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张家口日报
向美而行 感怀师恩
——第39个教师节作品选登(下)
2 0 2 2年作者(左)与杨富存老师在太子湖合影
编者按:“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三尺讲台,三千桃李;一日恩师,一世情谊。解决疑难,教师是书;传递文明,教师是桥;科教兴国,教师是帆。每一位老师,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无论严厉或温婉,无论年轻或年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的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在第39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表达对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敬意,本报以“向美而行感怀师恩”为主题,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讲述师恩背后的故事,致敬每一位师者:“老师,节日快乐!”
此心安处是吾乡
——忆恩师杨富存
武斌
恩师杨富存是原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实验室主任,作为一名出色的科技工作者获奖无数。
虽说我是杨老师的学生,但我却从未踏过河北农业大学的校门,更没有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过一天学,去聆听课堂上老师的教诲。可是老师对我的教育比之学校教育要精彩生动得多。从阴湿杂乱的试区办公室,到张北高原蓝天白云下的田间地头,都是老师教育我的好课堂。2023年8月26日,恩师杨富存溘然仙逝。直到今日,老师生前的点滴仍记忆犹新,难以忘却。
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
因我出生在张家口地区坝上农科所的缘故,从小对农业科技情有独钟。1988年4月我从张北县县委统战部下乡到“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区”所在地,小二台乡工作,成为了一名乡镇干部。1991年年过半百的杨老师也由河北农大主动请缨到试区工作,机缘巧合让我们师徒认识。
一天,由于兴致的驱使我到试区院里溜达,以了解试区和我出生长大的农科所在研究项目、研究课题、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区别,偶遇杨富存老师。
他很热情、健谈,一见面便如故友侃侃而谈。从当时村里的种植养殖业结构状况到农户一年的产值;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到询问我作为一名乡干部的想法……不一而足,逢事必问,并不时地记录到他的小本子上。还问我:“为什么不在本地种菜?”后来才知道,我们的这次谈话,是他花费半生而致力于错季蔬菜种植推广的原因之一。
1999年小二台乡党委、乡政府为了引导全乡蔬菜产业的种植方向,规避菜农的种植风险,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方式,决定成立小二台乡科技示范园区,作为主管农业副书记的我当仁不让,披挂上阵。而聘请来的技术顾问恰巧是杨老师。他严谨科学的作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质朴近人的长者风度
老师的穿着一直很简朴,除参加会议或重大活动,很少穿西装打领带。给我的印象他总是穿一身破旧但整洁的衣服,用他的话来说:“工作服。”如果他和菜农在一起不说话,你根本找不到他。可在菜农的眼里,他却是财神爷。小二台镇德胜村的老百姓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送往河北农大“太行山道路碑廊”石碑的碑文,说明了老师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碑文虽然带有浓重的泥土味,但它对老师,对农大的感激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碑文是这样写的:“十年前,种大田,仅够吃来没有钱,农民生活较困难。杨富存,技术带,叫人错季种蔬菜,每亩收入几千块。农民富,走新路,致富思源同倾诉,感激农大来帮助!”
由于工作需要,我先后又到过两个乡工作。而我到过的每个乡都会留下老师的汗水和足迹。我工作过的大河乡北部的几个村:大艾、小艾、米家沟、中华村土层瘠薄,致富很难。我的苦恼老师听说后,二话没说亲临实地了解情况,提出了引进抗旱能力较强、根系发达的小南瓜种植构想,并当年落实示范措施。种子、技术他免费提供。通过他的精心努力,小南瓜示范田喜获丰收,让当地农民看到了脱贫的曙光。当我心存感激地为他送去微薄的服务费时,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拿回去,我知道你那乡,财政困难。况且我不是你师父吗,师父帮徒弟那是天经地义的事。”
我退休后闲在家里无事可做,便萌生了重操旧业的念头。老师听说后对我说:“种几分地?这个想法我支持,闲在家里没事干别憋出病来。还是老办法,种子、技术我提供,需要时告我,现场指导。”
老师年事已高,八十有余。一般情况下我不想惊扰老师。可八月初的一天,老师不顾自己年老体弱,竟骑着自己的电三轮,跑了十几里的坡路来看我。没等下车就迫不及待地跟我说:“这是防治小南瓜晚疫病的药,明天就喷上,晚了就会枯叶,影响产量。我还有事。”说罢,放下药扭头就走。
我望着老师的背影,望着微风吹起他飘动的银丝,感激亦或惆怅,心中泛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不忘初心的责任担当
身为共产党员的杨老师心里清楚:在张北县,如果不打破传统的种植观念、种植模式,农民的脱贫无望,农村的发展无望。
1993年至1994年,老师在试区空地上开垦的一亩试验田里,开始了大白菜优良品种的对比试验,选育出适应高寒地区种植的几个品种,并喜获丰收,亩均产值四千多元。这一亩试验田不仅是老师的试验基地,更是农民思想解放的教育基地。1996年全乡大白菜种植面积突破500亩,成为华北北部地区有名的错季大白菜生产基地。
老师在张北工作生活了30多个年头,亲眼见证了张北沧海桑田的变化。2003年春天,老师背着一捆香椿插条由保定出发,坐火车换客车,一路北上。当时他已六十多岁,一到小二台便不顾旅途疲劳,一头扎在去年秋天就准备好的种植香椿的塑料大棚里,拿起铁锹开始插条。他怕香椿枝条一经失水会影响成活率。试种是成功的,但香椿苗的越冬成了大问题。坝上恶劣的高寒气候难以适应香椿的生长。直到2022年在我去小二台看望他时,老师激动地告诉我:“越冬问题解决了,大棚种植香椿技术可以推广了。”他说话的神态完全不像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
老师每年在坝上工作200多天,很少回家。用他夫人唐老师半责怪更多是心疼的话说“家就是他旅途疲惫不堪时栖息的客栈,他把半生的大把年华都倾注在了坝上高寒地区,他的错季蔬菜种植撑起了脱贫致富的半边天。哪里是他的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老师走了,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别了他热恋的坝上高原,但老师的精神和功绩永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7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