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常碧罗 周舒曼
7月20日晚,两江新区翠云街道云竹路社区一民房里,63岁的陈萍正手把手教86岁婆婆盛谏芬洗漱,如同照顾小孩一样细心、耐心。
陈萍及家人与盛婆婆在一起。(汪彦彤 摄)
“手这样拿,然后慢慢往脸上擦。”陈萍一步步教着婆婆,而这样的场景,每晚都会重复上演。
公公和丈夫相继去世,婆婆确诊阿尔兹海默症,命运对陈萍特别苛刻。然而,陈萍却将婆婆当做“至亲”,19年如一日地悉心照顾,并带着婆婆改嫁。这对特殊的“母女”,也让几个原本毫无血缘关系的家庭走到了一起,成为了“一家人”。
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女”
清晨六时许,陈萍已经出现厨房,开始了一天的忙活。
面条、肉片要煮得软一点,再用辅食剪剪碎,牛奶、鸡蛋是每日必需……打理好早餐,陈萍走进婆婆盛谏芬的房间。“妈,起床吃早饭了哟。”陈萍轻轻唤醒老人,带着她起床、洗漱,再围坐一起吃早饭。
如果不是与陈萍熟络,没人相信,盛谏芬并不是她的亲生母亲,而这对“母女”朝夕相伴已近40年。
时间回到1983年,陈萍与前夫王和平相恋结婚,从此便与其父母共同生活。
“婆婆没文化不识字,但人很好,年轻时也很能干。”陈萍还记得,患病前的盛谏芬勤劳善良,逢年过节一个人就能张罗两三桌饭菜,还要帮她带孩子,操持好家里的一切,让她和丈夫放心在外务农干活。
当时,5个人的小家庭其乐融融,算不上富裕却很幸福。转折发生在2003年。
那一年,陈萍的公公因肺癌去世,当一家人还沉浸在悲伤中,第二年,王和平又因肾癌去世。接连失去至亲,盛谏芬悲痛不已,身体也每况愈下,陈萍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那些日子,婆婆总是一个人躲着抹眼泪。”陈萍说,她知道婆婆心里的苦,为了陪伴婆婆,晚上索性和婆婆一起睡,陪她聊天,俩人相互慰藉,彼此支撑。
在陈萍心里,婆婆早已成了自己的“亲人”,而盛谏芬对陈萍的依赖也与日俱增。
2006年,陈萍居住的地方征地开发,一家人面临搬迁。
“那时我问婆婆,是想跟我住还是跟她女儿(王淑琴)住,她说什么也不愿和我分开。”陈萍说,常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老人有亲生女儿还要和儿媳妇生活,但她明白,20多年朝夕相处,婆婆也早已将她当成“女儿”。
“我的父母从小教育我要爱老敬老,所以我从没想过抛弃婆婆。”陈萍说,父母在世时,也支持和帮助自己照顾婆婆,这给了她继续前行的动力。
2009年,陈萍带着婆婆和儿子搬入现居住地——翠云街道花朝小区安置房。而王淑琴和家人则每周看望母亲,并随时与陈萍沟通联系,“替补换班”。
她是婆婆唯一记得的人
2014年,盛谏芬确诊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时谁也不认,常常乱发脾气骂人,乱翻家里的东西再藏起来。
“2015年到2017年是最难熬的,我差点坚持不下去了。”回忆起婆婆患病后的日子,陈萍有些哽咽。
彼时,婆婆已逐渐失去自理能力,犯病时总会对陈萍破口大骂。每到这时,陈萍就自己出门走一圈,平复好情绪再回来。
为了照顾婆婆,陈萍不敢出远门,她在小区找了清洁工、垃圾分类等工作,方便及时回家。
自从婆婆患病,陈萍就一直保持着睡觉不关房门的习惯,她已经数不清多少个深夜,自己是从梦中惊醒,安抚发病的婆婆不要大骂、扔东西,再逐户向邻居道歉。
“当时奶奶经常半夜大吵大闹,扰得邻居投诉,但当他们得知我们家情况后,全都表示理解。”陈萍儿子王仁兵还记得,在2016年最严重的时候,他请了一个月的假,在家里陪伴奶奶和妈妈。
由于担心儿子夜里休息不好影响白天公交车驾驶员工作,陈萍又将儿子和儿媳妇“赶”出了家。
有人不解:“这都不是你的亲妈?这样做值得吗?”但陈萍却念着婆婆的“好”。有什么好吃的,婆婆总会对陈萍说“给你吃”“我们一人一半”;在沙发上睡着了,醒来身上总会有一条毯子,那是婆婆悄悄搭上的……
虽然随着年龄增大,婆婆发病的时间越来越多,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但陈萍依然是她最依赖、最亲近的人,也是她唯一记得的人。
带着婆婆改嫁不离不弃
2014年,陈萍经人介绍,认识了比自己年长4岁的冯忠林。陈萍觉得冯忠林为人实诚可靠又勤快,而在冯忠林看来,陈萍温柔贤惠有孝心。
经过5年“相互考察”,俩人在2019年登记结婚。
“我不在乎这个问题,我看重的是她(陈萍)这个人。”说起婚后要和婆婆一起生活,冯忠林直言,两人成家,责任就要两人担,而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照顾老人是自己应该做的。
“我爸妈都是80多岁去世,由我养老送终,所以在照顾老人这块,我算是有经验。”冯忠林笑着说。
婆婆喜欢吃什么菜就做给她吃,婆婆乱骂人不要记气、要顺着哄,多陪婆婆摆龙门阵、逗她开心……冯忠林的到来,为陈萍分担了不少,也为这个小家增添了快乐。“婆婆有时对他比对我还好哟。”陈萍“吃醋”地说,冯忠林偶尔从外回家,衣服被汗水打湿,婆婆连忙关心,还让陈萍赶快拿衣服来换。
“我每个月会去陈阿姨家入户拜访一次,和他们拉拉家常。”刘丹霞是云竹路社区的一名网格员,自从2021年来到社区工作,她便认识了陈萍一家。
每次走进陈萍家,刘丹霞都会为这一家子感动——不管婆婆怎么乱骂,陈萍从不红脸,冯忠林则在厨房忙碌,给婆婆做饭,而婆婆意识清醒时也会一口一个“我们家陈萍”,“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比亲人还要亲”。
几家人变成“一家人”
逢年过节或是婆婆生日,陈萍家里总是很热闹,小小的客厅坐满了人。陈萍儿子王仁兵一家、冯忠林儿子冯信德一家、王淑琴及女儿一家聚在一起,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有说有笑。
受陈萍和冯忠林的影响,他们的孩子也将孝老爱亲铭记于心。
“我血糖有点高,老冯儿子还给我买了血糖仪。”陈萍说,冯忠林儿子冯信德一家也住在花朝小区,冯信德时常做了菜炖了汤就往家里送。而儿子王仁兵一家也随时回家探望,在超市上班的儿媳妇每次都会提着大包小包的肉菜和米油送来。
今年是陈萍和盛婆婆一起生活的第40个年头,陪伴彼此走过大半辈子的俩人,早已成为生命中重要的人。陈萍知道,随着婆婆年龄增大和病情加重,未来的日子或许会很难,但她并不畏惧,也坚决不将婆婆送到养老院,“她心疼我对我好,我也要孝顺她一辈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30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