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清代哪位才女婚后写下一词,被誉为比肩李清照寻寻觅觅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11 06:5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1733年,一群富有才名青年来到了耦耕书院读书。四月初,天气晴好,这一天这群饱读诗书的才子们相约出去踏青,结识了一位颇富才气的女子贺双卿。在那个时候的社会背景之下,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对女子来说是何等的不公平,在那时候,能识字的女子都很少,更别提有才华的女子了。

而贺双卿就是这样一位有才华的女子,她有才有貌,擅长填词,然而这样一位女子却是身世凄惨,早早离世。不敢相信这样悲惨的命运会降临在这样一个女子的身上。在她这短暂的一生之中除了在父母身边的日子是快乐的,出嫁之后真是过得苦不堪言,好在她遇见了韩西,一位邻家的女儿,在她出嫁之后,婆婆虐待,丈夫不爱,唯有韩西对她好,于是就这样就结下了一段深厚的友谊。在韩西出嫁后,贺双卿写了一首词送给韩西。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凤凰台上忆吹箫·赠邻女韩西》

这位善良的邻家女子韩西是贺双卿短暂的生命里唯一的救赎。在婆婆不疼、丈夫不爱的情况下,韩西给了她唯一的关爱。这首词作与韩西出嫁的时候,那时候,一般女子在出嫁后,是极少回娘家的。贺双卿知道韩西出嫁之后,两人以后便会再难见面,遥想起以后漫长的日子里该是多么的暗淡无光,到如今,这唯一的光亮将要离她而去,这种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清代哪位才女婚后写下一词,被誉为比肩李清照寻寻觅觅

凤凰台上忆吹箫是词牌名,相传秦穆公有一女儿名叫弄玉,长得十分漂亮,并且擅长吹箫。有一次做梦梦见一位同样擅长吹箫的青年男子。他们二人一起合奏,甚是惬意,在梦里,这男子说愿与弄玉结为夫妻。醒来之后,弄玉就告诉了秦穆公,于是秦穆公就派了许多人去寻找这样一位公子,后来在华山下寻到这人,他名叫萧史,便请他到宫中,与弄玉成婚。后来二人在月下吹箫,竟引来凤凰和龙,于是两人乘龙登凤而去。秦穆公追赶不及,便命人在此建祠纪念。这便是这个词牌名的来历。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暮霭沉沉,天空中时不时飘过一朵云,落日的余晖透过树叶洒下来,明明暗暗。残照指的是夕阳,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下,最为交好的朋友即将离开,这种心情最是难解。人本来就是感性的,尤其是女人,又处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一想到好友马上就要离去,此时词人的心境就像这丝丝缕缕的余晖一样,明明暗暗。这种离别在即,心底的愁绪理都理不清,就好像李后主所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不仅如此,除了理不断地离愁别绪,还有一种失落无奈的挫败感。这些情绪一起涌上心头,久久难消。

“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一想到好友韩西马上就要离去,此人心里的愁绪愈加难消。这种滋味不知该向何人诉说,只好埋在心里,愈演愈烈,在这种状态之下,就连走路、做事都是恍恍惚惚的样子。“断魂魂断”皆是形容一个人万分悲伤或者说是极为情深之意。在这首词中表明词人与韩西关系非常要好,离别之际,十分不舍,万分悲伤。“闪闪遥遥”形容恍恍惚惚的样子,怎样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是心里有事的时候,因为韩西的离去,或许再也没有一个人再对她好了,韩西就像词人心里的一束光,照亮了她这暗黑的一路,而现在韩西要出嫁走了,她似乎再没了依靠,想起这些,就让词人神情恍惚。

“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想起你此去山远水远,再难见面。我目送着你的花轿走过一程又一程,隐隐约约,直到看不见。眼前的山水皆是旧时模样,只是你却随着山水,一路迢迢。此去山长水远,难有归期,这种失落与惆怅谁又能理解呢?韩西这样一走,可以说是给了词人一种极大的打击,在这之前,就算生活得不易,至少还有能诉苦的人,至少还有安慰的人,而如今,怕是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了吧,想起来就觉得人间无望。

清代哪位才女婚后写下一词,被誉为比肩李清照寻寻觅觅

“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从你离去的这一刻开始,我的内心从今往后将全是酸楚苦痛,再多的苦难辛酸都不及你的离去这般让人难过,我将会永远记住今天这个日子。仅仅是这三句,就将词人那种心里的凄苦表现了出来,想想看,此后还有那么漫长的生活,有着许多的困难与磨砺,但是词人就一句,也不过就像今天一样罢了,似乎对未来的生活都失去了希望。说得再多也无法表示此刻此人的绝望。

以上就是这首词的上阕,借由暮色时分的景物,来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哀愁。借由周围的山山水水将友人离去的那种不舍表现到了极致。眼前的一景一物皆是离愁,让人读来感觉整个都是处在一种悲伤绝望的情感之中。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青天白日,山高水远,你一去多远,无人知晓,问天天不应,可怜我从今以后无人依靠,柔弱无依。再没有一个人可以诉说心中愁苦,也没有人再会关心我过得怎么样。抬首问苍天,苍天不语,忧愁更深一层。

