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人称“王学左派”、“异端之尤”的李卓吾,在张居正死后遭到不公正待遇时,他出于学者的正直本心,感慨系之地说:“江陵(指张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生死之辱。”既然是“宰相之杰”,何以会有“生死之辱”?
元辅良臣——对张居正的赞誉
《明神宗实录》的撰修官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一方面认为张居正掌控朝政十年,不仅改变了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局面,而且使万历时期成为有明以来最富庶的几十年,打造了政绩卓著的万历新政;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导致他身后惨境的主要原因:“钳制言官”;“威权震主”。
一、推行改革,钳制言官。
张居正确实屡屡“钳制言官”。因为在他看来,要进行改革,必须“谋在于众,而断在于独”。如果说他给人的印象是独断专行,那是毫不为过的。
当改革举措触及政坛痼疾时,没有相当的力度难以奏效。无论是使“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的考成法,还是“理逋负以足国”的清丈田粮,以及把江南行之有效的“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无一不是阻力重重,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这种情况下,没有点雷厉风行、独断专行的作风,恐怕一事无成。
张居正过于严厉、操切地推进改革,必然招致许多非议。但是,新政成效显著,言官们难以抓住把柄,便从攻击张居正的个人品行、离间他与皇帝的关系着手。南京户科给事中余懋学、河南道御史傅应祯以及巡按辽东御史刘台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
余懋学(剧照)
但由于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加之宫里实权人物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与张居正的权力联盟,使得那些反对者不但难以奏效,甚至遭到严厉打压。
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病逝。按照当时的“丁忧”制度,张居正应辞官为父守制27个月。但张居正不愿意“徇匹夫之小节”,而使改革中断,便与冯保联手策划了“夺情”之局。
于是,张居正在皇帝的“夺情起复”、“在官守制”的旨意下,依然执掌朝政大权。但张居正也遭到了一些官员的强烈指责,认为他违背传统的儒家伦理纲常,不配继续身居高位。反对最激烈的是翰林院编修吴中行、翰林院检讨赵用贤等人。
“夺情起复”的张居正(右)(剧照)
就在张居正处境十分尴尬之时,明神宗再三明确“夺情起复”的旨意出于本心,冯保又与之密切配合,张居正不但成功地被“夺情起复”,而且使吴中行、赵用贤等人遭受了杖责。
这样一来,张居正招致了更多的非议,树立了更多的对立面,日后遭到报复,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虽“相”实“摄”,威权震主。
1、大明天子,敬畏张居正。明神宗继位时还是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皇太后把朝政交给张居正的同时,也把教育小皇帝的责任给了他。这样一来,张居正就身兼了首辅与帝师两职。小皇帝的一切,就大都仰赖张居正的辅佐。
张居正在督导神宗读书(剧照)
小皇帝对张居正是既敬重又畏惧。一次,明神宗在读《论语》时,误将“色勃如也”之“勃”字读成“背”字之音。张居正听闻后,厉声予以纠正:“当作勃字!”。声如雷鸣,吓得明神宗惊慌失措,在场的官员也无不大惊失色。
皇太后为了配合张居正对明神宗的调教,在宫中也是严加管教他,而且动不动就说:“使张先生闻,奈何!”如此一来,就更加重了明神宗对张居正的恐惧感。
2、宫府一体,以摄政自居。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宫府一体,百辟从风,相权之重,本朝罕俪”。所谓“宫府一体”,就是把内宫与外朝的事权集于一身。由此可见,张居正的地位之高,威权之重。
对于这一点,张居正并不否认,他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所谓“摄”,就是摄政,代替皇帝执政。
威严的张居正(剧照)
如此权势显赫的首辅,自然受到吹捧。有人曾赠送他黄金制作的对联,内容是: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张居正号太岳,把太岳相公与大明天子相提并论,似乎有点欠妥。但张居正不以为意,安然受之。因此说,张居正是明代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
3、出行排场,皇帝亦不如。万历六年,张居正离京归葬老父。一路上,张居正摆出“我非相,乃摄也”的显赫排场。当时,不仅有尚保少卿和锦衣卫指挥等官员护送,戚继光还派来了铳手与箭手护卫。
张居正乘坐的轿子,是真定知府钱普特意赶制的,被人称为“如同斋阁”。它的前半部分是重轩(起居室),后半部分是卧室,两旁有走廊,童子在左右侍候,为之挥扇焚香。如此豪华至极的庞然大物,就是所谓的“三十二抬”大轿。
“三十二抬”大轿复原图
如此的出行排场,相比皇帝出巡,有过之而无不及。
4、“乞休”不成,惹神宗怨恨。万历八年三月,张居正向明神宗提出“乞休”的请求。这,应该是他辅政第九个年头的真实想法。尽管他对权位是热衷贪恋的,但也不得不从长计议,以免中途翻车。这既是一种政治姿态,也是一种智谋策略。
明神宗对此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毫不犹豫地下旨挽留。两天后,张居正再次上疏“乞休”,同时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只是请假,并非辞职,随时听从皇上召唤。明神宗并非不想亲政,只是如此重大的人事变动,他做不了主,得请示垂帘听政的太后。
太后与神宗(剧照)
皇太后的态度很坚决,对儿子明神宗说:
“与张先生说,各项典礼随是修举,内外一切政务尔尚未能裁决,边事尤为要紧。张先生受先帝托付,岂忍言去!待辅尔到三十岁,那时再作商量。先生今后再不必兴此念。”
皇太后的这一决定使明神宗颇为尴尬,在母后眼里,年近二十岁的自己仍然还是一个孩子,还没有裁决政务的能力。于是,明神宗不得不打消尽快亲政的念头。物极必反,明神宗对于张先生也自然由敬畏转为怨恨。
5、身患重病,致百官祈祷。万历十年春,张居正身体不适,突患重病,久治不愈。于是,朝廷大臣上自六部尚书下至冗散,无不设斋醮为之祈祷,以表忠心,企求日后获得这位代帝执政的元老重臣的青睐。
他们纷纷舍弃本职工作,日夜奔走于佛事道场,把祈求平安的表章供上香火缭绕的神坛。然后再把这些表章装进红纸封套,罩上红色锦缎,送进张府,以博取张居正的欢心。京都如此,各地封疆大吏莫不争相仿效。
献给张居正的祝福表章(图景)
这种举国若狂的情况,即使在那个年代也属于罕见的、不正常的现象。后来明神宗病重时,朝野上下也没有出现类似的举动。
三、言官引发,神宗泄愤。
张居正风风光光地离世后,失去外援的冯保的倒台了。这给了人们以“积极”的暗示:冯保可以扳倒,张居正自然也可以。于是,弹劾张居正的奏疏纷至沓来。
言官在弹劾张居正(剧照)
善于窥伺投机的陕西御史杨四知,弹劾了张居正十四大罪。杨四知的奏疏,虽然写得空洞无物,却给了明神宗以“借口”。
终于等来了机会的明神宗,立即批示说:
“居正腾虚心委任,宠待甚隆,不思尽忠报国,顾乃怙宠行私,殊负恩眷。”
之后,云南道御史羊可立加大了弹劾力度,竟然无中生有地指责张居正霸占了辽王府的财产。于是,张居正的家产被抄了,兄弟、儿子被充军了……
张居正的家人被充军(剧照)
一代名相,缔造新政的功臣,陡然间成了“专权乱政”贼子!这是张居正生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但是,如果张居正能活回来,反思既往,他可能会想明白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4 18:45:2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