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清朝“崇淮抑湘”之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20 16:08:00 来源:戏说三国

1867年,鲍超头痛病又犯了,清朝没有赏赐药品,还剥夺他兵权,将30营“霆军”全部遣散。鲍超本想抗议,但朝中没人为他说话,只好辞职回家。

清朝“崇淮抑湘”之战

鲍超,号称湘军首席猛将,压着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吊打,无坚不摧。大小500战,身受108处伤,鲍超的军事生涯非常精彩,结局也很凄凉。

1865年,山东传来战报:“僧格林沁阵亡,7千多八旗精兵覆没,捻军已经挡不住了。”

僧格林沁,清朝最后的嫡系名将,此时被捻军斩杀,朝廷无人可用,只好让曾国藩北上督师,湘军的触角伸到中原、北方。

对清朝而言,曾国藩是一把“双刃剑”,利用的同时,也加以防备,不让湘军集团壮大,威胁到朝廷利益。

那么,该用谁来制衡湘军呢?答案是淮军,清朝重点栽培李鸿章,不断剥夺曾国藩的军权,在汉族官僚中维持平衡。

清朝的意图,曾国藩心知肚明,为了避免冲突,他主动裁撤军队,数十万湘军在攻克南京之后,都就地解散,回家种地。

曾国藩对清朝做出让步,却保留一手,作为自己的后盾,就是鲍超所部的30营“霆军”,总计1.8万人,全部留下来,以防清朝“兔死狗烹”。

“霆军”野外作战能力强悍,是清朝第一劲旅,从未遭遇败绩。但是,“霆军”存在一个致命缺点:成分复杂,哥老会众多,一言不合就闹哗变,攻打清军。

1865年,鲍超头疼的毛病又犯了。因为,此前的小池口战役,他的后脑被太平军击中,休克一段时间,留下了后遗症,便辞职回家休养。

鲍超回家,“霆军”因为饷银不及时发放,立刻哗变。黄矮子率8千兵马,擒拿主帅宋国永,然后南下投奔汪海洋,成为清朝的劲敌。

“霆军”哗变,无人能约束,鲍超只好再次出山,却又跟淮军闹了矛盾,最终被清朝抛弃。

淮军,名义是从湘军分出去,却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是清朝用来抗衡曾国藩湘军集团的工具。1867年,捻军突破黄河防线,曾国藩围剿失败被革职,李鸿章成为“剿捻”主帅。

清朝“崇淮抑湘”之战

李鸿章偏袒淮军,鲍超都是干苦力活,但赏赐不多,心中愤愤不平。李鸿章又参劾“霆军”,说他们不听约束,纪律太差,希望能裁撤部分兵马,鲍超更加不满。

清朝“崇淮抑湘”,曾国藩为了自保,也不主动为鲍超说话。如此,淮军便得寸进尺,经常欺负湘军。再则,为了争夺军功,淮军、湘军将领关系更差。

尹隆河之战,让淮军首席悍将刘铭传、湘军首席悍将鲍超的矛盾公开化,成为压垮“霆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1867年,赖文光率6万捻军进入湖北,全歼郭松林部淮军4千余人,斩杀淮军大将张树珊。郭松林、张树珊都是首屈一指的猛将,他们战败,让刘铭传十分恼火,便准备决一死战。

刘铭传、鲍超约定出兵时间,两面夹击捻军,一战定乾坤。结果,刘铭传为了独霸战功,提前一个小时出兵,分三路渡过尹隆河,直奔赖文光而去。

淮军提前出兵,结果遇到捻军反击,刘铭传的左路军被任化邦全歼,中路也被赖文光打残,导致自己率领的右路军陷入重围。

捻军以骑兵为主,战斗力非常强悍,淮军悍将唐殿魁、田履安、李锡增等在混战被打死。赖文光、任化邦合兵一处,缩小包围圈,刘铭传拼死血战,却没有任何作用。

眼看捻军越来越多,淮军死伤惨重,刘铭传自知突围无望,便席地而坐,失去了作战的勇气,心灰意冷。此时,鲍超率1.8万精兵正好赶来,从背后分三路杀向捻军,清军方才转败为胜,但“霆军”也阵亡十几位将领。

尹隆河之战,鲍超奋力拼杀,又一次受了伤,头痛的毛病也犯了。如此,鲍超希望回家休养,让娄云庆接管“霆军”。按照往常经验,清朝会赏赐鲍超药品、银两,以示恩宠,这次却不一样,鲍超啥都没有得到。

