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船过沧州淘奇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7 13:2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船过沧州淘奇珍

“Ω”弯、“几”字弯、“S”弯、微笑弯……从沧州市区俯瞰,蜿蜒曲折的河道已经透露出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运河文化。这里也是“实事求是”“事在人为”古语的出处所在,这两种精神已随运河水深植沧州血脉。

沧州原是“实事求是”一词诞生地

运河之于沧州的关系十分紧密。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滋养了沧州市一千多年,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文化。欲知沧州历史全貌,沧州市博物馆不容错过。

沧州市历史底蕴深厚。汉朝时沧州出了一位影响中国历史的人——河间献王刘德。其父为汉景帝刘启,其弟是汉武帝刘彻。刘德这个名字您或许感到陌生,但提到他的历史功绩您一定恍然:原来是他。如今我们能看到留存于世的《诗经》《左传》《尚书》等文献,都要归功于刘德及其率领的诗博士团队。博物馆专门设计了刘德修典的复原场景。沧州市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马元洲介绍,刘德修学好古,是一位藏书大家,生平致力于网罗儒生搜集整理先秦古书尤其是儒学典籍,使当年的河间国成为礼乐之邦和西汉中期文化中心之一。刘德本人也是“实事求是”一词的来源。班固在《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赞扬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一只手掌大的青铜错金豹做工精美异常,其昂首侧卧、面目清晰,背部和底座有流畅的金色花纹,这是自献县汉墓群中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错金豹镇。这个“镇”不是镇纸,而是一方席镇。“西汉时期古人都是席地而坐,这件物品就是用来压住席子的四个角,防止起身时席子粘在人身上。‘错金’则是一门手艺,是用小锉将金丝金片镶嵌进文物的凹槽中。”

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沧州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中,该时期的一件文物也成了沧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釉堆贴花龙柄壶。壶身一侧攀附一条长龙,龙头贴在瓶口处作喝水状。这件宝物采用堆贴花和雕刻两种工艺,由上至下共有十八层纹饰。上面不仅有龙、葡萄纹等中国传统纹样,还有宝相纹等西方文化的代表,这是当时西方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的产物,也印证了南北朝时期中原大地各民族不断交融的历史事实。

林冲发配处其实很富庶

走进隋唐阶段,展品中的运河文化愈加厚重。一处复原场景前,这是我们复原的宋代沧州运河码头。可能有些人看了《水浒传》中林冲发配沧州的故事,觉得这里很荒凉,其实不是。可以看到复原场景中的麻袋里装着白色的粉末。当时沧州产盐,而且运河漕运中,粮食和食盐都占据了相当高的比重,如果一个地方产盐,肯定繁华富庶,政府也会大力支持。

这里的另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也能说明隋唐大运河时期,沧州码头的繁盛。这是一件唐三彩刻宝相花纹盘,马元洲介绍,这件文物的珍贵点有二,其一是唐三彩中蓝色占比越多说明文物价值越高,因为当年蓝色的釉料都是进口的;其二纹盘中间雕刻的宝相花是隋唐时期的代表纹饰。“由于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都流经沧州,造就了沧州运河文化的两相交融。”马元洲说。

挥别唐代的运河文物,映入眼帘便是元代开始的京杭大运河文物了。第一件就是曾入选国家博物馆“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的元代磁州窑白釉黑彩花卉草叶纹圆腹小口瓶。这件文物的亮点在于上面花卉和叶脉是在黑彩冷却前,用小竹签剔的。

另一件元代重器就是出土于沧州南皮陈官屯的青花龙戏珠纹食盒。这是目前出土的元青花瓷中直径最大的食盒,里面有一层什锦隔盘,分为几格,用来盛放点心。这件精美的文物纹饰笔法流畅有力、器形精致灵动,成为运河文化南北沟通的见证之一。

如此重要的漕运重地,封建统治者自然倍加重视。馆中的几块元代银锭已经氧化发黑,但是根据上面铭文可知,这是当年修建运河河道的专款。

看着旁边的古钱币,马元洲顺便向记者卖了个小关子,“您知道我们运河清淤或考古时挖到最多的是什么吗?”“是铜钱!”向河里投掷钱币祈福是不少运河边人们的一种风俗。直到现在,沧州还保留着“正月十六遛百病”的习俗,正月十六全家扶老携幼,漫步大街遛弯,很多人专门过桥扔硬币,祈求灾病远离。

