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大地的血管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16 06:12:00 来源:四川日报

□范稳

从成都坐高铁到剑门关,参加“文艺名家蜀道行”的采风之旅,对于我这样一个大学毕业后就到云南工作的游子来说,既是一次发现与探寻之旅,也是一次对故乡文化历史的深情回眸。

在以往的记忆中,古蜀道是一个历史概念和文学坐标。诗仙李白的《蜀道难》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地处大西南的四川盆地与外界的隔绝之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尚记得小时候的一段童谚:“四川四川,四面都是山,飞机飞不来,大炮打不穿。”在那个闭塞保守的年代,还唱得颇为沾沾自喜。其实我们的古人从来就不认为大山可以阻挡人们探寻交流的步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之难,“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之处,两千多年前就有无数寂寂无名的探路者,用智慧和毅力、用血泪和汗水将一条条古道蹚出来了。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这些布满历史风尘的古蜀道在大巴山和秦岭山脉间蜿蜒向北,就像大地的血管,将中原政治文化与古巴蜀地区连接起来。

四川是个盆地,但它并不封闭。自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在大西南置郡设县,古蜀道功不可没,更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同体建设,打下了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坚实基础。

今观古蜀道的历史价值,我的目光不仅向北,还转头向南。无论古今,真正意义上的道路是没有尽头的。由于长年在云南工作,我对这片高原上的古道也颇为关注。而且,它们与古蜀道也息息相关。远至殷商时期,在川滇交界地带的僰道(今四川宜宾)和朱提(今云南昭通)之间,是古僰人生活的地域,至今我们在云南盐津县的豆沙关金沙江峡谷的悬崖上,还可看到僰人悬棺遗址。一条被史家称为“滇僰古道”的川滇走廊,在秦汉时就将四川和云南连接起来了。据文献记载,这条古道有五尺宽,从四川盆地一路爬升到云南高原,自古有“秦开五尺道”之说。因此,秦汉时期的关中与四川、四川与云南部分地区之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商人来往于途,络绎不绝,云南的马匹、犀革、金银、铜锡等源源不断运入四川,而四川的铁器、布匹、锦缎等也随之输入云南,极大地促进了云南边地农耕文明的发展。

高山大河、悬崖险关,从来挡不住人们交流的脚步,道路的尽头是梦想。“滇僰古道”不仅延伸到云南的昭通、曲靖、昆明地区,还再度向西、向南、向天地的尽头,如人的毛细血管般铺展开去,只不过在不同的地域,道路有了不同的称谓、不同的终点。但我们不能忘记它们的起点,更不能忘记它们所秉承的历史使命。历史上一桩有趣的“公案”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看到了四川的土产邛竹杖和蜀锦,便追问它们的来源。大夏人告诉他,是大夏的商人从身毒国(在今印度恒河流域一带)买来的,而身毒国位于大夏的东南方。那时北方丝绸之路还没有开通,四川的产物怎么会到了印度呢?一定是有一条隐秘的商道和西域相通。张骞推测它应该在中央王朝的西南方向。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经略西域,派张骞去犍为郡(今四川乐山)亲自主持其事,这就是《史记·大宛列传》里记载的“乃复事西南夷”。张骞当然不会忘记自己的西域梦,他派出四支探险队伍,分别从成都和宜宾出发,向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和云南境内前进,最后的目的地都是身毒国。只可惜受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制约,四路使者各行一二千里后折返。云南这一路最远走到了大理地区。张骞所领导的由西南探辟新路线的活动,虽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对西南的开发是有很大贡献的,大西南对中央王朝不再神秘遥远。到公元前111年,汉王朝正式设置牂牁(今贵州境内)、益州(今昆明晋宁区)、交趾(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对西南地区的开拓。这是一片何其广袤的地域,我们今天驾车跑一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我们的祖先,愣是靠一双坚韧的脚,借助翻山越岭的古道,一步步走下来了。