清朝让鲍超辞职回家,所部“霆军”非但没有得到赏赐,还全部遣散,典型的过河拆桥。因为,清朝“崇淮抑湘”,偏袒李鸿章、淮军,将淮军战败责任推给鲍超的“误期”。

尹隆河之战,鲍超救了刘铭传一命,还送还从捻军缴获而来的“淮军衣物”。但是,刘铭传不领情,认为鲍超在炫耀湘军战功,故意羞辱淮军,便将情况告知李鸿章。

李鸿章本就讨厌“霆军”纪律散漫,又想借此机会打击湘军,让淮军壮大,便上奏朝廷,指责将“霆军”延误战机的同时,还列举许多“污迹”。

清朝“崇淮抑湘”之战

清朝“崇淮抑湘”,众所周知,故而朝廷没人为鲍超讲话。鲍超很伤心,也很无奈,便辞职回家,“霆军”也全部被解散。此后,“剿捻”的主力成了淮军。

参考书目:《霆军战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1 0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郭松林的“四大金刚”
...人,刘铭传、张树声、潘鼎新、吴长庆为“四大金刚”,李鸿章能够崛起,这四位悍将功不可没。6000兵马,显然无法胜任“东征大业”,且刘铭传等人军事经验不够丰富,没有跟太平军劲旅交
2023-08-22 16:09:00
...,人才匮乏。为了挽救危局,慈禧不得不放权给曾国藩、李鸿章,让湘军、淮军北上剿灭赖文光这位劲敌。如此,湘军、淮军不但控制东南,还能染指北方、中原。曾国藩督师,采取河防战术,在黄
2024-07-08 21:55:00
太平天国荆王牛宏升:与刘铭传血战而亡,儿子被斩首
...多大效果。如此,慈禧让曾国藩回到两江总督任上,改由李鸿章督师,节制前线各路兵马,淮军开始取代湘军,成为清朝军事支柱,深刻影响近代历史进程。湘军将帅不愿意接受,却又不能不认可,
2023-08-22 15:40:00
太平天国悍将鲁王击毙淮军4千余人,却被叛徒开枪打死
...安徽蒙城人,彪悍无敌,尤其善长使用骑兵,被中兴名臣李鸿章誉为晚清驾驭骑兵第一名将,是楚霸王项羽再世,他曾一战击毙淮军4000余人,将淮军首席大将刘铭传逼进绝境。后来,任化邦主
2022-12-24 16:07:00
1864年,曾国藩为何将12万湘军裁撤
...动辞去“剿捻”主帅。清朝顺水推舟,并未挽留,立刻让李鸿章接替他职务,曾国藩心灰意冷。李鸿章督师,继续奉行曾国藩的“河防战术”。清朝为了栽培李鸿章,抗衡湘军集团,采取“扶淮抑湘
2024-07-11 14:15:00
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能得到清廷的重用成为北洋水师统帅?
...的重用,这离不开他自己的办事能力,也离不开刘铭传、李鸿章两人的提携。丁汝昌投降曾氏兄弟之初,并不被他们信任。当时,曾国荃对这批降军存有疑虑,害怕他们是假降,会突然在阵前反叛,
2023-02-17 18:20:00
淮军第一悍将刘铭传,为什么被曾国藩划归淮军?
...此时,一向善于察言观色,屡次抛弃曾国藩于危难之际的李鸿章主动请缨,说愿意回家乡招募兵马,代老师东征。李鸿章主动请缨,曾国藩很高兴,于是让他回安徽招募兵勇,组建淮军。经过半年努
2023-08-22 16:18:00
太平军降将受到清军重用,战败自杀后光绪帝却禁止安葬
...的基层军官,作为一个安徽人,并不受湘军重用。02追随李鸿章1862年,曾国藩的湘军实力已经引起了朝廷的疑虑。为打消这种疑虑,曾国藩主动分兵,把湘军一部分划给准备自立门户的李鸿
2023-06-27 11:26:00
...沁败亡,清朝勋贵无人可用,慈禧只能重用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汉人势力得以延伸到中原,改变了晚清军政格局。曾国藩督师,采取河防战术,赖文光没等湘军构筑工事完毕,直接从开封北面
2024-07-08 21:2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
“今天能来到现场我倍感荣幸。”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讲解员于洋说,“作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的一名讲解员,在知道这面战旗将送往陵园时
2025-09-14 15:56:00
净手、击鼓明志、正衣冠、朱砂启智……9月12日,山西太原百年唱经楼内,一场传统“开笔礼”正在进行。中新社给予关注报道。报道介绍
2025-09-14 19:20:00
杨靖宇后人马继志:看着“杨靖宇支队”战旗,仿佛看到爷爷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吉林的仪式上,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望着鲜红的旗帜,心潮澎湃,仿佛看到爷爷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2025-09-14 23:49:00
七件扇作见证国画家张大千半世纪丹青情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9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9月13日至14日,七件见证张大千与友人半世纪丹青情谊的扇作
2025-09-14 23:00:00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