坚守岗位五百年水利文物

藏于博物馆的宝物珍贵非常,需小心呵护。然而有的沧州宝贝,玻璃罩里放不下,它们选择藏身田野间。

沧州是运河重镇,自古以来,水利工程建设便是重中之重。肖家楼倒虹吸工程为河流建起立交桥,谢家坝“糯米大坝”百年守护百姓安全,个个都称得上露天博物馆,其中不得不提的,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捷地分洪设施。

讲解员买树菲介绍,捷地分洪设施有七大珍宝:两闸两河三碑。

所谓“两河”,即河首延伸出的新旧两条河道。从地图上看,新旧河道先齐头并进,后交汇合一,如一只两脚插头连接起南运河、减河与渤海。减河正是作为南运河的“蓄能池”,承担起蓄水分洪功效。

减河如何发挥作用?您往头里瞧,新旧河道里分别立着一道八孔分洪闸,像两位“卷帘大将”,掌握着南运河与减河间水流交换的大权。

“后面这些都是明代的老闸石,至今仍坚守岗位。”走近捷地分洪闸,下午日光强烈,照在闸身凹凸斑驳的石块上,更添古今相映、历史沧桑之感。买树菲介绍,这部分明代滚水坝龙骨石采用传统方法加固,石块间凿出燕尾状凹坑,灌入铁水,使石块紧紧相连。

这道老闸可称“命途多舛”。其始建于明弘治三年,后于雍正、乾隆、宣统年间多次重建,特别是乾隆年间,雨水较少、河流干涸时期立闸蓄水,雨水连绵、河水丰富则设坝拦水,经历过六次改闸为坝、改坝为闸的修治。1933年,华北水利委员会将溢流堰改建成八孔分洪闸,沿用至今。当时所用的分洪闸启闭机为德国西门子产品,现在还保存在这里。

除了多次整治捷地分洪设施,乾隆皇帝还曾三次亲临现场,视察工事,并留下御笔手书,一首七言诗、一首五言诗,后为当地官员刻成石碑,形成“三碑”中的“御诗碑”。

两首诗很有意思,其实是乾隆亲自主抓水利工程的“工作手记”。据记载,当时的直隶总督杨廷璋提出,由于南运河河水暴涨,要在津西芥园开设减水坝方便泄洪。但乾隆认为这里离京津太近,容易形成威胁,应该在上游另择地方修坝。于是他亲自带队考察,沿运河来到沧州捷地段时停舟上岸,在与大臣仔细研究过捷地的地形后,决定在这里将原有的捷地闸改为减水坝。这段历史被记录在石碑上,当地人称“御碑”。

另外两碑分别为“宪示碑”和“申遗碑”。“宪示碑”记录了清朝的“河长制”,由时任河间兵备道西林巴图鲁丁立于清同治十一年,碑文大意为“无论官兵还是百姓,都不得在两条河的堤岸上取土,不得在河坝上下钉橛、置网、捕鱼”,是一条古代“河长”发布的规定。而“申遗碑”立于2014年,碑文为“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史事入石,铭刻历史回忆。

在园中看过走过,捷地分洪设施的500余年岁月尽入心胸。拾阶而下,沿九曲桥过河,微风吹拂,莲影摇摇,水位低矮,水面平静少波。买树菲示意大家看向远处的八孔闸,老闸中间一孔微微提起,为已是封闭水面的旧河道提供新鲜活水。新闸则全部关闭,在汛期提前放水,降低水位,可承担每秒约300立方米的流量。

面对去年的暴雨洪水,这里还为献县泛区分担了部分泄洪压力。此语令人心头一震,也就是说,500年来,虽然昔日伙伴渐渐离散,捷地减河仍水流不辍,为运河安澜、百姓安居献力,力虽绵薄,胜在星火不熄。捷地水利设施不仅是见证运河“事在人为”历史的宝物,更是生命力旺盛的“活宝”。

传承运河文化的活宝们

所谓“活宝”,是“活在当下”、至今仍在使用的古代建筑和设施,也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活在心中”、未曾断绝的文化和习俗。

沧州素称“武术之乡”,“大刀王五”王正谊就是河北沧州人。清晨的公园人群晨练,平凡场景,细看却不普通:这边打八极,那边练形意,枪剑棍花样百出,好似一场大演武。

在劈挂拳传承人敬学才看来,在沧州,这景象稀松平常。平日里,一场本市武术比赛的报名人数可达两三千人,村镇举办一次传统“挂棍”活动,至少有几十人报名展示武艺。对武术的喜爱与亲近,深深融入沧州人的血脉中。

