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网笃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最近网上有个词特别火,叫“社交牛b症”。具体来说,它是和社交自闭症相对应的一种概念,是指在大众社会行为中外向、不怕生自来熟,快速与陌生人打成一片的行为。
朋友说,她看到这个词的时候,第一反应想起了我。
她印象里,我是那种去到任何地方都可以迅速和周围人打成一片的存在。某次和她一起去小摊买西瓜,她挑西瓜的片刻,我已经和卖瓜的大爷攀谈了起来,很诚恳地向大爷请教着挑瓜的诀窍。她都已经结账了,我却还在和大爷围着一个硕大的西瓜对其评头论足。
“那会儿看你俩那个热络劲儿,我以为你俩才是一家,一起出来卖瓜的。”朋友忍不住笑了,“你说这词可不就是在说你嘛。”
“有这么夸张吗?”我回想了一下,“可是从小到大老师和长辈都说我太文静了,一点儿都没个活泼样。”
和朋友印象里的不同,从小我在长辈们眼里就是个文静的小孩儿,怕生,不爱说话。记得成长手册上连续很多年,老师给我的评语都是希望你可以活泼一点,大胆表现自己,多交朋友。
其实,倒也不是我这个人太两面化,朋友和长辈口中的也都是我,只不过可能是面对不同的人,展现出来的样子不一样。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这种感觉,生活里,面对陌生人反而放得开一些,话痨,大胆,也不担心说错什么话;但在熟人,尤其是长辈面前,反而会拘谨许多,一言一行都要三思而后行,生怕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或是做出什么不得体的举动。
我一直觉得这和我们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关,父母一直教导我女孩子要大方得体,太大大咧咧会被长辈不喜,给家里丢脸。久而久之,这些话好像就刻在了脑子里,变成了一个开关,一遇到长辈就自行触发了。
如果非要我给自己下一个定性的话,我愿意称自己为“社交牛杂症”,就是介于社交恐惧症和社交牛b症中间的一个混合体。因为严格来说,我只能算个偶尔话痨的普通年轻人。
跟真正的社交牛b症相比,我还是差得太远了。
2
想起上个月的时候,我在电梯里遇到一个奶奶,年纪很大了,步伐甚至有点蹒跚。
进电梯后我就按着开门键等了她一下。她笑着跟我说了声:腿脚不灵便了,谢谢啊。声音那叫一个洪亮,听起来身体就很好。
电梯上行的过程中,奶奶一会儿指着轿厢内的广告对我说:这小丫头长得真好看。一会儿又说:这电梯装不下多少人吧。
我也就不断的摘下耳机礼貌地回答她。但其实内心还是会想:这奶奶不仅声如洪钟,话也挺密。
多少是有点社恐发作的感觉。
可是,或许在老一辈人眼中,邻里唠嗑,陌生人搭话是再正常不过的沟通方式了。但是在年轻一辈眼中,不熟悉的人突然搭讪,其中可能拥有的含义太多了。
是不是搞推销让我加微信的?是不是借问路搞诈骗的?是不是要来浪费我的时间?
同时,一次又一次的无效社交也透支着年轻人的精力,他们疲于将仅剩的精力用在被迫和不熟悉的人沟通上。
更不想思考“我这句话是否说的合适、我的表情是否太过严肃、我和他的关系需要这种程度的沟通吗?”
于是,能够用文字代替的社交,就绝不开口说话。
可你无法绝对的去定义社恐和社交牛逼到底哪个更好。
不同的生活方式罢了。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像我一样,有时候社恐,有时候话痨。如果你也是这样,我想告诉你,无论怎样,选择你最舒服的交友方式就好。
如果社恐的程度影响到你了,那么我希望你:
勇敢一点,走到人群中,走向光亮处。
身边有许多触手可及的可爱与温暖正等着你发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网笃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04 17: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