有一段古老的赶马歌谣千百年来一直隐匿在云南高原的历史尘烟中,据史家考证至少源于汉武帝时期,其歌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南津。渡澜沧,为他人。”博南山位于云南永平县境内的澜沧江峡谷纵深处,往昔这里山高谷深、荒无人烟、野兽出没、瘴气肆虐,曾是明朝第一才子、大文学家、四川人杨升庵的贬谪之地。“不宾”即西汉时期的不韦县,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保山市东北二十二里金鸡村。西汉武帝为开西南夷,迁秦相吕不韦后裔至此建县,被称为西汉极边之地。那些无所畏惧的赶马人,渡过澜沧江,翻越云端之上的博南山,再一路西行到缅甸、印度,将一条今天史家所称的“西南丝绸之路”顽强地书写到历史的经纬之中。我猜想,张骞在大夏国看到的邛竹和蜀锦,或许就是经过这条古道辗转千里万里,驮运过去的罢?

有学者指出:蜀道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蜀道实现了“秦文化圈”与“巴蜀滇文化圈”直接的交通联系,使得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与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融汇为一个文化区。不仅如此,蜀道的进一步延伸即“西南夷”道路的开通,打开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国际通道。正是蜀道的高效能使用,使得中国西部连通为一个实力雄厚的整体。深以为然焉。

正可谓“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今天我们重新去发现古蜀道的历史文化价值,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剑门关,群山苍茫,关隘依旧,残留的古道已然成为一笔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正期待人们去传承、弘扬。而在千年古道边,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凌空穿越了千年历史,沧桑巨变,天堑变通途。那一列列在崇山峻岭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动车,正唱响这个大时代最为强劲的宏大旋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6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寻路蜀道|九路记者穿越千年足迹 探索古今蜀道的变与不变
...修栈道”,另遣奇兵从这里“暗渡陈仓”,一举平定三秦大地,成就大汉王朝之基;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在这里留下出师未捷的千古遗恨。第一个将四川大熊猫介绍到全世界的谭卫道,
2023-10-27 16:38:00
...公司金鼎锌业60%的股权。因合同纠纷,金鼎锌业四家股东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怒江州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财政局、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
2024-09-19 07:09:00
...概念向人文、历史等多方面延伸,从一条道路向整个巴蜀大地延展。”“《蜀道》已列入四川省2024年舞台艺术创作的重点剧目,该剧创排是推动蜀道文化传承,推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的
2024-07-26 06:08:00
...迁,其中以陕甘移民为主,氐、羌、賨、汉等民族在巴蜀大地上交织融合,形成了多元共生的社会结构。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潮,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数
2024-08-09 05:30:00
跟着三条慢火车 寻找崇山中的史迹与民情
...次一个名叫平等的小站,去石门大佛寺看水月观音在川渝大地的长江之畔,有一趟绿皮火车5612次,从重庆南站到内江,穿梭在巴山蜀水之间,沟通着山里百姓与城市的生活联系。这趟绿皮火车
2023-09-20 00:16:00
四川叙永至贵州毕节铁路即将通车 4座新建客运站正式亮相
...叙毕铁路起自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北站,经宜宾市兴文县,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镇雄县,止于贵州省毕节东站,正线全长191.904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是国铁I级单线客货共线电气化
2023-12-04 19:56:00
...第一。铁轨上,列车飞驰。西成高铁、成贵高铁纵横西南大地,成达万高铁、川青铁路稳步建设。中欧班列(成渝)直达中亚、欧洲等地,累计开行超3万列,成都国际班列联通境外城市112个,
2024-08-28 06:22:00
...的诗歌有2000余首。这些文学珍宝,不仅生动展现了巴蜀大地雄奇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精神,也是今天推动蜀道文旅提档升级的独特资源。实际上,为了加强蜀道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近年来
2024-07-11 06:07:00
...了汉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3)西南夷西汉时期,在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带,居住着许多语言、风俗不同的少数民族,当时统称之为"西南夷"。在贵州境内以夜郎(贵州遵义、桐梓一带
2024-04-23 10:0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9月8日在济举行
9月8日,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将于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趵突泉院区举行。届时,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学术讲座将于收徒仪式后召开。
2025-09-04 18:01:00
社会性质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矛盾与阶级关系的总和,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现实依据。第一个历史决议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为切入点
2025-09-04 18:57:00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