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沧州作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成为北方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是官府巨富走镖要道,当年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本地尚武之风浓烈,“最出镖师,高人尽多也”,故镖行有“镖不喊沧”的规矩,就是说过去南来北往的镖车,不管是水运陆路,只要车到沧州、船过沧州,必须落下镖旗,不得喊镖号,以示同道尊敬之意。

乘着运河水,沧州武术的种子向外播撒。作为当地最具特色、传播最广的拳种之一,劈挂拳的传承远至西北、东北,近至天津。出去比赛,大家一聊,师门传承里少不了沧州师傅的身影。

有人传、有人学,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这周末,敬学才就要带着弟子们参加沧州市第二届“沧海武韵魅力狮城”劈挂拳比赛,看着弟子在切磋交流中进步,是他最大的欣慰。

武风淳厚,自生向武之心。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运河文化也形成浓厚氛围,向人们递出文化传承的橄榄枝。

北京的景泰蓝宝船熠熠生辉,船身装饰牡丹、缠枝莲等吉祥纹样,船帆饰以八省市代表性花卉,象征“船”承璀璨文化之意。《运河龙为民除害保安康》泰山皮影,是为展示馆特别撰写的剧目,特受孩子们的欢迎。苏绣作品《千里运河非遗大观长卷》,将运河沿线景色、非遗项目、民俗风情绣入卷中,针线关情,令人赞叹……这些作品均出自名家之手,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姚惠芬等,跨越千里,与参观者缘牵一面。

运河瑰宝

船过沧州淘奇珍

景泰蓝宝船

船过沧州淘奇珍

御碑亭

船过沧州淘奇珍

唐三彩刻宝相花纹盘

船过沧州淘奇珍

捷地分洪设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7 18:45:2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河北+1!国家水利风景区上新,河北全名单来了
...一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名单17家水利风景区入选其中,河北沧州捷地御碑苑水利风景区上榜沧州捷地御碑苑水利风景区是依托南运河、捷地减河形成的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景区规划总面积6.57
2023-12-26 19:10:00
本文转自:沧州日报我市举办第十届大运河 半程马拉松赛1500余名参赛选手乐享假日长跑本报讯(记者周洋)4月6日,是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2024沧州市第十届大运河半程马拉松赛暨京津
2024-04-07 10:15:00
采办年货人气旺
本文转自:沧州日报采办年货人气旺——大运河畔沧县捷地村新春年集见闻红火的大集,体验的是“年味儿”。本报记者 周 洋 魏志广 本报通讯员 王 烨 孙永智1月12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一
2023-01-16 09:36:00
河北沧县:大运河畔十里桃花醉春风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阳春三月,大运河河北省沧县捷地段数千亩桃花竞相开放,绵延十里扮靓大运河。近年来,当地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城市近郊区位优势,在沿河乡镇
2024-04-11 17:06:00
河北沧县:生在运河边 共筑运河情
...地回族小学30余名学生,来到捷地分洪闸风景区,聆听大运河的故事,了解运河开凿历程、运输功能,以及大运河对周边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据了解,沧县各学校结合大运河沧县沿线的历史
2024-07-03 23:15:00
本文转自:沧州日报大运河堤顶路上榜“全省十大最美农村路”为全市唯一入选路段本报讯(记者孙晓卉 通讯员呼阳)日前,省交通运输厅举办2023年度全省交通“最美”系列发布活动,我市大运
2024-02-14 10:21:00
2025沧州大运河半程马拉松等你挑战!
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2025沧州大运河半程马拉松赛如约而至!这场融合历史文化与全民健身的赛事,将以大运河沧州段为舞台,邀您用脚步丈量千年运河的壮美风光,感受沧州“河城共融”的独特
2025-03-02 15:34:00
364个村庄全部建成省市和美乡村
本文转自:河北日报沧州大运河沿线核心区364个村庄全部建成省市和美乡村河北日报讯(记者戴绍志 通讯员赵海洋)从沧州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沧州市全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通过推行“村庄当主
2024-01-30 07:24:00
大运河畔 美丽乡村秀出新风采
本文转自:沧州日报大运河畔 美丽乡村秀出新风采■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树木葱郁,河水清澈,沿河风景秀美,村中游园绿地随处可见,健身设施一应齐全,村史馆、党建馆展品丰富多彩……结合
2023-07-05 09:3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