清代哪位才女婚后写下一词,被誉为比肩李清照寻寻觅觅

“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从今往后,谁又会关心我辛不辛苦?谁又会怜惜我娇娇弱弱?从此以后没有欢欢喜喜,只剩下对你无穷无尽的思念罢了。趁着空,我一个人悄悄偷来素粉,在红叶上写写描描,刻下对你的思念。就这几句写出了词人对韩西极度依恋。韩西这一走,所有的委屈从此无人诉说,所有的悲伤从此无人疼惜,这一切,从此之后将由双卿独自面对,黯然神伤。

“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思念没有尽头,而我愿意就这样生生世世一直思念下去,哪管它夜夜朝朝。这里将友人与自己的情谊进一步升华,有一种此生唯一的那种感觉。这短短几句写尽了友人离去之后的那种凄凉之景,即便如此,词人还是愿意一如既往的思念。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叠词,而说起叠词,在古诗词中也不少见,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就有一首词《声声慢》也是多用叠词,怪不得后人称贺双卿是李清照之后的清朝第一女词人。

清代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更是认为《凤凰台上忆吹箫》足以和李清照的《声声慢》比肩:“《凤凰台上忆吹箫》一阕,叠至四五十字,而运以变化,不见痕迹。长䄂善舞,谁谓今人不逮古人。”“ 其情哀,其词苦。用双字至二十余叠,亦可谓广大神通矣。易安(李清照)见之,亦当避席。”

清代哪位才女婚后写下一词,被誉为比肩李清照寻寻觅觅

能够青史留名的女性本来就少,但是没想到命运如此凄惨的女词人当属贺双卿了,若不是偶然和史震林认识,恐怕她的作品也难以流传下来。出嫁之前的贺双卿生活得还算幸福,但是在父母去世之后,她被家里长辈嫁与邻村的一户人家。这户人家里有一老母亲很是厉害,她将儿子一手拉扯大,在贺双卿嫁过去之后,这个婆婆十分苛待她,而贺双卿的丈夫也只会站在母亲那边,对贺双卿非打即骂。

嫁过去没多久,贺双卿就生病了。生活贫苦,婆家并没有请大夫给贺双卿看病,任她就这样病着,邻家女子韩西对这刚嫁过来的女子很是照顾。她们二人年纪都差不多,在贺双卿病重的时候,婆婆与丈夫皆不管,还是韩西多番照顾她,还为她做吃食。就这样一来二去,这两个女子就慢慢交好了,贺双卿没有在丈夫身上得到的温暖与疼爱,却在这个邻家女子身上感受到了,这让她如获至宝,可以说是暗淡无光的岁月从此有了期望。然而这种期望却不长久,韩西很快就要嫁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在韩西出嫁那日,贺双卿才会这般悲痛欲绝,惆怅难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1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真实的李清照:从才华横溢的才情美人到监狱之困的复杂人生
...的女词人,向来获得赞赏无数,被誉为中国第一女词人的李清照所得到的赞誉自然也不曾缺少过。当人们将目光都聚焦在她的词曲中,却少有人了解她的私生活并非那么摆得上台面,身为宋代数一数
2024-01-06 21:20:00
这个才女的诗词千古流传,人生经历也让人感动
...是当时却有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女词人,没错,就是李清照。李清照从小便非常聪敏,在读书方面表现得更是非常出众。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家中也有条件给她一个读书的好环境。她在家中的时
2023-07-03 12:57:00
时代与家庭共同造就的才女李清照
...她既天真烂漫、傲娇可爱,也不乏家国情怀和远见卓识。李清照前半生享受繁荣旖旎的北宋风华时代,后半生跟随着时代的波涛漂浮迁徙;她经历过曼妙美好的伉俪情深的日子,晚年亦饱尝孤独忧愁
2023-12-18 17:43:00
李清照:婉约词宗大胆示爱,揭秘她与赵明诚的故事
...能够主动让这位内敛的女词人表白的男子又是谁呢?一、李清照好酒作乐提到宋朝婉约派,无一不在透露着女主的身份,她就是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这位表达含蓄,却勇敢追爱的词
2024-04-26 06:59:00
李清照:宁为玉碎也不委曲求全
...中的性格却是刚烈无比。一、《夏日绝句》暗讽丈夫当时李清照第一任丈夫赵明诚被委任为建康的市长(知府),在一次叛乱之中,他的丈夫却弃城开溜,这就让李清照受不了了,说你一个堂堂知府
2023-08-30 16:50:00
揭秘宋代四大才女:李清照领衔,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闪耀文坛
宋代有四大才女,分别是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如果说把李清照放在首位,那么朱淑真一定是第二位。李清照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2024-02-18 19:09:00
才女朱淑真的一首相思词不输李清照,却被世人唾弃是为何?
宋朝文人辈出,无论是才子,还是才女都是造极之人。李清照和朱淑真并称为宋代女性文学的双壁,她俩都多才多艺,而且擅长写词,特别是闺怨相思词在她们的诗作中占有很大比重。然而,李清照被称
2023-01-05 17:00:00
...中国历代风流才子数不胜数,但是风流才女却不可多得。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位难得的才女,满腹诗书,年少时家境优渥生活无忧,在程朱理学泛滥的宋朝,女子地位被贬得低下之时,这位才女仍然悠
2023-08-24 14:12:00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写下最让人动容的一首相思词,字字句句都是千古绝唱
...形容任何一个豆蔻年华的青春美少女,但用在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身上,似乎更加恰当,每一句都是那么严丝合缝。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情窦初开,对甜蜜的爱情充满了憧憬,在爱情突然来敲门时,却又
2023-10-13 16:1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