吵,七嘴八舌:“别挤我,我要吃糖!”“我也要吃!”“你们压到我了!”“酵母菌呢?酵母菌呢?”“有点儿气闷诶,大伙感觉到没有?”“闭嘴,快做无氧呼吸!”
让它们吵,咱们聊聊宋朝。
暗香浮动糖桂花
宋朝有没有糖桂花呢?有,但当时并不叫糖桂花,而是叫“木樨汤”。
南宋养生宝典《奉亲养老书》里有“木樨汤”做法:桂花半开时,选最茂盛的花枝,连枝带花折下,回家捋下花蕊,冲洗,沥干,码到白瓷瓶里,大勺子浇蜂蜜,让蜂蜜淹没桂花,密封保存起来。哪天家里来了客人,从白瓷瓶里舀出来一勺,放到碗底,滚水一冲,甘香扑鼻。您瞧,这木樨汤不就是用鲜桂花和蜂蜜加工的糖桂花吗?
南宋时期还发明了一种特别有观赏性的糖桂花,收录于元朝初年成书的生活手册《事林广记》别集第七卷,需要用梅花来搭配:中秋前后的新鲜桂花,配上早春时节采摘焙干的梅花,每两朵梅花里夹一撮桂花,搁石臼里捣一捣,捣成片状,让梅花夹紧桂花,让桂花和梅花粘连和定型,再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地码放到坛子里,再用蜂蜜浇注,密封。怎么饮用呢?也是用滚水冲——得用筷子从坛子里夹出一片,也就是由两朵梅花夹一撮桂花压成的一片,放在碗底,拿细嘴大铜壶注入开水。此时您再瞧,咦,梅花在水里盛开了,梅花香和桂花香都从碗底浮出来了。王安石有诗云:“唯有多情枝上雪,暗香浮动月黄昏。”苏东坡有词云:“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我觉得他们简直不是在描写梅花,而是在描写梅花和糖桂花在茶碗里盛开的过程。
沈辽的桂花浓酿
北宋有个官员叫沈辽,与苏东坡和王安石同时代,写过一首七言诗《泰叔求桂浆》:
越人远寄桂花浆,
敝屋欣闻破鼻香。
遽遣小奴分送客,
夜来已败不堪尝。
沈辽是《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的堂侄,也是宋英宗时开封知府沈遘的弟弟,他跟哥哥沈遘、叔叔沈括并称“沈氏三先生”。沈辽、沈遘、沈括,都是杭州人,都出身于北宋著名的江南望族“钱塘沈家”,这个家族从五代十国时期就是世代高官,培养了几位宰相级别的大臣和一大堆州县官员。事实上,沈辽和沈遘虽然是沈括的侄子,年龄却比沈括大,成名也比沈括早,沈括还没进入官场的时候,沈遘已经中了进士,沈辽已经得到王安石的赏识。
那么沈辽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呢?翻成白话文,大意是说浙江老乡寄来一瓶桂花浆,开瓶以后,满屋甜香,赶紧派仆人分送给亲戚朋友,因为一开瓶就不能长期存放了。
沈辽所说的“桂花浆”是糖桂花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南宋官员吕祖俭诗云:“桂花压饧凝秋霜,广寒仙子调琼浆。”这首诗里的桂花浆应该就是糖桂花,因为“饧”即麦芽糖,“桂花压饧”自然是用麦芽糖加工糖桂花。北宋官员徐积诗云:“玉谱天书金版字,桂花浓酿碧霞浆。”这首诗里的桂花浆应该是指桂花酒,因为诗题为《诗酒仙》。单从沈辽最后一句诗“夜来已败不堪尝”来看,他描写的更可能是糖桂花,不太可能是桂花酒,因为即使是江米甜酒,也不至于一过夜就坏掉。话又说回来,加工得当的糖桂花也是可以长期存放的,开了口也不要紧,假如沈辽得到的那瓶桂花浆是糖桂花,那只能是加工失败的糖桂花——或许是用鲜桂花制作,糖或蜂蜜又放得太少了。
桂花糖缠起芳香
宋朝人喜欢桂花(其实任何时代的人都喜欢),除了用桂花加工“木樨汤”这种宋朝版的糖桂花,以及“桂花浆”这种暂时不清楚是糖桂花还是桂花酒的东西,他们还用桂花做“糖缠”。什么是糖缠呢?就是拔丝。现存宋朝文献里只剩下“桂花糖缠”这个名字,没有留下具体做法,但是不要紧,我见过现在的鲁菜师傅怎么做“拔丝桂花山药”:
第一步,将桂花摘下,洗净,晒干;
第二步,来一根山药,洗净,削皮,切段儿;
第三步,用蛋清把山药段儿抓匀,再撒点儿淀粉抓匀,保证山药既不出水,也不掉粉。这个过程叫“养”,是为块茎类食材做拔丝的必备工序,如果不“养”一下,不仅是食材难定型的问题,而且炸制时油花飞溅,容易伤人;
第四步,热锅滚油,把山药段儿炸两遍,第一遍定型,第二遍炸脆;
第五步,锅里留底油,放一大把糖,把糖炒化,炒到略微变色,立刻起锅;
第六步,趁热把炸好的山药倒进去,再撒一把干桂花,快速翻锅,出锅装盘。
经过以上这六步操作,一大盘拔丝桂花山药就成了,山药红彤彤,桂花金灿灿,山药与山药藕断丝连,桂花与山药情意绵绵,颇为养眼。
还有一些鲁菜师傅为了省工,直接用加工好的糖桂花做拔丝,也挺科学,工序跟前面差不多,只不过在用蛋清和淀粉“养”食材之前,先在食材上浇一勺糖桂花。最后成品出锅,同样有繁星点点的效果,而且同样芳香宜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1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