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贵港日报
很多新手爸爸妈妈在第一次做父母的时候,会显得非常慌乱,担心自己带不好宝宝,那么,新手父母如何照护新生儿呢?以下一些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一)新生儿的一般状态
从出生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内称为新生儿期,新生儿期主要是宝宝从母亲子宫到外界生活的适应期。此时期的新生儿皮肤红润,有少许胎脂,胎毛少。四肢屈曲状,小腿不是很直,手呈握拳状,鼻尖上有黄白色小点,哭声响亮,吸吮力好,体温在36.5—37℃,皮下脂肪薄,体温不稳定。出生后可有生理性体重下降,在出生后3—4天达到最低值,下降范围为3%—9%,之后逐渐回升,至出生后第7—10天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二)新生儿几种特殊生理现象
1.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情况良好,一般出生后第2—3天会出现生理性黄疸,第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
2.“马牙”和“螳螂嘴”:新生儿在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俗称“马牙”,数周后可自然消退,两侧颊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垫,有利于吸吮乳汁。两者均属正常现象,不可挑破,以免发生感染。少数初生婴儿在下切齿或其他部位有早熟齿,称新生儿齿,通常不须拔除。
3.乳腺肿大和假月经:男女新生儿出生后4—7天均可有乳腺增大,如蚕豆或核桃大小,2—3周消退。此现象与新生儿刚出生时体内存有一定数量来自于母体的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有关。部分婴儿乳房甚至可分泌出一些奶汁。切忌挤压,以免感染。部分女婴出生后5—7天,阴道会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白色分泌物,可持续1周,此为来自母体的雌激素突然中断所致。
4.新生儿红斑及粟粒疹;出生后1—2天,在头部、躯干及四肢常出现大小不等的多形性斑丘疹,称为“新生儿红斑”,1—2天后自然消失。也可因皮脂腺堆积,在鼻尖、鼻翼、颜面部形成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称为“新生儿粟粒疹”,脱皮后自然消失。
(三)新生儿护理要点
1.保暖:采取各种保暖措施,使新生儿处于中性温度中,室温22—26℃(洗澡时升高室温至26—28℃),湿度55%—60%为宜,保持腋温在36.5—37℃之间,根据季节温度穿着衣服,新生儿头部表面积大,散热多,寒冷季节应戴绒布帽。
2.喂养:正常足月儿出生后半小时即可母乳喂养,提倡按需哺乳,逐渐以小量渐增的原则,吃奶后安静、无腹胀和理想的体重增长(15—30g/d,平均约为20g/d)为标准(生理性体重下降期除外)。
3.皮肤黏膜护理:(1)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女婴从前往后擦拭臀部,以免尿道和阴道感染。勤换尿布,防止红臀或尿布疹发生,臀部皮肤发红时,洗完臀部暂时不包尿片,将臀部暴露在空气中,如出现水泡、糜烂或者脓疱应及时就医。
(2)保持脐带残端清洁和干燥。脐带未脱落前保持脐带清洁和干燥,不包扎,不弄湿脐部,一般出生后3—7天残端脱落。
(3)口腔黏膜不宜擦洗。
(4)衣服宜宽大、质软、不用纽扣。应选用柔软、吸水性强的尿布。
4.预防接种:①卡介苗:出生后接种,卡介苗皮内接种后2—3周出现红肿硬结,约10mm×10mm,中间逐渐形成白色小脓疱,小脓疱不须处理,自行穿破后呈溃疡,最后结痂脱落并留下一永久性圆形瘢痕。
②乙肝疫苗:出生后24小时内、1个月、6个月时应各注射重组酵母乙肝病毒疫苗1次,每次5μg。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婴儿应于出生后6小时内肌内注射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200IU,同时换部位注射重组酵母乙肝病毒疫苗10μg。如母亲为HBeAg和HBV-DNA阳性患者,新生儿出生后半个月时应再使用相同剂量HBIG一次。
5.营造舒适安全的睡眠环境:卧室布置: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温度20—26℃适宜,湿度50%—60% 适宜,潮湿或干燥均不利睡眠。不放电脑、电视,远离隔墙的空调、冰箱等电器。光亮度:建立正常的昼夜节律和睡一醒模式,睡后熄灯。声音:无噪声,可有白天正常生活的声音。 (桂平市妇幼保健院 陆丽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6 12: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