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董成是家喻户晓的“水城农民画守护者”。自1983年成为水城农民画首批学员,到如今担任特聘老师,四十余载时光里,他扎根基层,用执着与热爱推动这门乡土艺术从山乡走向全国舞台。
初识农民画 踏上艺术旅途
1983年,17岁的董成迎来人生重要节点。作为水城农民画首批30名学员之一,他在水城区老城区文化馆开启系统绘画学习之旅。初次邂逅农民画,他便被深深吸引——那些源自田间地头的创作,以夸张线条和浓烈色块,生动呈现出苗寨篝火、彝家火把等鲜活场景。
董成作品《山妹越逗脸越红》
次年,他遇到关键引路人——时任水城区文化局干部汪龙舞,汪龙舞提出“扎根民族民间,坚持个性特性,走自己的艺术道路”的创作理念,并建议从苗族蜡染、布依族刺绣等传统工艺中汲取灵感。董成听后深受启发,开始频繁穿梭于苗寨、彝村,观察妇女刺绣、记录节日歌舞,这些生活场景日后都成了他画布上的生动素材。
探索与创作 作品脱颖而出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董成创作了《赶花坡下遇情郎》《你吹我舞热腾腾》《出山归来》等作品。这些作品动感十足,以强烈色块对比和自由构图,生动展现了山乡节庆与劳作场景,成为水城农民画的优秀代表。作品不仅被多家美术馆、群艺馆及展览大赛组织机构收藏,也让董成在水城农民画领域崭露头角。
董成作品《你吹我舞热腾腾》
扎根村寨间 传承艺术薪火
1990年,凭借突出创作成绩,董成被招入水城区文化馆,专职从事农民画创作与辅导工作。他深知传承是艺术延续的根基,为让水城农民画焕发持久生命力,他打破传统集中授课局限,主动走进村寨,手把手教学,将艺术火种播撒在乡土之间。
2004年进入陡箐镇猴儿关村培训农民画作者
2004年,为让培训更贴近民间艺术土壤,他将基地设在陡箐镇猴儿关村。这里的歪梳苗妇女自幼浸染于刺绣、蜡染,具备天然的艺术感知力。他逐门逐户动员村民,引导她们将刺绣、蜡染等传统技艺转化为绘画语言。在他的耐心指导下,越来越多村民爱上农民画创作,艺术的种子在乡土生根发芽。
农民画作者正在画农民画
为进一步拓宽传承渠道,董成积极联动教育部门,推动农民画走进中小学课堂,培养“校园画家群”;同时开展全区美术教师培训,提升基层美育师资力量。针对多民族聚居地,董成深入走访坪箐大花苗村寨、玉舍彝族村寨,挖掘有传统技艺基础的村民进行系统培训。通过这种“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传承模式,水城农民画呈现出“一村一品、一画一魂”的多元艺术风貌。
2015年水城各民族的农民画画师在创作水城千米农民画
如今,水城农民画创作群体汇聚了苗、彝、布依、白等多个世居民族,成为贵州民族成分最丰富的农民画乡。截至2024年,水城区累计培训农民画爱好者超1500人,培育出猴儿关画家群、徐氏画家群等稳定创作群体,800余件作品登上省级以上展览舞台,300余件被专业机构收藏。
董成(左二)正在教授学生画农民画
展望新前景 守护乡土瑰宝
面对未来,董成坚信水城农民画唯有凝聚更多传承力量,才能让更多人认知与热爱,为其传承发展注入蓬勃生机。他计划在多民族聚居村寨设立培训据点,系统性拓展传承版图,持续深耕新人培育工作,壮大创作群体,让这门乡土艺术在更广阔的文化场域中焕发光彩。而他本人,也将成为水城农民画传承长路上的重要推动者。
水城农民画师们在村寨里
董成用行动证明农民画的根脉深植乡土。那些他悉心培育的画师们,过着“白昼扛锄头耕耘田野,入夜执画笔描摹生活”的双重生活,将田间丰收的喜悦、节庆欢腾的场景绘制成流动的民俗画卷。这位穿梭于村寨之间的“文化播种者”,正以笔墨为犁,让水城的青山绿水在画布上生长为永不褪色的文化图腾,让乡土艺术的生命力在时代更迭中持续绽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小迪 王华 董婧珣 陈亚兰
编辑 胡桅可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08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