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梦华录》是一部以北宋为背景的电视剧,剧中顾千帆到萧钦言家去的时候,门口的灯笼挂着“平江军节度使、参知政事、知苏州事”。
这里的三个官名,分别就是萧钦言“职、官、差”
平江军节度使,这是萧钦言作为宰相卸任之后的荣誉职务(实际上,宋朝宰相如果外出担任这类职务,基本上属于朝廷斗争失败,或者是被罢相了);
参知政事,这是萧钦言担任的官名(宋初并无参知政事一职,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参知政事始得与宰相于政事堂同议政事,职权、礼遇大致等于宰相。宰相出缺时,代行宰相职务,至此至宋仁宗、宋神宗时期,参知政事的职权和礼遇达到巅峰,甚至在很多特殊时期,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知苏州事,这才是萧钦言真正干的活,按照现在说的话,应该就是苏州市长。
如果按照宋朝官职,节度使是从二品,参知政事是正二品,诸州刺史是从五品。根据宋朝如果官员品秩高于州格,用“判”字;官员品秩与州格相等,则用“知”字。
依据上述原则,萧钦若其实应该是“
平江军节度使、参知政事、判苏州事
”较为妥当。
萧钦言能不能称为“使相”
宋代,在亲王、留守、节度使等加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都称为使相,他们不参预朝政和签署朝政命令,只在朝廷除授大臣的诏令上副署,这种副署多是形式性质的。
这里有一个名词,叫“同平章事者”,也就是“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的简称,一般唐宋“同平章事者”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严格意义上,参知政事还是不“正宰相”。
所以剧中称
萧钦言为“使相”,小编觉得勉勉强强。
萧钦言的原型到底是谁?
小编曾经在“
《梦华录》中这句台词是宋朝人讲的吗?
”评论区中写到:皇城司是太平兴国六年改名的,东京是北宋的首都。因此故事只能在太宗到钦总的北宋。皇后在夜宴图看到叫刘婉。宋真宗皇后刘娥;宋仁宗皇后郭废后,曹皇后;宋英宗高皇后;宋神宗向皇后,朱皇后,陈皇后;宋哲宗孟皇后,刘皇后;宋徽宗王皇后,郑皇后;宋钦宗朱皇后。小编觉得,如果从刘皇后的角度来说,那就是宋真宗和宋哲宗的时代了。但是哲宗时期的刘皇后也没那么出名。相反真宗刘皇后就是民间“狸猫换太子”的原型,况且刘娥也是北宋最有实权的皇后,后来穿衮服祭祖。另外赵盼儿的相思之人欧阳旭,总让人联想到仁宗时期的欧阳修。所以故事发生在宋真宗和宋仁宗的时代是比较可能的。
那在剧中,萧钦言有一句话,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
喜好弄权阿谀的奸相
为啥凭这句话,就可以找寻萧钦言的原型呢?
既然自定义为“奸相”,那在真仁时期的“奸相”屈指可数,除了
王钦若和丁谓
,别无他人。
大家来看看王钦若的简历
王钦若(962年~1025年),宋真宗、宋仁宗时期两度担任宰相,五鬼之一。淳化三年(宋太宗992年),进士及第(三十周岁,剧中萧钦言进士及第为26岁,还是比较接近的)。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寺丞、翰林学士、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澶渊之战时,主张迁都金陵,受到宰相寇准弹劾,出判天雄军。景德三年,寇准罢相后,知枢密院事。王钦若在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为相。三年,出判杭州(萧钦言,出判苏州,苏杭一体,还是挺接近的)。宋仁宗即位后复为相。
大家再来看看丁谓(966年-1037年)的简历
丁谓淳化三年(宋太宗992年),考中进士(二十六周岁,剧中萧钦言进士及第为26岁),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以参知政事身份,出任平江军节度使,宋仁宗即位,授丁谓司徒兼侍中,位列三公,显赫无比。包庇宦官之事,受到群臣弹劾,被一贬再贬,明道年间,授秘书监,致仕。(好像和剧中人物都对的上)
同时,剧中有句话很重要,萧钦言在处理钱塘知县郑青田留下的47万贯钱时,特别提到了一句:最后再送二十万进东京,给皇后的哥哥刘太尉。
在宋仁宗初年,真正掌握朝政的,正是北宋章献明肃皇后刘娥。送钱给皇后的哥哥,说明萧钦言在政治上是和皇后一党的,如果是和皇后一党,那也就印证了历史上王钦若和丁谓都在北宋章献明肃皇后刘娥掌权后,拜为宰相的事实。事实上,剧中也是这么写的,最后萧钦言的确也拜了相。
所以,
萧钦言的原型是北宋宰相王钦若还是丁谓,大家看到底是哪个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0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